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革非不坚利也           兵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                  兵
     

    ④民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组卷:138引用:7难度:0.5

二、课内阅读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
     
    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请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组卷:34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革非不坚利也
     
    而去之
     
    天下之所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亲戚,古代指内外亲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现代主要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
    D.本文在议论时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结构缜密。

    组卷:37引用:1难度:0.5
  • 4.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委而去 多助
    C.域民不封疆之界 天下之所顺
    D.得者多助 独行其
    (2)翻译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它与《大学》《诗经》《论语》并称为“四书”。
    B.本文是从谈论战争开篇的,对于战争,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在三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
    C.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D.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作者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4)你认为孟子“得道多助”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请以“得道就是……,得道就是……,得道就是……。”的句式写出来。(可以从国家、家庭、个人等方面谈)

    组卷:62引用:2难度:0.4
  • 5.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也
     

    非不深也 
     

    ④委而
     

    (2)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组卷:27引用:4难度:0.5
  • 6.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里之 (郭:外城)
    B.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寡助之(至:到达)
    D.亲戚之(“畔”同“叛”,背叛)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委而去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成礼而去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下列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组卷:59引用:2难度:0.7
  •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⑤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
     
    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
    (2)解释加点字。
    ①七里之
     

    而去之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

    组卷:23引用:3难度:0.5
  •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而攻之而不胜
     

    而去之
     

    ③亲戚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并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没有被攻下,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天时。
    C.四个“非不”强调了再优越的地利条件,也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D.全文设喻说理,析理精微,突出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组卷:76引用:2难度:0.6
  • 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 去:离开
    C.多助之 至:到达
    D.天下 顺:归顺,服从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民不以封疆之界
    B.国不以山溪之险
    C.寡助之
    D.亲戚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将“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

    组卷:211引用:4难度:0.7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夫而攻之 环:
     
    革非不坚利也 兵:
     
    而去之 委:
     
    ④寡助之 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不胜 去之
    B.然而不胜 得道多助
    C.固国不山溪之险 天下之所顺
    D.寡助 天下顺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组卷:74引用:2难度:0.1
  • 11.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 畔:通“叛”背叛
    C、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其心志 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记之
    B、环而攻而不胜 杜少府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曹操比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择其善者从之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组卷:333引用:3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1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画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牺牲玉帛 牺牲:
     
    非不深也 池: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甲)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有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甲)文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先决条件是这三个条件中的哪一个?(甲)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这一观点?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3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②与民
     

    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之曰/必敬必
    B.其筋骨/上自军(《周亚夫军细柳》)
    C.得志,民由之/未复有能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是得为大丈夫乎?/且置土石(《愚公移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组卷:342引用:7难度:0.5
  • 40.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寡助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故国常富
     
    ④必先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组卷:2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