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可大体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造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虚构。
知人论文,具体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具体地说,作品读懂后从哪里入手分析呢?从分析结构入手。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
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自从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已多达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古代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代拟的,但都表明文体。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和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等等。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辑和安排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实质是具体分析它的选材、剪辑和安排。凡所选材,都作详略曲直的适当处理,置于恰当地位,结合成思想清楚、层次突出的层次段落,从而完成整体结构。试比较下列三文:《小石潭记》主题:记叙游览小石潭经历
主题思想:含蓄抒发凄苦忧伤
首段(所在);经小丘见小潭
次段(景观):潭中景物与气氛
三段(功用):其境过清而心境压抑《醉翁亭记》主题:记叙亭名“醉翁”的用意
主题思想:与民同乐,乐而无逸
首段(所在):点出取名用意
次段(景观):概写四时景观
三段(功用):可供官民同乐
末段(缘由):点出醒时作记《游褒禅山记》主题:记述游览褒禅山经历
主题思想:阐发实证与进取之理
首段(所在):记述得名由来
次段(景观):游览后洞
三段(功用):议论说理,阐发认知
(摘编自倪其心《怎样分析古代散文•从分析结构入手》,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散文,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大致可分为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前者要求内容真实,后者可以适当虚构。
B.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将古代散文分为八十种文体,远远超出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分类种数。
C.对选材进行详略曲直地、适当合理地处理,并安排好层次段落,这些属于古代散文艺术形式结构的范畴。
D.文有方法但无定法,好的文章需要作者依据表达的主题思想逻辑,对内容及结构进行选材、裁剪、安排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概括古代散文的大致分类,然后分别对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结构这三个层次的结构进行诠释并展开分析。
B.文章列举曹丕的“四科八体”,中唐以后的“骈散分道”以及明代徐师曾细化文体等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
C.原文说“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充分体现了作者论述的逻辑性。
D.为了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的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散文的题目大多可以表明其文体,如《六国论》《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读者很容易辨明文体,了解作品的文体结构。
B.与《小石潭记》相比,分析理解《游褒禅山记》要困难一些。因为读者需要分析文中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景物与人物的关联。
C.《归去来兮辞》的“立意”可以概括为以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作者日夜兼程的归途所见与乐在其中的归家所为。
D.从分析文章的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结构、艺术形式结构入手,三个结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读懂中国古代散文。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货币专指央行数字货币,而私人数字货币在我国叫作“虚拟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等同于数字货币,因为我国对“货币”有着严格的法律定位,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能被称为货币,其他“货币”即便被称为“货币”,也不是我国法律意义上的货币。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报告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类型和特点。其中著名的就是“货币之花”模型的提出:从发行主体(中央银行或其他主体)、发行形式(电子或物理形式)、可访问性(通用型或限制型)和转移机制(集中或分散,如点对点转移)四个方面出发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分类,一种是面向公众发行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即零售型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另一种是面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即批发型加密数字货币。值得注意的是,此报告采用的是“央行加密数字货币”(CBDC)的文字表述。
(摘编自李晶《数字货币与日常生活》) 材料二: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大小等特征,我们把人民币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M0主要指现金,流动性最强,也就是随时都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所搭载的这类支付形式虽然用起来很方便,但是并不属于流动性最强的M0的范畴。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而加密货币虽然叫作货币,却不能完全承担货币的职能。比如,这些加密货币的价格会产生非常大的波动,丧失了在价值尺度上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加密货币更接近于一种可以买卖的数字产品。数字人民币则不同,它属于M0的范畴,只有央行才有权力发行,相当于一种“电子现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数字人民币在流通性上比支付宝、微信所搭载的支付形式还要强,同时拥有强大的信用背书,在价值尺度上稳定性高。
(摘编自张祎《一文了解数字人民币》) 材料三:
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将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加速器。一是重构开放健康的数字生态。数字人民币将瓦解相互割裂、封闭化的数字生态系统,重构开放健康的数字新生态。二是助推数字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信息由央行掌握,这样的特性可以帮助央行追溯资金的流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运营环境。三是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赛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仅为2.7%。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说,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动机和数字社会的助推器。长远来看,数字人民币将推动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升级,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张晓玫《数字人民币将构建数字经济新格局》)(1)下列关于“数字货币”或“数字人民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数字货币”并不等同于“虚拟货币”,“虚拟货币”即便被称为货币,也不具有法律依据。
B.零售型CBDC与批发型CBDC的发行主体和转移机制是一样的,但它们的发行形式和可访问性是不同的。
C.数字人民币属于M0的范畴,相当于一种“电子现金”,理论上随时都可以使用,并且信用度和稳定性都很高。
D.数字货币对数字经济时代和数字社会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升级还任重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货币之花”模型显示,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主流,现金、商品货币、区域货币等物理货币处于边缘化地位。
B.加密货币更接近于一种可以买卖的数字产品,它只是在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却丧失了其价值尺度的职能。
C.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赛道。
D.数字人民币虽还未普及,但从理论上讲,其流通性要强于同属于M0范畴的支付宝、微信搭载的支付形式。
(3)目前,“数字人民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如果请你对“数字人民币”进行推广宣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数字人民币”的优势呢?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小镇大树
叶为宝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葛源镇,是一个不大的镇子,九十多年前曾是红色赣东北省的首府,这里写满了红色的历史。虎年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葛源。葛源镇文化站的杨李佳站长给我做向导,陪我寻访方志敏同志的足迹。
穿过一条窄窄的街道,我们来到一堵围墙外面,老杨停了下来,说:“这里是列宁公园,是1931年方志敏建造的!”我抬眼望去,只见公园大门上“列宁公园”四个繁体大字遒劲有力,赫然在目。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公园。老杨边走边介绍:“这座公园应该是我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民公园之一了,园名是方志敏定的,也是他亲笔题写的。”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棵大树下。老杨充满自豪地对我说:“葛源人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拥有这座列宁公园,更因为园内有方志敏亲手种下的这棵梭柁树!”方志敏同志亲植的树!我不禁肃然起敬。
我满怀恭敬地站在树下,仔细打量着这棵老树。它树干粗壮,需三人才可合抱,高达十几米,一派枝繁叶茂。梭柁树是常绿乔木,树质坚硬,雨雪风霜不易摧折。我想,这大约是方志敏同志选择栽种它的原因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值晌午,我们站在树下,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清凉与平和。一阵清风吹过,梭柁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低吟浅唱中,仿佛在诉说当年血与火的历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的“围剿”下,苏区政权和红军战士连生存也是一种奢求,为何方志敏还要建公园植绿树呢?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未来美好中国的憧憬:“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想,他一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建造这座公园的,他一定笃信,他栽种的梭柁苗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方志敏建公园植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杨娓娓道来,“当年上海法租界有座‘法国公园’,1922年夏天,方志敏和朋友散步来到这座公园附近,本想进去看看,但门口的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让方志敏义愤填膺!建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却不让中国人进,还如此羞辱中国人!方志敏暗暗立志,一定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一定要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拥有自己的公园。九年后,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他着手建造了这座列宁公园。”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公园是后来修复重建的,方志敏建的公园已经毁于战火了。”老杨继续介绍,“1934年10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赣东北省首府葛源失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列宁公园被炮火所毁,园内绿植只有这棵梭柁树因其木质坚硬,幸免于难。”听完老杨的介绍,我发现眼前这棵挺立的大树,竟是如此的伟岸。
出了公园,老杨还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他叫刘福炉,今年六十八岁,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廖桂秀的孙子。刘福炉告诉我,当年他奶奶常参加在列宁公园举办的各种慰劳红军战士的活动。刘福炉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退休前的工作是护理园林。他说他每天早晚都会和伙伴们来到列宁公园,或是溜达散步,或是下棋打拳,每天过得无比安闲与幸福。
第二天清早,我登上葛源的东山岭,远眺葛源镇。曙光初上,小镇格外地安然恬静,谁能想到,这儿曾是一片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东西正在消失,但有些东西却是永恒的,就像这座公园,它正在老去,但里面的那棵梭柁树承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这种记忆存在于人民的心里,永远不可摧毁。
远处,葛源的田野里荡漾着绿色的波浪和泱泱春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列宁公园在一片黄墙红顶、错落有致的民居环抱之中,犹如这片大地上的一座火炬台。我仿佛看见了那棵梭柁树,是的,它一直都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尊方志敏的巍峨雕像,是一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5期)文本二: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何立波
方志敏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生活记在心头。在敌人对赣东北苏区实行封锁的恶劣环境下,他时刻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如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做小生意缺少资金的问题,食盐及各种日用品缺乏问题,还有婚姻、孩子上学、开办俱乐部、清洁卫生、白区迁入群众的安置、老弱病残救济直至桥船路等问题,在方志敏的关心下,都被苏维埃列入议程,想方设法妥善解决,成效卓著。在方志敏的倡导下,苏区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赣东北苏维埃省会葛源办有省属列宁小学,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15岁以下儿童能够入学学习,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方志敏对广大群众的卫生和健康非常关注,他提出要给劳苦群众普及卫生常识,提出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散发卫生宣传单。为增强人民体质,方志敏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维埃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省、全军或儿童体育运动会,充分显示了苏区军民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方志敏还在百忙中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地方干部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努力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赣东北的群众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物质、精神上的好生活。
(选自《人民网》党史频道)(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对刘福炉老人生活的交待,呼应了上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语,用真实事例证明革命先烈的理想得以实现了。
B.文本一结尾处从虚处落笔,描绘了葛源优美动人、富有生机的景象,重点突出列宁公园中那株梭柁树,升华了主题。
C.文本二交待了方志敏同志从各个方面关心百姓生活,大到教育、卫健,小到购买生活物资,这表现了方志敏的爱民之心。
D.两个文本都展现了方志敏的革命事业,表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党的赞美之情。
(2)大树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这两个文本都塑造了方志敏的形象,但是塑造手段并不相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季。气候多变时,我们应该① ?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或者携带病毒、细菌的隐性感染者的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或拐弯抹角接触传播。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大家要尽量少去密集的场所,应规范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在雾霾天气时,不要到户外活动。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唾沫星子,日用品及时清洗,必要时消毒。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等,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蛋、牛奶等,提高抗病能力。秋冬季还要注意避免食用冰冷以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冬季气候干燥,② ,防止体内水分缺失。
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要注意避免吸入冷空气等刺激性气体。秋冬季天气干燥,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拖地等方法缓解干燥。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③ ,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建议长期喷云吐雾的人群最好能够戒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有三处用词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组卷:11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当被问到哪些是你感觉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的时候,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要趁年轻掌握一技之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49.3%的受访青年觉得是完成高等教育,获得更高文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准备:48.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早些安身立命,做到自立自强;40.4%的受访青年表示是趁年富力强,自主创业,为社会增加更多财富。
在某校“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主题班会上,学生除了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等内容外,还有学生写了下列几条:
(1)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情趣。
(2)每年短时间旅行一次,隔年长时间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
(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4)适当培养一点艺术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可以自己参与或创作,也可以只是欣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