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亚加达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全部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选从。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操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百度云盘等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
(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
B.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很可能短时间内让人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
C.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
D.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
B.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提供积极建议。
C.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D.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
A.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
B.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用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块甜饼干。女人把装着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
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
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家走去。母亲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屋子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听不见脚步声。又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大门轻轻地吱扭一声,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
“请进来吧!”她一面说着,一面把门打开,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开门的那位妇女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
“那好吧!”她说。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
“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字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那个女人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减)(1)对小说题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递出了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
B.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
C.埋下伏笔和线索:“礼拜二午睡时刻”统摄全篇,预示小镇的沉沦与毁灭。
D.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对比。
(2)下列关于作者和文本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百年孤独》中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中的人物。
B.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C.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并称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D.《百年孤独》《复活》《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
(3)“母亲”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结合文本分析“母亲”形象。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商品而言,包装起着包裹、装饰的作用。历史上,包装材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界。随着生产力大幅提升,包装材料逐渐向纸、塑料、玻璃等转变。如今,不仅包装的制作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特别是在网购大量兴起的情况下,包装成为快递运输 的环节,在保护商品、避免损耗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过度包装现象“反复发作”,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从长期来看,过度包装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过度包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也成为事关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过度包装 大量材料带来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包装材料产生的垃圾难处理、难降解,很可能对水、土壤、空气造成长期污染。但是,解决过度包装问题难以 。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还需携手努力,不弃微末、 ,从源头减少过度包装,才能让“轻包装”、简包装、包装循环利用成为社会新风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或缺 消耗 一蹴而就 久久为功 B.不可或缺 损耗 一挥而就 积土成山 C.无可非议 损耗 一蹴而就 积土成山 D.无可非议 消耗 一挥而就 久久为功
A.如今,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
B.如今,不仅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C.如今,不仅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
D.如今,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比喻句,并简要分析改写后的表达效果。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第二单元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如: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6)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学习了上面的语句,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你从上面语句中任选两三句,以语文课代表崇德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高二(8)班“‘典’亮成长,与时共进”经典名句品鉴活动中作主题发言,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3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