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二(上)暑假测试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组卷:77引用:2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①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荣起于军卒,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  谨:严格
    D.而姑息重荣不能  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荣“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B.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C.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D.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5)对“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契丹也帮助晋朝生出许多事,不幸的是重荣作乱,一年之后自己与重荣同时受损。
    B.契丹也帮助晋朝生出许多事,希望(借助)重荣作乱,在约定的日期将两者打败。
    C.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的失败,希望晋朝廷与重荣破败不堪。
    D.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二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兒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千余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 落拓:豪放,放荡不羁
    B.时多事之后,姑欲人,遂以重寄委嵩 安:安排
    C.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 委质:顺从,归附
    D.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完利:坚固锋利
    (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当时很有名声。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兵,迎击对方,仍然先用骑兵掩击敌人的家属辎重,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4)对“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一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军吏想要采用河北的故事,胁迫薛平务必留下来,薛平假装答应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
    B.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务必留下来,薛平假装答应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
    C.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假装答应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
    D.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故事里的样子,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答应了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
    (5)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B.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C.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D.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感慨万千,顿生悲秋之情。
    B.“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漂泊在外,孤独寂寞,闻雁而生思乡之情。
    C.“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捣衣声、大漠、胡笳,熟悉的意象,表达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
    D.“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岁末为温饱奔波,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年华老去。

    组卷:20引用:5难度:0.6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恢复中原的隐忧。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
     
     
    ”。
    (3)杜甫《登高》中用“
     
     
    ”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4)《雨霖铃》中“
     
     
    ”二句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组卷:1引用:2难度:0.9

三、课内文言基础

  •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9
  • 7.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7

四、语言文字运用

  •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组卷:10引用:3难度:0.9
  • 2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