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5《第四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词叙录》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作者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依据是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因此可视为北曲的支流。而依据《南词叙录》,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实际上是将南戏从北曲的附庸中脱离出来,赋予了南戏更加独立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南戏与北曲为并行的两大戏曲系统。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南戏与北曲虽然相互交流影响,但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早期的南戏无论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曲体上,都有其局限性,也正因如此,南戏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但这并不能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南北戏曲的交流,南戏受北曲杂剧的影响与熏陶,其文学性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南戏从其起源到《南词叙录》的撰写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南戏已从民间的村坊小曲,走进城市,走进宫廷。不论从文辞声律、结构排场,还是思想意义、人物塑造,各方面都已达到不可低估的高度。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因此其文化价值是立体的,可挖掘性很强。
与诗词相比,戏曲常常更接近于口语。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而其面向的观众群也多为市民阶层。这就使其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地域性的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语、俗语、谚语、俚语等。
宋代时期,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宋室的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了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南戏的戏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譬如在剧本《赵贞女》《王魁》中,作者强烈抨击了封建制度下文人人性的异化及其给善良妇女带来的迫害和灾难,表达了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另外,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节庆仪式、民间信仰以及民间巫术等情节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据记载,南戏使用南方曲调,不受宫调限制,可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南戏在温州形成后,于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到了元代末期,又繁衍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四大声腔以及福建泉州、兴化等地的南戏声腔;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并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摘编自张立秀《南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但是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因为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是北曲的支流。
B.根据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就明确了南戏高于北曲的历史地位。
C.因为南戏与北曲的艺术风格多有不同: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所以南戏与北曲没有关系。
D.早期南戏因为在剧本文学和曲体上的局限性,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他们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在论证南戏的历史地位时,将南戏与北曲进行对比,阐述南戏与北曲的差异,突出南戏的历史地位。
C.文章第三段总述南戏的文化价值,后文从语言学价值、音乐价值等多个角度对南戏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
D.文章阐述剧本《赵贞女》《王魁》的思想内容,以及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等,为南戏的社会历史价值提供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戏讲述的长篇故事综合了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因此,南戏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
B.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观众群多为市民阶层,因此,南戏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有口语化的特点。
C.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宋室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南戏形成与发展。
D.南戏可以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具有多种声腔、多种角色;有独创的演唱形式和曲牌。这些因素使南戏在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组卷:8引用:6难度:0.7 -
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①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②说蔡先生的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他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③蔡元培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他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④蔡元培做官的机会太多,可以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⑤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甚至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⑥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在这方面,蔡元培的自给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乡挚友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儿的生活。
⑦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⑧1898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他向袁当面请辞。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他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都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⑨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蔡元培为官期间屡次辞职,有人统计,他一生辞职多达24次,从中表现了他人格独立、不怕权贵不慕功名的品质。
B.蔡元培为官多年但没有积蓄,主要原因是他把所有收入都捐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了。
C.文章第⑨段指出,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D.作者通过客观的史料、文字资料,介绍了蔡元培的为人和社会影响;在编排、叙述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态度鲜明的主观性评价。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便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或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土,每每遇到学潮、罢工、政变之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3)文章从哪几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请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线逸事 徐怀中 九四一部队在老街附近跨过了红河。几天以前,兄弟部队过河开辟了战场,现在他们可以驱车向前开进了。
越南北部边境,和我们的渎南河口一线,都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自然环境本来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河口地区是我国橡胶产地之一,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胶林深处,可以望见国营农场的楼房,红瓦白墙,烟囱耸立。米轨小火车沿着溪流隆隆驰过,留下一缕烟云。这遥远的边疆,向战士们展示着它的富饶美丽。
一过红河,就是另一番风光了。
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几个人吐了,愉快的笑声停止了。不一会儿,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十多公尺以外,只听见汽车响,却什么也看不见。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要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执行架线任务,从哪里下手呢?
通信科一位参谋来传达首长命令,要求迅速架设下属各部队线路,指挥机关内部线路由总机班负责架通,总机班的女战士们,忘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听候班长严莉下达任务:“陶坷、吴小涓、杨艳,跟我去架线。肖群秀、路曼守机,注意机线装设,搞好固定。今晚的口今是‘山茶’,回令是‘海案”,执行吧!”
严莉,陶坷各负责架一条线,五分钟以内都架通了。杨艳和吴小洞两人负责首长的一条线,遇到了麻烦。她们正往前走,闻到一股臭味,是从来没有闻到过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天快亮了,可以模模糊糊看见,小路上横的竖的倒着三具敌军的尸体。肚子膨胀起老大,周围是一滩黑血。不要说见到死人,平时看见一只肉唧唧的死老鼠她们也怕,让人头发根儿发乍。她们向旁边试探,想找地方绕过去。在刺藤草窠里钻进钻出,帽子挂掉了,脸也划破了,无论如何也钻不过去。可想到自己架的是首长专用线,登时觉得一身都在冒汗,再耽搁不得了。只好横了心,还是由原路过去。吴小涓望着几具尸体问杨艳:“你怕不怕?”杨艳说:“要是三个活的,我倒不怕。”
吴小涓说:“要真是死的,总还好办。我怕他们是装死,等我们到了跟前,一下坐起来了。”
“那倒没有什么,他们流了那么多血,就是活着也剩不下多少力气了。不等他坐起来,拿手榴弹在脑袋上敲他几下。”
“好!我们分个工。看着不对,我上去按住他们,你用手榴弹猛砸,不要让他们抱住了我们的腿。”
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
突然是哪里一声喝:“口令!”
两个女电话兵冷不防的,一紧张,早把口令忘得一干二净。对方不见回答,哗的一下冲蜂枪上了膛。吴小涓连忙说:“别打,别打,是我们。”“什么你们我们,口令!”。
“干吗那么凶,你听不出我们是总机班的!”杨艳厉害起来了。
隐蔽在树丛里的哨兵压低声音笑了,手一指,原来已经来到了首长的掩蔽部门口。
她们撩开门上的雨布钻进去。掩蔽部里点了几支蜡烛,还是昏昏暗暗的。几位首长正跪在地铺上,查看拼起来的作战地图。小涓和杨艳把单机摆在一个压缩饼干箱子上,手脚麻利地接好了线。一摇,通了。
一号首长见两个女电话兵淋得全身透湿,缩着身子,他取过一个军用水查说:
“冻惨了吧?来,一人喝一口,这是‘气死茅台’一一习水大曲。”
“不!不!我们不冷。”杨艳和吴小涓往后退缩着。
“叫喝就喝,服从命令听指挥。”
她们两个推托不过,对着壶嘴呷了一小口。她们品味不出,习水大曲何以能“气死”
茅台,只辣得打哆嗦。
这是吴小涓和杨艳到前方来第一次完成架线任务,而且是为“九四一”最高指挥员架的线,她们对自己感到相当满意。两个人已经说定,将来参加文科高考,就把这次出境作战第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作为自选的写作素材。这算是选对了,很有可写的哩。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人物真实生动,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了女电话兵吴小涓和杨艳看到敌军尸体后,从犹豫退缩到勇敢面对的转变。
B.小说以姑娘们想象高考写作文的情境收尾,看似与架电话线的主要情节无关,实则寄托对未来的憧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C.小说语言浅近质朴,对话风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如杨艳说“三个活的,我倒不怕”,首长说“这是‘气死茅台’一习水大曲”。
D.小说行文结构严谨,伏笔自然。前文中设置“口令”这一情节与后文姑娘们突遇哨兵喝问“忘记口令”的事件形成呼应,陡生波澜。
(2)文章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分析。
(3)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一则文稿在字形、逻辑、得体、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示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市招聘中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四名全职教师。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一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特别优秀者可高抬贵手。年崭人民币10-12万元左右。有意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18325430552。
2019年元月5日
阳东市教育培训学校组卷:9引用:4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老和年轻,旧与新是中国故事的两种原色。从始皇驰道到今天纵横万里的中国路,从赵州桥到今天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从张骞出塞到今天横贯中西的“一带一路”,从《本草纲目》到今天荣获诺贝尔奖的抗癌特效药青蒿素……它们无不散发着古老与年轻,旧与新交相融合的光彩!
作为一个“00后”,你亲历见证着这些中国故事。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体会?请你以“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