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默写古诗文。
    ㅤㅤ古诗文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心底最有认同感的民族情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1)
     
    ”是永恒的爱国情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2)
     
    ”是感人的忧民情思;李白《行路难》中的“(3)
     
     
    ”是积极乐观的态度;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4)
     
    ,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振奋进取的力量;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5)
     
     
    。可怜白发生”是建功立业的豪迈壮志。古诗文中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6)
     
    ,小桥流水人家”触景伤怀的思乡情;有《木兰诗》中“(7)愿为市鞍马,
     
    ”代父从军的父女情;有郦道元在《三峡》中流露的“(8)
     
    ,良多趣味”的山水情;有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9)
     
     
    ”的报国情。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chóu chú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2)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huàn yǎng
     
    的飞禽、走兽、小虫,于他无用。
    (3)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máo gǔ sǒng rán
     
    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4)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组卷:36引用:5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9引用:1难度:0.8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95引用:5难度:0.5

二、阅读。(4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
    ㅤㅤ①与我纠结了几十年的一幅画,是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我是画山水出身,初识它时却给我以强大的震撼。一个画家居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古今中外惟有这位宋人张择端。而且这幅画无比的庞博和深厚,精确和传神,连街头上发情的驴、打盹的人和犄角沓旯的茅厕也全都收入画中!现在想来,我对它的痴迷与我对民俗兴趣的潜质分不开。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
    ㅤㅤ②我最初临摹《清明上河图》是失败的。我以为自己习画是从宋人院体画入手,临摹这幅画不会太难。但动手临摹才知道,除去画中的山石、树木和流水我画过,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事项和生活物品,都从未画过。不知道画法,很难下手。然而,我天性喜欢面对挑战,临摹此图时,偏偏选择画中最复杂的一段——虹桥,以为拿下这一环节,便可包揽全卷。谁料这不足两尺的画面上竟拥挤着上百个人物。各人各态,小不及寸,手脚如同米粒。这些人物挤在一起,相互交错,彼此遮翳;倘若错位,哪怕差之分毫,也会乱了一片。这一切只有经过临摹,才明白其中无比的高超。于是画过了虹桥这一段,便搁下笔,一时有被此画打败之感。
    ㅤㅤ③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从事的仿古工作中途停止了,有很多的时间,可用来临摹这幅绘画史上的巨制。我做好充分准备,先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敷以素绢;待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可是我没有张择端用的那种秃笔,怎么办?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毛笔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我还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技法悉心揣摩,先要另纸练习,直到有了把握,才敢上手临摹。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待走出城门,徜徉在人群中,我感觉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时,忽然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ㅤㅤ④一天,我的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我当时还没有从事文学创作,对作家心怀神秘和景仰,遂将正在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给她看。画幅太长,画面低垂,我正想把画放在桌上,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使我大吃一惊。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
    ㅤㅤ⑤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绢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染匀,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晾绢。那条绢有五米多长,便折来折去地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游走”。此时的我对这幅画临摹的正是得心应手,动笔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更深夜半。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便买了一瓶通化的红葡萄酒庆祝一番掐指一算居然用一年零三个月!
    ㅤㅤ⑥但不久唐山大地震来了,我家被毁,墙倒屋塌,人爬出来后,心里犹然惦着那画。地震后的几天,我钻进废墟寻找衣服和被褥时,冒险将它挖出来。所幸的是我一直把它放在一个细长的装饼干的铁筒里,又搁在书桌抽屉最下一层,故而完好无损。这画随我一起逃过一劫,与我是一般寻常的关系吗?
    ㅤㅤ⑦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ㅤㅤ⑧待到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心里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中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相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ㅤㅤ⑨1985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那时,中国的画家还不懂得画可以卖钱,无论求画与送画,全凭情之所至,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用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ㅤㅤ⑩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ㅤㅤ⑪我想说,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而且,还有这未完成的小半卷的《清明上河图》,藏于画室,自我见证。
    摘自《新民晚报》2022年03月16日(有删减)(1)选文围绕“我的《清明上河图》”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并填空。
    初识《清明上河图》,感到震撼并发誓临摹→①
     
    →准备充分再临摹,越画越顺→②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段中画线句子。
    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3)文章主要写“我”临摹《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但第⑥段提到了唐山大地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结尾处写到“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却又称“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这样表述是否矛盾?《清明上河图》承载了“我”哪些情感?

    组卷:47引用:3难度:0.5

三、作文。(50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蜡烛点亮了无边的黑夜,灯塔点亮了澎湃的海洋,星星点亮了浩瀚的天空。在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黑暗时刻,点亮我们人生希望,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问候、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精神、一个人……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那些点亮你的人或者事物,写下在那些时刻你的思考、感受及感悟。
    ㅤㅤ请以“点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1)题目中含有“点亮”一词,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字数500字以上;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组卷:89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