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栖霞部分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相对于其它文体,报告文学是一种“外向型”的文体。它的“报告性”决定了它必须像新闻一样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任何一种文体也许都有借口逃避现实,而报告文学不能。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它的姿态和脚步都必须是向前的。与社会现实互动,与时代发展同步,将根系深深扎入当下生活,是这个文体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它能量和活力的源泉。
          文学创作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说法,这“四力”仿佛为报告文学量身定做。“四力”之中,最费心、劳力、耗时的当属脚力;并且脚力的意义,还依赖于其它“三力”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如果眼力、脑力、笔力不行,纵然你走了千里万里,结果仍不得而知。数月或数年后,一部作品出来方有定论。如果作品成功,那之前的辛苦和劳动还算有了意义;如果作品失败,之前大段时间的奔波与周折,都将被宣告为“无用功”。无疑,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要比从事其他文体的作家多付出很大一部分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劳动。很多天赋好一些的写作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便转头去写小说或诗歌,没耐性也没有勇气把热情、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那些难以把握的采访上。
          然而,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做,终究还是需要有人做。毕竟,报告文学这一大有作为的文体需要有优秀的作家群体来支撑,需要有人为其付心血和汗水。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领域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写作主题,只适合于报告文学;直接、迅捷、有力量,这些特殊的文学向度也构成作家们不能舍弃的理由。既然报告文学写作的人文价值在,其全面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性复杂的文学可能性在,坚守和捍卫这个文体尊严的必要性就在。什么叫担当呢?就是要在艰难与容易、压力与安逸、约束与自在、值得与不值的权衡和选择中,依从责任和使命,而不是个人苦乐和得失。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佟鑫《报告文学的修为、使命与担当》)      材料二:
          对报告文学应该模仿客观存在的现实还是揭示更加本质的现实,不同的理论家都持有相应的观点,且争论不休。小说、戏剧和诗歌,其自身具有虚构性。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业已成为虚构类文学创作者信奉的圭臬。对非虚构类文学书写的讨论,则长期在反映已发生的事情上打转。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历史和社会的文体,读者天然会对其产生信任感和真实感。不过,报告文学的书写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真实达到一种更本质真实的效果。毕竟所有的文学书写者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世界,而是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可能性世界”——只是这种对可能性世界的描述潜藏于作者的想象书写中。
          事实上,“可能发生的事”背后也包含着作者从“实然世界”寻找其所认为的“应然世界”的愿望和可能。除了透过事实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写作者往往也希望借助文学创作传达自身的某种理念和愿望。有无这些理念和愿望,可说是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新闻报道力图准确、客观传达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人物的真实形象,即便书写者想透露自身的看法或无意识地流露出价值判断,也受限于文体自身的要求。但报告文学则不同,因为它是一种记忆性书写。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想象与纪实交融的情况,报告文学书写也就不再像镜子般再现社会真实,而是会打上受访者与书写者主体意识的烙印。
          其实,不论是寓褒贬于纪实还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都需要主客体的统一。想象恰恰为报告文学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提供了基础,因为想象具有双重超越性。一重是主体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受访者和书写者总是抱有某种目的进行想象活动。这种目的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其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满足,主体想象出一种让自己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另一重超越性便是对社会现实的超越。这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或通过报告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呼唤更美好的社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或弘扬社会新风、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这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柔石想象歌声是五彩美丽的云,“用了‘共产主义’的大红色的帆篷,装载着我们到了自由、平等的无贫富、无阶级的乐国”。今天,《大国重器》《最好的时代》《国家温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力量,这样的中国正是柔石等先行者期盼的中国社会。中国奇迹与时代精神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奋进,超越当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摘编自陈想《纪实与想象:作为记忆书写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它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的特殊之处。
    B.在表现领域、写作主题、文学向度等方面,报告文学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作家有可能大有作为。
    C.亚里士多德关于诗人职责的话对小说等虚构文学影响巨大,对报告文学等非虚构文学也有借鉴意义。
    D.主体在现实中未能获得满足,就可能抱着某种目的进行想象,以此达到一种满意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指出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有耐性和勇气,需要依从责任和使命,有担当的意识。
    B.文本二从是否传达自身理念和愿望的角度论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对比鲜明。
    C.文本二举《大国重器》等为例,论证了报告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D.文本一指出报告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文本二引柔石言论说明了报告文学中想象的功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有三重门,第一重门是生活之门,其次是文学之门、思想之门。
    B.报告文学要求的是“是生活”,而小说等文学门类要求的则是“像生活”。
    C.“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所以人们常把报告文学形容为“行走的文学”。
    D.报告文学,报告在前,文学在后,当以报告为主,文学不过点缀而已。
    (4)想象在报告文学中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报告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音乐学院,孙长宁看见一间门上写有“招生委员会”字样的房间,便推门进去。“喂,孩子,请你出去,这是考场!”
          孙长宁舔着由于几天来的疲劳、没有睡眠、不正常的饮食而变得干裂的嘴唇,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也是来参加考试的!”
    “你来晚了,复试都要结束了!”
          桌子后面的监考老师骚动起来,主考傅涛教授向擅自闯进考场的孙长宁严厉地瞪视着。
          人们的淡漠使孙长宁那敏感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难堪,他真想退出这个使他的脊背冒汗的房间。
          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呢?走就是了、很简单,只要转过身去,扬起脑袋,拉开房门。他想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做完的事,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他又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
          他那低垂着的、羞涩的眼睛抬起来了——那是一双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澄的眼睛——坚决而迅速地说起来:“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
          傅涛教授不由得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圆执而古怪的孩子。孩子手里那个装长笛的盒子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
    “老师,让他演奏一下吧!”七位考生一齐为他力争。
          就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舍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的激流,冲击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
          孙长宁脱下了那件几个昼夜也未曾离身的大皮袄,摘下了大皮帽子。一缕柔软的、卷曲的额发立刻垂落到平平地展开着的眉毛上,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局促,孙长宁开始了演奏。
          不一会儿,孙长宁自己就被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感动了。他不再记得这是考场,仿佛他重又对着那无涯无际的森林在吹;对着山脚下那像童话中的小木屋在吹,小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从凝结着冰花的小窗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那儿,是他亲爱的故乡……
          当明亮、质朴、优美得像散文诗似的旋律流泻出来的时候,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敞开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一同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少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歉疚。他是从哪里受到了这样严格而正规的训练呢?他的表现手法严谨而细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他又想起了那个好像在哪见过似的装长笛的盒子。
          孙长宁轻轻地收住了音响。
          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乐会似的,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
          孙长宁更自如地一个乐曲又一个乐曲地演奏下去。此时此刻,除了那片在春风里快乐地摇曳着嫩绿枝条的、朴实无华的白桦林以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心里形成的感觉——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
          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孙长宁觉得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深谷推上了山巅。
    “告诉我,这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
    “我的老师!”
    “他现在在哪儿?”
    “他……他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站在教授的眼前。难道真的是他?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
          孙长宁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含泪说道:“这是老师留下的!”
          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啊!果然是他!教授想到那位最知己的朋友,同时代人里最有才华的一个。他抚摸着长笛和乐谱。这就是那个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人留在世上的全部东西了。是全部吗?啊,远远不是,他抬起一双泪眼,宽慰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个少年,拉过他的手,把少年人那热泪纵横的脸贴近自己的心田。不,生命并没有在那片白桦林中结束,往事也没有成为陈迹,这就是他的生命的继续。
          夜晚,当孙长宁躺进教授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绿色的窗帘的缝隙里,他又看见……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漾开去。突然,一种奇怪的声音传入耳际——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在一片已经伐倒了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和爸爸住在一个帐篷里的从北京来的梁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呜。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孙长宁“干裂的嘴唇”和“皮袄”“皮帽”的穿着,可知他自寒冷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也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
    B.孙长宁擅闯考场遭到了老师质问、漠视,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
    C.孙长宁的演奏逐渐唤起了傅涛教授对梁启明的记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音乐渐渐清晰,最终乐谱印证了他的判断。
    D.结尾处孙长宁在梦境中听到自然之声、伐木工人的呼声和梁老师的笛声,这些“声音”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又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这里用“叉”“钉”两个动词,表现出此刻的孙长宁因想到梁老师的嘱托,信念更加坚定。
    B.文中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孙长宁由遇挫时的难堪,到演奏时的忘我,再到演奏成功后的喜悦和兴奋,呈现出他心理的变化。
    C.本文两次写到“白桦林”,既照应了题目,又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自然环境,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
    D.本文结尾含蓄隽永,可以预见孙长宁将会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也将更好地完成梁老师弥留之际的心愿。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刘恒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年被这篇小说深深打动的情形:“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52引用:1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①_______,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是中国首批、西北首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近年来。医院通过线上方式为多国患者提供医疗咨询、远程问诊等服务。医院还先后在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捷克等国建成8家国际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英雄广场对面,坐落着一栋简约而雅致的白色小楼,小楼门前的铭牌上写着“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推门进去,从红色牌楼样式的药柜到人体针灸穴位模型,整个药房让人感受到②_______。
          在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的诊室外,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教师马丁•阿祖帕蒂对记者表示,他这次是专程来表示感谢并邀请中国医疗队参加活动的。阿祖帕蒂说,学校设立了“中国角”,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师生们对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与医疗队合作,让学生们感受中医的奇妙。
    “中医中心的医生治愈了我母亲的肩膀疼痛顽疾,我希望能让学生们认识并接触这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阿祖帕蒂说,如今,他出差时总会③_______,有一次出差时,阿祖帕蒂包里的膏药派上了用场,同事对中医的功效啧啧称奇。“中医药为我们增添更多健康保障。”阿祖帕蒂如是说。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是中国首批、西北首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B.小楼门前的铭牌上写着“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
    C.学校设立了“中国角”,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D.“中医药为我们增添更多健康保障。”阿祖帕蒂如是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1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②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塞•约翰逊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自己能提出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自己能提出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9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