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岳阳市华容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静夜思》,传播极广,几乎所有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成诵。但近日有好事者传递一则消息,说在日本教科书中发现李白的《静夜思》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提出中日传本的不同。其实,这首诗的李白原文和明清传本的差别,对研究唐诗达到入门水平者来说,是几乎人所皆知的老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大约一千首左右李白的诗歌,最主要的来源,第一是李白本人的文集第二是唐宋时期的各种诗文选本,第三是唐宋时期的各种史书、笔记、诗话、类书、地志等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一为足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即清末陆心源丽宋楼旧藏),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彩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无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迷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
          那么,《静夜思》的两个“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约十七八年前,日本关西大学森濑教授曾到复旦中文系作关于此诗的学术报告,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最后的结论是,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二是两种文本的优劣,森濑教授也有很仔细的分析。他显然更赞赏未经明人改动的文本,为此他还仔细揣摩李白作此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站着,引起听讲者极大的兴致,至今我还记得他为此几度起立讲说的神情。森濑教授的论文刊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那张表也附于文末。
          李白这首诗,只有李白原作和明人(应该就是李攀龙)改作的区别,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
    (摘编自陈尚君《李白(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材料二:文献在抄录过程中,文本从流动变化到基本定型,也有一个存优汰劣的客观规律存在其中。对于同一文本的各种异文,抄录者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基本认知判断。于是,历年所流传的文本便会变得逐渐趋同,最后形成众人所认可而熟悉的形态。而对趋同文本撬动最后一根杠杆的,便是印刷业兴起后的刻本。当然,同一文献不同刊本间所存之异同,则是由于刊刻之际选择底本有异而形成。这种异同说到底,还是来自写本时代的遗传。就李白的《将进酒》而言,敦煌卷子所显示的文本形态,正是写本时代的流动生长状态。三种敦煌卷子所显示的共同异同,或许就是这首诗的原初模样。
          人的心理,总是乐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排斥陌生的东西。对文本接受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除了学术讨论,包括李白的《将进酒》,定型后的长期流传与阅读,让人们对文本的本来就是如此、本应就是如此,深信不疑,从而本能地排斥其他异文。这里面,尽管有着优劣判断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感性的“熟人”因素使然。什么版本在什么地战流传开来,被广泛阅读,便成为亲切的“熟人”。李白另一首有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自幼所熟悉的文本,但日本人自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传入并广泛流传之后,熟悉的则是“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收入中学国语课本的也是这个文本。
          关于古代诗文的文本聚讼,时常见诸报道。最近,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杜牧有名的《山行》一诗,其中一联记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于是,有人就提出质疑不是“白云深处”吗?怎么记作“白云生处”呢?对此,编辑出版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专门做了解释说,从版本的角度,作“生处”的较多:从诗意上说,“生处”和“深处”意思都讲得通,但据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刻本作‘深,不建‘生字远甚”的说法,用“生”字意境更佳。基于这两个理由,新编教材的这首诗就用了“生”字。自然,有了前句“远上寒山”,从诗本身来说,我也觉得作“深”有些语意重复,不如作“生”为胜,不过,历代传抄刊刻,让文本处于流动的状态,后出终是以众胜寡,以俗胜雅。究竟哪一个文本更好,哪一个文本是原貌,其实大可不必深究。跟语言一样,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生成史。
    (摘编自王瑞来《从李白<将进酒)说开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术界来说,《静夜思》存在李白原作和明清传本两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不足为奇。
    B.明代中期李攀龙在《唐诗选》中选用了两个“明月”的文本,在它之后流传的各类诗集都沿用了这个文本。
    C.《将进酒》的三种敦煌渗子,反缺了这首诗曾经存在过的文本形态,它们当中可能有李百写诗时最初的样子。
    D.根据《四友斋丛说》的记录,明朝刻录《山行》时已经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这种版本一直形响至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是因为各种传本都是中国传本,只是李白原作和明人改作的差异而已。
    B.《李太白文集》足本在日本,森濑教授又对《静夜思》有独到研究,可见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
    C.在写本时代,文献抄录是一个存优汰劣的过程,抄录者对成文影响很大:但在印刷时代,这种影响就荡然无存了。
    D.在古诗文的文本聚讼中,考据版本年代比鉴赏优劣更重要,这是因为历代传抄刊都是后出以众胜寡,以俗胜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熟人’因素”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敦煌卷子中与《将进酒》通行本不同的异文,更体现李白的豪迈。
    B.很多学者认为《清明》未必是杜牧作的,而一般读者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无妨
    C,很多读者拒绝接受“君不见高常’明镜悲白发”的“高堂”原作“床头”。
    D.李白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是“随风”还是“随君”,学术界未下定论。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在唐诗选修课上,语文老师要求各人自编诗集,你会收录李白哪个版本的《静夜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收录理由。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收山
    常小琥
          烤鸭部里正汆着一砂锅的羊头,屋子暖烘烘的。两年前分到烤鸭部来,我不情愿。烤鸭部的葛清脾气坏,到那的学徒不超过一个月准保被赶出来,更何况我的师父是万唐居的掌灶杨越,烧鱼是一绝,派我去的时候连一盘莱也没教过我,只扔给我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葛清叫我去把屋门关死。他支好马扎,划上一根烟,让我坐下喝汤。葛清是杨越钓花了大钱挖过来的,他凭着独创的技艺和配方为万唐居竖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可是前几天,是烤鸭的传统技艺重要还是万唐居的生存重要,葛清和杨越的终于浙破脸皮大吵一架。
    “月牙刀长成什么样子,能把羊齿骨的牙花都刮净了。”我捏起一片肉,举在灯下照,薄可透光。
          老头找出一把一尺二的、带弯的长片肉刀,往我对面一撂。刃口锋亮,如螭衣挂身。匀称的弧弯,更似硬弓横卧。
          我攥住硬木刀把,颜来倒去地看。
    “喜欢就拿走。”老头把烟一指。我听了赶紧放下。
    “不会再让你为难的,况且这把刀也不是我的。是我师哥计安春当年亲手做的,后来一直搁我身边了。”我仍不肯动。
          老头还想说什么。两只手在身,上乱搜。找烟。
    “计安春总觉者事事都能放得下,却在收徒上面,跟自己过不去。两天前,他终于把手艺带进了棺材里。有些莱,你们永远都吃不上了。”
          那柄弯刀就躺在我眼前的木案上,我却不敢再碰。行里的规矩,为了防东家和徒弟抄自己后路。不肯轻易传艺的。
    “我知道,烤鸭的配方,你们贼着很久了。涂在鸭腔内壁里的调料,是我花几十年工夫配的,我可以把要目和成分一背给你听,你自己琢磨去。”
          我抬起头,来烤鸭部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小子,你是个想干出名堂的人。可惜这行跟金子一样闪光的好年份,是靠一批老师傅养出来的,早过去了,连我也只赶了个尾巴。”他的双手搭在膝盖上,“你这样的苗子,不多,但单凭你一人,撑不起的。任你钻得再深,学出精来,也不过是保住这一行的香火别断下去。有朝一日,能给后人当一块垫脚石,便是你功德一件。
          葛清站了起来,背着身,叫我快取笔纸,他讲一字,我便写一字。
          过了几天,杨越约把我约在了东来顺,那是一座嵌绿镶金的清真饭庄。我一落座,老人就把钢锅里的爆肚布到我碗里,我赶紧点头答谢。
    “万唐居的字号,最早是山东人打下的,掌灶只给本地人,其他师傅别想。”他用筷子,把肉往我这边赶,“我学徒时,就管倒泄水、运煤球,那时候万唐居,离关张只有一口气。有天我去扫地,在犄角扫出一沓子钱。我捧着说,师父,这儿有五万块钱。”
          杨越钩闭起了眼。
    “第二天,他在另个地方又搁了两万,我又还给他。到晚上把我送到车站让我走,说店里艰难,把那捆钱均出来,我说不要,您管吃管住,我还图什么,连工钱都不要。他一听,又把我送回来了,教我做鱼。”
    “您师父这心眼儿,可比葛师傅还多。”
    “你得叫师爷。在万唐居干了一辈子,我永远忘不掉师父一句话。那时候店里食材短,也没人吃你的。他把我叫到跳前,说你想上灶么。我以为他又逗我。”我倒了杯水让老人喝,他缓镜拾起眼皮,“他说规矩是金子,店是筐,盛金子的筐漏了你的规矩再值钱,也守不住。等你出息了,记着不是你本事,也不是规矩保了你,是店。这个店在,比什么都大,懂了吗。”
          我别过头。
    “不如我换个问法,宫廷烤里里外外这点儿事,你到底拿不拿得起来。
          我把头回正,吃惊地望着老人。
    “你体谅我,就是体谅这个店。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可等位子留给你们时,这个店也得在才行对不对?”他停了一停,“烤鸭部攥在一个人手里,我这心口就像被谁掐住了。将来我把店交给你,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到时是你哭,还是我哭?”
          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
    “我只能说,宫廷烤鸭的配方,以前全长在葛师傅脑子里。可如今白纸黑字的,落我手上了。我答应过他的,不露。可您不问,我也不会说。”
          杨越钓合了一下眼,再张开。“你小子,会讲话。他肯传给你就好,东西可以一直留在你身上,没有人会为难你。下面的事情,我去做。”老人吃下两片羊肉,他满足的样子,像是在嚼干草的骆驼。“烤鸭的手艺一定要往下传,什么是往下传?这样才是。”
          我坐在杨越绚对面,仿佛我也捡到了他老早放好的一一沓钱,他一直在等我还给他。
          又过了几天,葛清被赶出了烤鸭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火炉上砂锅羊头的描写渲染了小屋里温暖安静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厨师身份,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温馨谈话。
    B.小说的第二段,属于小说的叙事背景的交待,把情节补充完整,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也有利于故事的往下发展。
    C.葛清吸烟的细节描写从他“划上一根烟”到“把烟一掐”再到“找烟”,表现了老人从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复杂心理活动。
    D.杨越钧给“我”讲自己学艺的经过和万唐居的浮沉史,用真实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厨艺传承的认识,从而获得“我”的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月牙刀”,刃口锋亮、弧弯匀称,象征葛清师傅高超的厨艺。葛清把它送给我意味着传统厨艺的传承。
    B.葛清让我用笔记下烤鸭的制作秘方,而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这一矛盾反映了在手艺传承问题上的现实闲境
    C.小说前半部分侧重描写葛清,后半部分侧重刻画杨越钧,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老一代厨师对技艺传承的不司思考
    D.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人物的形象丰满,也为“我”终于下定决心背叛葛清执掌烤鸭部进行了张本。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你如何理解文中加下划线的“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这句话?你怎么看杨越钧把“我”当“枪”使的行为?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让原生家庭具有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实践,①        。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②        ;第二个层次是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养知识,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个体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③        ,尊重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合适的教养计划。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父母来说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B.教养实践可以让父母入手
    C.对于父母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D.父母可以入手教养实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