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二中兴教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0: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现有的文字考据来看,我们在甲骨文里尚未发现与“勇”对应的字,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
          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由于上古社会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战争频繁,因而勇德尤为重要,上古圣王都因勇武受到称颂。因此,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占有很高的位置,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宪问》则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因此,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把勇德区分为“小勇”和“大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孟子•梁惠王下》)小勇是基于个人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大勇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荀子•荣辱》)“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或者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为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
          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陆九渊认为达致仁者的困难在于“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可见,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
          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来看,勇德对于当今社会中个体的幸福、社会的正义、国家的兴旺,均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在德育活动中,要明晰勇德的多重意义,也要在个体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勇德培育。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汉字中“勇”的书写变化,可以解读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勇”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
    B.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被人们赞赏的行为特质,属自然德性。
    C.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可见孔子对“勇”有德性层面的关注。
    D.孟子、荀子虽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但均承袭了孔子“不惧”的观点,宋明理学家对勇德则是进行全新阐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从汉字中勇字的写法引出话题,然后横向展开议论,论述了勇得的多种内涵。
    B.文章引用《论语》中的言论,来证明孔子重视勇德,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论证具有说服力。
    C.文章在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时,分别从“大小”“贵贱”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充分、详实。
    D.文章使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先秦儒家与宋明理学家对勇德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A.“帝纣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史记•殷本纪》)——勇德的道德德性
    B.“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勇德的自然德性
    C.“好勇斗很,以危父母。”(《孟子•离娄章句下》)——勇德的道德德性
    D.“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勇德的自然德性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探月工程已实现“六战六捷”,本报特邀栾院士做了一次访谈一一为我们讲述精彩的探月故事。
          记者:为什么要做月球探测?
          栾恩杰:我们从1998年开始,筹划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时,就耙当时的航天工程,扩大为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部分。那么,作为空间科学里面的深空探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提出来,要把月球作为第一站。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站,因为它离地球最近。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
          记者:当时月球探测面临哪些困难?
          栾恩杰:测发控体系还有差距。我们在离地球七八百公里的测控能力最强,但月球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这样的距离给地面测控系统带来巨大挑战。另外,我们还遇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比如一些器件或者系统不适于太空环境。
          这就是全新的宇宙环境带来的挑战,坦白讲我们没有经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教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当中成长,在实践当中成熟,这是深空探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之前深空谁也没去过,所有探索都是头一次。
          记者: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靠的是什么?
          栾恩杰:中国航天在高科技领域走到今天,可以和国际先进的航天国家对话,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科学技术的成熟、组织力量的强大、举国体制的有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永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航天发展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促进作用?
          栾恩杰:航天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月球探测的技术基础、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当这些技术得到突破的时候,我们的科技实力必然是强大的。航天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整体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
          记者:为什么提出“大航天”概念?
          栾恩杰: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大航天”概念,即把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航天工业扩展为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扩展为空间应用,再扩展到空间科学,相对原来的航天工业而言,就是大航天的概念。“大航天”概念的产生是一次技术分裂,也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促进了航天技术、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技的发展。
          记者:搞航天的人要有宇宙般的胸怀。
          栾恩杰:美国有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当航天器飞向木星之时,能否回过头看看地球?从那个位置看地球的时候,地球就是一个蓝色的小点。从这样一个角度理解空间和地球的关系,要看到我们人类的渺小,看到人类在宇宙当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探索浩瀚宇宙,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哲学认知都会产生影响。
    (摘编自《精彩探月 宇宙胸怀》,《人民日报》2021年3月2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98年在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将月球作为深空探索的第一站,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
    B.由于月球距离地球遥远,探月初期,我们对月球的测控能力有限,这给中国的月球探测带来了巨大挑战。
    C.基于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提出了“大航天”概念。
    D.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地球也不过只是一个蓝色的小点,所谓宇宙般的胸怀,就是要意识到人类的渺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始终围绕探月主题进行提问,从最初开展探月工程的原因问起,层层深入,最后谈到航天人的宇宙胸怀。
    B.面对记者的提问,栾院士对我们在探月过程中经验不足的问题毫不避讳,展现出了中国航天人的坦诚和乐观。
    C.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展现出了我国成熟的科学技术,同时预示着中国航天可以和国际先进的航天国家对话。
    D.航天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经济社会效益,还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可以说航天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3)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请结合材料概括这些要素。

    组卷:7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八百米故乡(节选)
    苏童
          ①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骑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们要多走八百米。
          ③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从孩提时代到二十岁,我主要是在苏州城北的这八百米范围内活动,成长。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
          ⑤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一面临街,一面临河。临街的那一侧住着我大舅一家,隔着一个小小的天井,临河的两间屋子曾经住着我们一家和我三
    舅一家,而在天井的耳房里住着我外祖母。一个家族的人各有门户,却又紧紧地靠在一起。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
          ⑥我们这个家族,最初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人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⑦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⑧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文本二:
    血缘和地缘(节选)
    费孝通
          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②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补叙手法,回溯母亲家族从镇江移民到苏州的往事,表现出传统社会里家族的聚合力。
    B.文章的叙述在平实中有细致的韵味,对八百米故乡种种事物的罗列,勾勒出八百里故乡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
    C.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D.在作者看来,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2)文本一叙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不同感受,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3)文本一说母亲家族经历了“失散,团聚,再失散”的过程,请用文本二的观点阐释文本一“失散”“团聚”现象。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仲春二月,惠风和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如期而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①             。但直到宋代,花朝节才明确作为节日为时人所记。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二月望”条目有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元明清时期,花朝节的影响继续扩大。相较于②             这一时期的花朝节增添了祭祀花神的蕴意。清人蔡云《咏花朝》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此诗描述的,正是旧时江南祭祀花神的盛况。踏春赏花是花朝节最原始、最基本的风俗。花朝当日,二三少女结伴而行,在游春过程中,她们还会参加③             。赏红亦被称为“挂红”,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当地女子会将红布条挂满各类花树,以增添节日氛围。扑蝶是花朝节的重头戏。“扑蝶”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就已出现。至于明清,扑蝶已成为花朝节的重要活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百花争放”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组卷:3引用:3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②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③人人对社会都负有责任。--《世界人权宣言》
    以上三句名言,你读后有怎样的感想呢?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8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