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老子>四章》2022年同步练习卷(1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4引用:11难度:0.7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组卷:187引用:13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7引用:10难度:0.9

三、文言文阅读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组卷:25引用:12难度:0.6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魏王我大瓠之种
     

    ②我树之成而五石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常于几成而败之
     

    A.接近
    B.没有多少
    C.什么
    D.达到
    ②夫子固于用大矣
     

    A.不灵活
    B.不擅长
    C.谦辞
    D.质朴
    (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②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不同,一种是“
     
    ”;一种是“
     
    ”。
    (5)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6)简要分析甲文和乙文在说理方法上的不同。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