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7 2: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做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A.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C.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足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蹴即踢,鞠即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蹴鞠就成为流行的体育活动。如《战国策》卷八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踏鞠者。”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宫廷活动中,均包含了蹴鞠内容。如东汉文学家李尤撰《鞠城铭》,其中载“圆鞠方墙”(圆形的鞠,方形的赛场)“二六相当”(双方各六人)等内容,又如《新唐书》载“寒食献球”,北宋《宋太祖蹴鞠图》描绘太祖、太宗和臣子们蹴鞠的场景。故宫为明清皇宫,蹴鞠亦为宫廷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中,明代宫中的蹴鞠多为娱乐活动。清代宫廷蹴鞠则以冰上竞技为主,集军事训练与游艺功能于一体,旨在增强兵士的战术意识,并培养其气量和胸襟。
    (摘编自科技日报《明清宫廷里的足球运动》)材料二
          卡塔尔世界杯是动人心魄的足球比赛,也是各国文化的秀场。巴西、西班牙、日本三国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足球风格,折射着不同的风情和理念。
          巴西街头足球非常普遍,海边沙滩、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三五人在踢球,偶尔还有经过的路人加入踢上一脚。作为一项平民化运动,足球深受巴西人喜爱,更有不少是足球的狂热爱好者,即便在泥巴地、打着赤脚踢球,他们也会拼命地拼抢进攻。在平民化的背景下,巴西足球独创了一种契合巴西人乐观开朗精神的任加踢法,敏捷又灵气十足。任加踢法是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后的足球技巧:一种是名为“卡波耶拉”的巴西武术,另一种是桑巴舞。
          日本队在卡塔尔世界杯打败强队西班牙队,但之后与克罗地亚点球大战失利,止步16强。在赛场上,日本队员技术表现比较一致,执行度高,集体荣誉高于个人的自由展示。在赛绩外引起外界注意的是,日本队赛后收拾整洁的更衣室和表达谢意的11只千纸鹤。在日本,球员从小就被要求训练结束后必须整理好训练场地才可以解散,比赛后不论输赢,都要向对手鞠躬以示感谢与尊重。纸鹤寓意着人生有上升也有低谷,在体育比赛中也被用于祈祷胜利。
          西班牙球员有着“斗牛士”之称,他们注重个人表现,以斗牛士的精神在球场上驰骋战斗,有一种属于斗牛士的勇敢、自信、高贵,优雅地展现“暴力美学”。
    (摘编自环球时报《卡塔尔世界杯,也是各国文化秀》)材料三
          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部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足球运动,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来为职业联赛与国家队后备人才提供保障。针对上层政策,各省市县中小学开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竞赛,挑选出足球“优等生”,趋向培养专业足球运动员。这种“大跃进”的发展模式狭窄单一,已经逐渐脱离校园足球发展的真正目的。
    (摘编自吴相雷等《汉、唐蹴鞠镜鉴:校园足球多元化发展路径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蹴鞠
    发展
    民间流行的娱乐活动
    演变
    军事训练与游艺功能结合的宫廷活动
    B.巴西足球
    开创
    敏捷有灵气的任加踢法
    融合
    巴西武术和桑巴舞技巧
    C.日本足球
    具有
    执行度高、重视集体荣誉等特点
    体现
    团队协作、自律性强的精神品质
    D.西班牙足球
    注重
    球场上的自由驰骋等个体表现
    催生
    有“暴力美学”之称的斗牛士精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蹴鞠运动诞生之后广受民间及宫廷欢迎,研究者可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图画作品中得到启发。
    B.巴西人对足球的热爱已成为一种文化,街头足球随处可见,任加踢法也充分显示了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特质。
    C.卡塔尔世界杯中日本队赛后留下的千纸鹤,既向对手表达了尊重,更隐含着他们对此次比赛失败的深刻反思。
    D.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足球运动,为此出台系列政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但发展模式单一化的问题有待解决。
    (3)为建设好体育强国,我们在发展校园足球方面应该有怎样的作为?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5引用:5难度:0.6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回答问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2)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3)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23℃。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编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正好描述了这里的意境。
    (1)下列句子中的“丰满”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丰满”,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年好收成,家家户户粮仓丰满。
    B.那手结实丰满,像海豹的鳍脚一样。
    C.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内容甚是丰满。
    D.鸟儿毛羽尚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2)文中画横线处可以改成“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这是一朵;又有千朵万朵花编织成一条条的花带,这是花圃”,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述理由。

    组卷:18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者劳作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或请你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展现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