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考语文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及文化消费热潮的兴起,旅游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假日期间,参观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占比达41.8%。这正说明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赋能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强大作用。因而,以旅游的方式盘活历史文化街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但对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对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旅游业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也深具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是旅游活化的基础工作,为旅游活化和业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有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日益健全。所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大了系统规划和综合协调力度,提高了政府统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能力和效率。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为历史文化街区保驾护航,有效扼制了早年大量存在的破坏性开发、大拆大建的现象,使得一大批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完整保护,为旅游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良好素材。如厦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澳门历史城区等街区均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向世界有效传播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旅游活化则为街区历史文化传统的复兴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解决方式。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时代变革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简单地恢复其历史形态与历史功能既不现实也不可行。比如北京国子监街,拥有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皇帝祭孔的孔庙,在科举制度早已废除的今天,国子监街已失去了教育重地的地位,也没有恢复的现实条件和意义。因而,当代国子监街在“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精神指引下,利用街区内保存的左庙右学、牌楼等古建筑及其带给人们的文化记忆,重新发掘和转化其传统文化内涵,转型成为国学文化展示区,并举办了高品质的文化会展和演艺活动,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国子监街的转型说明,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历史文化街区以当代意义,面向当代生活进行内容创造和品质提升。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地方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借助功能置换、修缮更新、空间分割等方式进行旅游活化,取得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效益。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很多历史文化街区被成功开发为重要的旅游品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是一个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不仅是打造一个城市文化展示与消费的重要场所,还是一种城市化发展中街区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互碰撞、融合与更新的过程”。
(节选自郑珊珊《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活化及业态创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文化消费热潮的兴起,旅游已成为我国目前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B.相关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政府统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能力和效率。
C.基于北京国子监街已丧失原有功能,所以在旅游活化中需重新发掘其传统文化内涵。
D.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一旦碰撞融合,就能被开发为重要的旅游品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使用2020年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让文章立论更有依据,更具现实性。
B.第二段末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活化是如何为旅游活化奠定了基础。
C.第三段围绕国子监街这一例子,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街区历史文化传统成功复兴的方式。
D.文章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与旅游活化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论证,二者相辅相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旅融合的社会背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活化才有据可依。
B.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应得到充分激活,并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C.拉萨将历史文化古迹与八廓街人文景观融合打造藏文化街区,是一种旅游活化的实践。
D.相较于历史文化街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为重要。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学生活中,叶嘉莹喜欢蹈空梦想,重视内心感受,忽视外在现实的天性让她获得了“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的评价。这一时期,她身经国仇家难,在恩师顾随先生那里体悟到了“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的担荷的精神,而这两方面的天性与修养都曾对她之后几十年漂泊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叶嘉莹到台湾不久即遭遇到“白色恐怖”和社会、家庭的多方面的苦难与不幸。但正是在精神、生活都遭遇到极大痛苦之时,叶嘉莹全然未作任何争论与反抗,而是以“含容忍耐”的“妇女之美德”的持守,默然承受。但承受和持中只是一方面,如果仅仅是承受,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懦弱的道德观”,并非“弱德”,更难成其为一种“美”,所以另一方面则是在承受持中之中完成自己。这种完成是身处忧苦患难,仍然珍重和葆有天性心灵中一份修美要好的品质;当这种苦难之中的“完成”成就为一种理想与力量时,自己则可以进入“无待”的境界。后来在接受央视《大家》栏目专访时,叶嘉莹将“弱德”概括为“在自己的承受、忍耐、牺牲之中”产生的“一种力量”。对诗词的体悟也正是伴随着她的生命成长起来的,她在自己的诗词人生中体验到了莫大的安慰与幸福。回国后,叶嘉莹奔波各地讲学,正是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课堂上,她兴会淋漓、触绪发挥,全任神行,再次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
支撑叶嘉莹走过忧苦患难的,正是一种弱德的天性与修养,而她通过诗词道路体验到的自足无待的境界,使“弱德”成就了一种美感。叶嘉莹的人生呈现出的就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熊烨《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材料二
不一定只是为了“宋词”,为文学艺术,为治学研经,都应该读一读她的这部论词著作。她细密、深入、谨严;她尊重事实,不逞臆,不信口乱道;她不迷信名家、权威。莫说胡氏、刘氏,就连她平生致力最多的王静安,她对他的论点不同意时,也不为之迥护。这里学问没有“市道”;她不逞才使气,很平实,摆事实、讲道理,气质高尚、气象平和;她行文极细密周至,原原本本,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苦心流露在字里行间;她是比较文学家,文中引了很多西方著名的作家、作品来作对照说明。甚至不妨说,她的研究,是由广义的比较文学方面受到启示的。最后,她是一位学者,但她同时是一位诗人;是一位史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她的论文,既能考订,又能赏析;既能议论,又能启迪。我以为,这样的几个条件或因素,很难凑泊在一人身上。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学者,是不会陈陈相因、自封故步、人云亦云、貌谈皮相、游词空调、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
(摘编自周汝昌《愿抛心力作词人——读<迦陵论词丛稿>散记》)材料三
李煜一腔真情如滔滔滚滚的江水,一任其奔腾,倾泻而下,绝无堤坝,更无含敛脉脉的风度。无论亡国之前的享乐,还是亡国之后的悲哀,都是他兴之所至,为所欲为,无所顾忌,情之所至,全神贯注,入而不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真正是“奇语劈空而下”(俞平伯《读诗词偶得》),天下所有人生的悲哀全都被他一语道尽了!李后主纯以挚诚敏锐的赤子之心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破国亡家之痛,对于李后主犹如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击碎了他清莹澄澈般的赤子之心湖,其所产生的震荡与所波及的范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及这首《虞美人》等,便是这一石激起的千层巨浪!所以王国维才会说:“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话。王国维此话的意思,并非以释迦基督比喻风流天子亡国之君的李煜本人,而是就其所有的感染力量与覆盖面而言,是就《虞美人》能以个人身世之悲而涵盖、承揽天下一切有生之物的共同悲哀的作用而言的。国破家亡之痛让他以纯真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世最大的不幸。后期再写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以及“无限江山”“天上人间”“人生长恨”等词句,便俨然有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士大夫们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慨了。正是家国之痛,使李后主的词能突破闺阁园亭、伤春怨别的题材拘限,“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都出自李煜的有心追求,而完全是他纯真、任纵的本性使这一切成就都本能地达到了极致,这一点才真正是李煜词最不可及的过人之处。
(摘编自叶嘉莹《中国古代诗词文赋选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从恩师顾随那里体悟到的担荷精神,就是经历了国家、社会等诸多痛苦不幸,却始终默然承受持守的精神。
B.周汝昌认为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可以让人得到多方面的收获,这与她治学的特点、渊博的学识以及多栖才能密不可分。
C.叶嘉莹赞同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她认为天下所有人生的悲哀全都被李煜一语道尽了。
D.李煜后期词具有士大夫们的家国之慨,完成了“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这完全是其纯真、任纵的本性使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为评传,对叶嘉莹人生经历的叙述和评价突出其弱德之美,引用诗句使语言典雅优美,突出传主的天性与修养。
B.材料二从多层面评价了叶嘉莹的治学精神,并肯定其学术论文的多重价值,言语中充满了对叶嘉莹先生的崇敬与赞美。
C.材料三赏析李煜词,其中暗含着叶嘉莹自己对人生遭遇、家国之痛的体悟,更体现了诗人对诗人,生命对生命的惺惺相惜。
D.三则材料在文体、内容和写法上各有不同,但都充分展现了叶嘉莹把诗词融进了生命,又将生命写成了诗词的人生境界。
(3)叶嘉莹的“担荷”精神与李煜词中所体现的“担荷”精神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感激和怀念
吴组缃
闻鲁迅先生死耗 二十日早上十点钟左右,我到书店里买了一本新出的《小说家》回来,走到门口,一位朋友傻傻地站在那里,眼睛望着他手里的呢帽在出神。我照常很高兴地和他点头,打招呼。可是他回答我的含笑的却是一张板凝的苍白脸,两颗湿漉漉的凄惶痛苦的眼珠。
“鲁迅死了哇!……”
他嗫嚅了一会,终于从他颤动的嘴唇里响出这样一句话。他的声音拖长着,发着抖,粗涩而且沉重。
“是谁说的?”
我大声嚷着。心里给压上一块石板,给塞了一团棉絮。我透不过气来。我不等他回答,下意识地奔到屋子里,要找报纸看。房里几位朋友正在围着桌子看报,一团沉寂结凝的空气笼罩着。我挤到报纸面前,在一位朋友手指指着的地方,几个果不其然的黑体大字在那里浮动着。我的眼前立刻模糊了起来……
一连几日,我心里所感受的苦痛继续增长着。——那不是哀伤,而是压迫,是像在暗夜中一盏灯火突然熄灭,留下无边的一团漆黑,凝成固体,紧紧阻塞着我的眼前与胸口的那种窒息的压迫。我心里闷的发慌。我什么事也做不得。只每天读着各种报纸上关于丧事的记载。明知那些记载都未见得翔实,但我还是要细心地读着:每一次都在我心里翻捣起一阵阵滚热的潮浪,使我无法抑制,无法宁静下来。
我和鲁迅先生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通过一次信,私人方面是半点关系都不曾有过。但是我读他的书。他教导我,鼓励我,把强烈的正义感传授给我。他把一切乔装了的喝人血吃人肉的魔鬼们狰狞丑恶血淋醒臭的嘴脸剥露出来,叫我们认识;他把我们祖上遣留下来的卑怯愚昧种种的奴隶相一一指说出来,叫我们认识。他永远站在被凌辱被损害的这一边,永远与强暴者搏斗。他教我们振奋起来,一同抗战。他原谅我们的幼稚,叫我们不要顾忌自己的缺点。我的一点聪明,智慧,一点做人的态度,要是仔细推溯,大半是他启发扶助起来的。我时时刻刻都觉得他在跟前。他的呼吸我感觉得到,他的脉的跳动,血的沸热我感觉得到。他的愤怒的眼睛我看得见,他的慈爱的脸庞我看得见。一个新鲜活跳的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眼前。
早前几个月,我听到他重病的消息。我们几个朋友在一处谈心,我说他不比高尔基先生之于苏联以及苏联的大众与青年。我们的社会与民族是正在艰苦急迫的情境中,我们的大众与青年正需要从他跟前得到教导与勇气。——像在暗夜中,我们需要灯火。
然而如今竟突然传来这样的噩耗!我第一次经验到死耗所给予的最大的痛楚。
(发表于1936年,有删改)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在鲁迅诞生百年纪念的日子,我却总想着他逝世那些年的光景;简直挥之不去。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我永远记得这一天,噩耗传来了;当时我只能从上海几家报纸了解一些情况。有许多天,什么事也不能做,只捧着报纸止不住流泪,感到未曾经验过的悲恸。
鲁迅比我年长二十七岁,我从少年初能知事即读他的书。开初并不能真懂,只觉得泼辣而富有意趣。到后来,读后能渐渐触发我产生许多联想,教我关心现实,热爱生活,进而探索自然与人生,一直归总到对国情,对社会的绺心忧念;并且注意检验自己,想着应该怎样看事,怎么做人。他的每一本著作,每一篇短文,我都尽力找来钻研品味。多少警句我能记诵;多少言论行事,我多熟知。
我跟先生没有一点私人交往。多年以来,我只是他的一个倾心敬仰者,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通过一次信。我从来没有以为鲁迅会知道我这么个人。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我就聘母校清华大学中文系。有一天王瑶同志跟我说:“鲁迅有几封给日本朋友的信谈到你,你知道吗?”这使我大为惊诧。
把书翻出看,啊!是一本香港出版的《鲁迅书简补遗》。里面有五六封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的信件。我读了这几封信,心如浪涛翻腾,不能自安。当时对王瑶说:“唉!真该死!我一直以为鲁迅不知道我这个人!”
面对鲁迅的手泽,不由得不心跳冒汗。看到鲁迅一片关爱我的热肠,完全出乎我的意外。但那种目光四射,为新文化不遗一点微力的伟大旗手的崇高的心,是我所熟悉的。
时光恍如急滩流水,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此纪念之日,想起往事,我仍然痛感当年鲁迅死得过早。今天看来,他患的并非什么不治之症。今天举目所见,何处不是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统计说,新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可惊地大大增长了。由此想到我们鲁迅,当年他若能稍自珍卫,一直活到今天,那会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增添多少社会主义新的真美善的财富,那会给予我们多么大的鼓舞和力量!
但这毕竟是我的妄想。而且当年鲁迅对自己绝不是这么想的。“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不如赶忙工作而少活几年!”这是鲁迅病危时候说的话。
(发表于1981年,有划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伤感的表情、发怔的体态、颤抖的话语,及沉寂的看报氛围,衬托出鲁迅逝世给青年人带来的巨大冲击。
B.作者将鲁迅与高尔基进行比较,强调了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社会与民族的历史境遇,进而表现对鲁迅逝世的痛惜。
C.作者因未曾与鲁迅见过面、通过信而心存遗憾,后来读到《鲁迅书简补遗》中的书信,便心如浪涛、庆幸不已。
D.鲁迅病危时的话语与“我”个人的妄想有一定的反差,这样的反差有助于表现鲁迅“不遗微力”的崇高精神。
(2)鲁迅对作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两则散文写作于不同时期,写作内容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20字。
3月20日,记者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获悉,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新发现6座“祭祀坑”。在此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现场建设了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等,可确保及时开展对有机物的保护与提取。另外,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也是一大特点,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在此次发掘中,6座祭祀坑的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4000年至3200年之间,实证了三星堆与成都金沙遗址的继承关系。专家对此表示,新发现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及出土的重要文物,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与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这些都将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组卷:8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成立,推动社会变革的领袖们,恰是当年最“潮”的新青年,他们搞思潮、办杂志、领导学生运动……彰显出强大而积极的生命力。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相信与仰望。真正有价值的信仰,需要内心有超越的、高远的、伟大的信念。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少不了有信仰的新青年。
明月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将录制《信仰浪奔》纪录片,以展现当代青年人的信仰对时代力量的铸就。其中一段是作为新大学生的你的入学发言,请写下你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身份,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