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3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6难度:0.9 -
2.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5引用:10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句是( )
组卷:59引用:8难度:0.7 -
4.讽刺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8难度:0.7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13引用:4难度:0.7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3难度:0.7 -
7.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20引用:6难度:0.9 -
8.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组卷:3引用:3难度:0.7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
2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失败这个情节,是为了:
A.揭露别里科夫顽固守旧的精神面貌。
B.讽刺别里科夫丑恶的神经质的变态心理。
C.表现华连卡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
D.表现别里科夫同华连卡两人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2)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旧社会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彻底斗争。
(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文本来看,别里科夫的死,柯瓦连科姐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别里科夫总是把自己藏在套子里,就是怕遭到不幸,但最终还是遭到了不幸。
B.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对话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他不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试图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
C.别里科夫的死亡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死亡,小说结尾暗示了沙皇统治即将结束的命运。
D.别里科夫虽然可恨可憎,但毕竟是同事一场,因此,别里科夫死后,大家“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契诃夫是很温和的 在很多国人心中,俄国作家契诃夫以短篇小说著称,《变色龙》《套中人》等充满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脍炙人口。相比其短篇小说,契诃夫的戏剧成就,相对少有人知。
2014年适逢契诃夫逝世11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推出《契诃夫戏剧全集》(总四卷),收录契诃夫一生创作的17个剧本,共53万字,这是契诃夫戏剧在国内首次以“全集”形式呈现,收录了焦菊隐、李健吾、童道明等三位名家的译本。
契诃夫戏剧为什么在今天仍值得阅读?他的戏剧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近日,记者赴北京采访了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他对记者表示,契诃夫对戏剧的贡献要大于对小说的贡献,他所传递的人文关怀穿越时空。
读+周刊:很多中国人认识契诃夫,是通过中学课本中他的小说《变色龙》,在很多人印象中,契诃夫是一位充满讽刺、批判意识的激进作家,事实是这样吗?
童道明:这是一种误解。相比19世纪的其他俄国作家,契诃夫是很温和的。他并不非常激烈,他更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批判现实。
托尔斯泰、高尔基都非常喜欢契诃夫。高尔基曾说:“每一个来到契诃夫身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他在回忆录中也曾说他想成为契诃夫那样自由的人。
我曾经编过一本《阅读契诃夫》,其中收录了很多以前在国内知名度不是很高的作品,其实就是想扭转人们对契诃夫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契诃夫是一个开放的作家。
读+周刊:契诃夫逝世半个世纪后,他的戏剧价值才被人承认,您认为他戏剧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童道明:20世纪5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崛起。当时的戏剧研究者发现,现代派戏剧剧中人物之间没有直接冲突,也没有正面和反面角色,戏剧冲突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冲突,而是一群人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反映人的生存境遇与现实环境对人性的压迫。于是,人们向上溯源,发现了契诃夫。契诃夫的戏剧人物同样没有冲突,但他们都痛苦着、渴望着。
关于契诃夫还有一个关键词--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并不新鲜,大家都在说,但它的确是契诃夫的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品质。他的人文关怀可以穿越时空。
读+周刊:我们如何形象地理解契诃夫及其戏剧在如今戏剧界的地位?
童道明:在如今的戏剧界,被演出剧目最多的戏剧家,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是契诃夫。著名戏剧导演、英国人彼得•布鲁克有两部经典剧目,一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部是契诃夫的《樱桃园》,这两部剧被国际戏剧界公认为经典戏剧的典范。
读+周刊:在契诃夫戏剧成就的发现上,中国为什么晚了西方50年?
童道明:契诃夫描写的是在没有物质匮乏的时代之下,人们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关注的是人们超脱于物质追求之上的精神追求。契诃夫曾说过,多年以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会变得非常好,但依然会有人说:我们不快乐。他预见了100年以后的现代生活。
在亚洲,经济较为发达的日本先于中国理解契诃夫。当我们衣食无忧后,才发现契诃夫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是多么重要。
读+周刊:契诃夫为何能在那个年代预见未来的生活?
童道明:因为契诃夫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他没有宗教信仰,蔑视一切权威,对任何事物都不顶礼膜拜。最重要的是,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时代是前进的,人们的精神追求是永恒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俄国作家罗扎诺夫曾说:“他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过他更精致、更典雅。”
读+周刊:在您看来,契诃夫戏剧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
童道明:一个美国文学史论家曾说过--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剧作家能超过契诃夫。这给我们以重大启示。人与人的隔膜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坛,最能反映“隔膜”的作家是鲁迅。我很同意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一句话:从20世纪到21世纪,说哪个中国作家比较伟大,如果真的有的话,鲁迅肯定是伟大的。
读+周刊:59岁时,您尝试写戏剧,契诃夫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童道明:现代派戏剧所展现的,是一群人跟包围这一群人的社会环境的冲突。契诃夫的作品是如此,曹禺的作品也是如此。
那时候,我就想写一部悲剧,因为中国没有当代悲剧,戏剧缺少悲悯情怀,这是中国当代戏剧最大的缺憾。而曹禺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善良和充满悲悯的人文关怀,自他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
读+周刊:近年来,您对契诃夫的研究有没有新的发现?
童道明:要深入了解契诃夫,读他的书信是一个好渠道。契诃夫的书信有4000余封,占他文学遗产的1/3,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日记并称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两大奇观。从他的书信中,你可以读出他的人格:怀有善良之心、悲悯情怀。而这正是他能写出伟大戏剧的原因。
(节选自《读+周刊》2014年8月1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访谈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契诃夫是有一定误解的,其实他不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是一位温和的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的作家。
B.童道明在传播契诃夫作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经编过《阅读契诃夫》,收录了以前在国内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契诃夫的作品,目的在于扭转人们对契诃夫的认识。
C.契诃夫作品在戏剧界的影响可以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因为他与莎翁都是被演出剧目最多的戏剧家。
D.童道明认为要想对契诃夫有深入的理解,只能从阅读他的书信开始,他的书信展现了他的悲悯情怀。
(2)童道明认为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访谈内容进行概括。
(3)在现代社会,你认为还有传播契诃夫戏剧的现实意义吗?请结合访谈内容及个人理解进行阐述。组卷:2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