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融情于礼”的乡村情感治理思路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乡村情感治理是将情感性的因素纳入制度化的轨道,让规则变得有温度,也更符合“人情”。乡土社会有其运行的伦理规范,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对个体予以软性约束。此种“融情于礼”反映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和村民的心理结构特点,有利于乡村治理中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乡村建设铸牢情感基础,探索出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的社会转型仍在继续,个体化正成为浩浩潮流,但是个体解放并未带来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承担,由此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种种困境。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仍是人的发展,村民主体性意识不强以及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传统礼治资源中寻求解决之道。现代乡村的情感治理,一方面通过建立情感支持网络,提升村民个人的情感能力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乡村建设的道德主体与行动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村民积极的情感能量,为其社会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心理基础,即以村民个人能力水平的建设推动整个乡村社会的进步。
          最后,情感治理为乡村共同体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核心动力。共同体是在传统的自然感情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乡土社会是以家庭情感为根基的有机共同体,现代社会的迅速变迁为传统情感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个体在乡村中的归属感降低。
          因而,传统的自然情感难以维系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经历重塑、延伸与再整合的过程,即通过情感治理培育乡村建设的公共情感,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乡村共同体的价值重构。
    (摘编自《融情于礼:孔子“礼治”思想对乡村情感治理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但依托“礼治”照样可维持其秩序。
    B.“礼治”并非文明的代名词。“礼”其实很野蛮,其与“法”的不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来自传统,后者来自国家权力。
    C.“礼”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有关,它从传统社会经验与教化中养成了人主动而非自动的敬畏与服从。
    D.现代社会加速变迁,社会秩序已无法完全依靠传统来维持,“法治”就成为必然。但乡村振兴依然可从“礼治”中汲取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礼的是传统。现代社会依然要继承传统,因此礼仍有积极意义。
    B.礼治和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此不能把礼治简单等同于人治。
    C.乡村建设需要筑牢情感基础,因而乡村振兴主要是精神文明的振兴。
    D.社会飞速变迁让乡村个体归属感降低,因而乡村社会需要价值重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B.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商君书》)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心度》)
    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4)材料二的论证话题明确,结构清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请结合材料,分别谈谈在乡村治理中开展“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合理性。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曾经久居在扬州,对这座城市的“憎恶”掩住了“爱好”,除了扬州的夏日,朱自清对那里已没了眷恋。
    B.文章第二段围绕瘦西湖和护城河写扬州的水。根据其中描述可知,作者喜欢护城河的水胜过了瘦西湖的水。
    C.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五段,虽不是重点写水,但又处处围绕着水选取风景人情展开画卷,遵循了扬州的特点。
    D.文中对扬州夏日的描写,虽然也着墨于市井人情,但更着意于自然风景,风景因人情而更显美丽,自然切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文士往往喜欢称道扬州,而久住扬州的我却只记得扬州的夏日,在对比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到法海寺时,把法海寺的塔和红烧猪头对举,看似很突兀,实则暗含作者对法海的憎恶与嘲弄。
    C.文章写扬州的夏日,追求一个“真”字—绘实景、讲真话、写真情,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D.文章语言平易明净,不事雕琢,叙述轻缓自如,在悠然洒脱的笔调中含蓄蕴藉地寓托了自己的情感。
    (3)文中末段“这样”写出了作者什么心境?结尾同是写回家,本文与《荷塘月色》中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分析。
    (4)“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是扬州宣传片主题曲《扬州的夏日》中的一句歌词。有人说其恰合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①!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  ②,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填在文中括号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B.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一树树金铃铛
    C.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一树树金铃铛
    D.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2)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舱撤销了,临出院时,两个老人都哭了,好像也离不开谁。
    B.心里都明白,在漫长的长征途中,这点炒麦意味着什么。
    C.亨利上校—那个谁,你出去,我要和上校好好干一杯。
    D.昨天你在动物园遇到了?他托人给你捎来了一束鲜花。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个任务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著作中,“学”有着特定内涵:一般侧重指“学习做人、做事”。从生活中发现榜样并向其学习,是普通人修身以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因此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并特别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劝学》中也认为人不应该停止学习,并强调它对于“行之过”的修正作用,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任务1:你身边是否曾有过值得你学习的榜样?请选择一人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写人要有典型事例,有细节描写。
          任务2: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结合高中生成长实际,以“学习与修身”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与同学们共勉。
          要求:选好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