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五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2 6: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称,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整体向好,“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深刻转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全民对老年期生活准备不足。
          本次发布的蓝皮书以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指出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蕴含着整体向好的新变化。2015年,中国老年人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城镇老年人口占52.0%;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文盲率下降为29.6%。
          从老年人的家庭关系来看,“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深刻转变。从健康医疗状况来看,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分别上升24.8和53.9个百分点,这也是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国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重大成就。
          从经济状况来看,城乡老年人收入平稳增长,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4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23930元(人民币,下同),是2000年的3.24倍。农村老年人平均收入7621元,是2000年的4.62倍。
          此外,老年人居住面积普遍较大,大多数老年人拥有独立房间;老年优待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社会尊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城乡老年人幸福感显著提升,老年人闲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当代中国老年人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宜居建设滞后、全民对老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等等。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是由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5年开展一次的重要国情调查。自2000年开始,这项调查已成功开展4次。从全球范围来看,第四次调查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
    (节选自《老龄蓝皮书: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材料二:
          随着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老龄科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很多新型的数字技术被应用到了为老年人服务上。
          比如,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看护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除了养老院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传统模式,社区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最近几年开始流行。这种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在每个社区派驻一些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本社区老年人的看护。这样,老年人依然可以居住在自己家中,日常享受到专业人士的照料。不过,这种模式会出现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对老年人的要求反应缓慢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很多社区已专门开发了为老年人服务的手机app,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通过app呼叫社区服务人员。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一些社区还尝试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监控网络,用以监测其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监控网络就会同时向社区服务人员和最近的医院发送信号。这样,社区服务人员可以及时上门,进行急救;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可以随后赶到,进行进一步的医疗。这样原本比较有限的社区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社区养老的相关缺陷也可以得到克服。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交流,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情感慰藉,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一个人老了,退休了,他要经历一个痛苦的、与习惯的圈子告别的过程。一方面,子女有了自己的生活,交流频率会减少;另一方面,过去熟悉的同事、熟人也会随着退休渐渐疏远,最终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年人会陷入一种空前的孤独,由此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尤其在大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相对隔绝,上述情况会更加明显。最近几年随着老年人对社交软件和社交媒体的逐步熟悉,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借助于微信等app,老年人不仅可以很容易地和子女、亲戚实现联系和交流,还可以通过各种群和自己的熟人群体继续保持联系。一些对网络熟悉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甚至可以通过某些社交平台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进行线上交流、组织线下活动。
          但由于现在的技术都由年轻人主导,因此在考虑技术应用时,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老年用户,或者以他们眼中的老年人诉求替代了老年人的真正诉求。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健康码的应用。本来健康码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疫情期间出行,而且从年轻人的视角看,应用健康码也很容易。但在现实中,很多老年人却因不会使用健康码导致出行困难,甚至还因此导致了不少冲突。
    (节选自陈永伟《面对老龄化数字经济如何应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整体向好。更多老人享有医疗保障,经济收入、住房面积都有较大增长,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B.今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全民要加强老年生活的准备,预防因老、因病返贫,而照护服务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C.与养老院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传统模式不同,社区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照料和看护。
    D.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手机app、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监控网络、微信app以及某些社交平台,都是养老科技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上升24.8和53.9个百分点,这一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的老年医疗保健事业跃居世界第一。
    B.“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自2000年始每5年开展一次,说明我国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C.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收入平稳增长,社会尊老、养老、助老风尚逐步形成,这些都是促使“养儿防老”观念深刻转变的有利因素。
    D.疫情期间,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健康码而导致出行困难,甚至引发冲突,这是因为健康码这一数字技术原本是为年轻人群体服务的。
    (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可以作为“养儿防老观念深刻转变”的支撑材料?
     

    A.李阿姨退休后加入了小区的老年模特队,整个人的外形、气质年轻时尚了许多,和女儿站在一起如同姐妹。
    B.老刘每天叮嘱儿子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就不用整日奔波,也能回报父母的辛劳付出。
    C.陈大爷拒绝了儿子接他进城同住的再三请求,依然住在乡下老宅里种地养猪,靠着自己卖菜卖粮获取收入。
    D.赵奶奶体弱多病,而几个成年子女忙于各自的工作家庭,无法指望他们照料,只能自己请来保姆看顾护理。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二提到目前数字化技术在为老年人服务上具有一定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组卷:11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爹一死,老六拿起屠刀。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那哭声直叫人揪心。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儿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选自《大观》2016年第7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了悬念,老六想当个教书先生,却继承父业做了屠夫,以此引起读者的兴趣。
    B.小说描写老六第一次杀猪时的动作与心情,突出了老六心地善良,也展现了他矛盾的心理。
    C.“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这话颇具哲学意味,体现作者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D.小说描写了老六杀猪与杀羊的过程,体现了老六作为“屠夫”的特征,一实一虚,相互映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屠夫老六”为题,揭示了老六的职业特点,既与老六的内心形成了对比,又与老六改行后的职业“兽医”形成了对比,含意丰富。
    B.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勾勒了老六的几个人生片段,朴素而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能够全面、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老六小儿“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这一细节暗示了老六答应了小儿不杀羊,同时也为老六改行这一结局做了铺垫。
    D.小说设置了多处矛盾冲突,如老六理想的职业与父亲的遗愿,小儿染疾需杀羊救命与母亲的叮嘱,这些矛盾冲突增强了小说波澜,引人入胜。
    (3)屠夫和兽医原本是性质截然相反的职业,在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却完成了这种转换,背后原因令人动容。你认为促成老六作出这一转换的原因是什么?
    (4)小说中老六小儿虽着墨不多,却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2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记者从国家航天局打听到,2月24日6时29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大概3个月左右,环绕器上的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展开科学探测。
          同时,载荷上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将对预选着陆区地形地貌、沙尘天气等进行详查,为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
    “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已在轨飞行215天,距离地球2.12亿千米。2021年2月10日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按照飞控计划,于2月15日实施了远火点轨道平面机动,2月20日实施了第二次近火制动,目前设备条件正常,各项飞控工作正常开展。
    (1)请将上面的新闻报道压缩成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意完整连贯,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请找出上面划线部分中表达不当的三处并作修改。
     
    改为
     

     
    改为
     

     
    改为
     

    组卷:6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华是一名高中生,寒假期间,他参加旅游团到北京故宫游览。雪花纷飞中,那存活了六百多年的紫禁十八槐古朴而遒劲,令李华感到十分震撼。同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故宫推出的虚拟现实技术(VR)作品《御花园》。通过VR技术,李华看到了已经消失及尚未开放的御花园区域,甚至在“草长莺飞”的虚拟花园中,他还可以亲手画彩画,与这座皇家园林互动。
          近日,他关注到科学家们正在尝试通过人机交互的发明,让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拥有触觉,使虚拟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李华看了看当时的故宫票根,不禁感到困惑:以后世界各地的游客想参观故宫,是否还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北京呢?
          李华的经历和困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