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6: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博物馆跨界被认为是博物馆突破常规,与其他领域和机构进行结合,发挥各自的优长、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取得综合效益的实践活动。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就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的共同需要和优势互补产生的实践。通常而言,博物馆给公众的印象是传统的、严肃的,而数字游戏是时尚的,娱乐的。但近年来,二者之间的跨界逐渐成为一股不容小视的潮流。这种跨界之所以能够进行,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各自的形象和话语塑造不无关系。
由于对游戏的负面社会认知,数字游戏曾一度被压制和排斥;后来随着数字游戏在中国的社会认知的转向,数字游戏逐渐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在信息技术和文娱产业发展的驱动下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这种针对数字游戏形成的新话语是其得以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跨界的基础。
当代公共博物馆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从物到人”的发展理念。以公众为中心的博物馆的形象转变也是进行跨界合作的基础。面向变化的公众,博物馆选择新的方式,将藏品信息、研究成果等资源数字化,便于公众数字访问。这种方式使得博物馆自身储备了利于数字应用的资源,能更好地实现机构愿景。数字游戏也在展览表达、公众体验和博物馆建构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与数字游戏的跨界结合,博物馆以轻松便捷、寓教于乐的方式服务于公众的学习和休闲,塑造着公共博物馆更加亲和、更具易用性的机构形象。
从现有实践来看,“博物馆+数字游戏”的进行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数字游戏进入传统博物馆”和“博物馆出现在数字游戏中”。不同的方式反映了跨界主导力量的不同,由此,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
数字游戏作为收藏、展览主题和教育工具进入博物馆,体现了作为公共记忆保存机构的博物馆对于游戏社会角色的确认,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实践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常定位开展收藏;二是博物馆举办游戏主题的展览,此类展览主要在艺术史或文化史的语境中展开;三是博物馆以数字游戏作为教育手段,让观众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展览知识,如上海博物馆“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就随展推出了一款手机游戏,通过游戏过程梳理唐代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路线。
“博物馆+数字游戏”的另一种方式是将博物馆相关元素融入游戏制作中,例如大英博物馆在游戏《我的世界》中建造其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博物馆与游戏公司合作推出全新游戏,如根据故宫馆藏的《千里江山图》设计的游戏《绘真•妙笔千山》,就得到了不少玩家的好评,但除在IP授权外并未在内容上实现深度融合,游戏中存在与原作不相符的元素和情节。
数字游戏与博物馆的跨界结合,将游戏作为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使公众在通过更多样的场景和渠道获得文化熏陶和智识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据伦敦韦尔科姆收藏馆调查,其访客在历史类数字游戏上花费的时间比浏览官方网页的时间平均延长了四倍。但这一事实并不充分指向观众由此获得了更好学习效果的结论,更长的停留时间内,观众可能浏览了次要信息,被游戏场面或互动机制吸引,而非获取知识性内容。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在跨界中,博物馆想要在变化的时代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更需要确保文化保存和知识生产的根基,因为博物馆的优势是拥有文化资源,是以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传播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的。
(摘编自张紫媛《博物馆十数字游戏:跨界的话语和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度被排斥的数字游戏,在社会认知由负面逐渐转为正面后,将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B.公共博物馆以的方式呈现藏品信息等资源,与其发展理念“从物到人”的转变有关。
C.数字游戏以收藏、展览主题和教育工具的方式进入博物馆,就可畅通无阻的自由发展。
D.数字游戏与博物馆的跨界结合,有可能导致公众对博物馆本身文化内涵的忽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跨界产生的基础,实践方式与问题等方面,探讨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话题。
B.文章对博物馆和数字游戏形象转变的讨论,是为了分析二者能够跨界结合的可行性。
C.举博物馆相关元素融入游戏制作的例子,有助于论证博物馆与数字游戏跨界的利弊。
D.文章以“通常而言”“逐渐”等语,对阐释问题作出限制,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严肃不时尚数字游戏缺乏传统元素,二者跨界后可实现优势互补。
B.博物馆要塑造亲和,易用性的机构形象,如果不与数字游戏跨界结合,就难以实现。
C.对博物馆拥有文化资源优势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对博物馆与数字游戏跨界的理性思考。
D.与博物馆收藏数字游戏相比,在博物馆举办游戏主题展览,更能体现博物馆的功能。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城乡融合结构、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过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的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流动。城镇化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流动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活力。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3.89%,我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近70%。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人口的乡城流动,预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将长期保持在2亿人左右。
【注】为了简化处理,2020年“七普”中的东北地区在图中归入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的比例略有提高。
(摘编自秦德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材料二:
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通过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把“三农”发展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城乡发展要素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需要乡村振兴的“专项行动”,也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牵引拉动。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不断交换、双向对流、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加速农业人口“非农化”,解决劳动力配置问题。以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是其主体形态。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发展中小城市,在产业聚集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并以此推动乡村发展,形成城乡融合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发挥大中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衔接,从而带动农村产业升级。
(摘编自黄锡生等《论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逻辑及制度统合》)材料三:
空中漂流、摩托飞艇、水上滑梯……步入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受荣村,游乐园里人声鼎沸,各地游客在这里尽兴游玩。此情此景,让游乐园项目负责人吴青云非常欣慰。
看好家乡发展前景,许多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孙爱义返乡了,投资400万元建起“吾悠客栈”,客房订单已排到8月底;丁梦华回来了,从事旅游业多年的她主管景区票务工作,家庭事业两不误……
“如今,行走在村里,年轻人的面孔越来越多。我们的发展已经起势,未来还会有更多村民返乡。”天子湖镇党委书记尹碧锃信心满满。
资金进村、项目落地,为天子湖镇的乡亲致富注入汩汩活水。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则以技术“穿针引线”,织出先富带后富的新篇章。
织里镇高原农产品观光农业园,27岁的农创客沈钻专正向前来参观的夏令营小朋友们介绍羊肚菌的科普知识。乘着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产业促共富行动”的东风,大学主修农林管理专业的沈钻专返乡创业,发展高原农产品种植。
灵芝、羊肚菌经济价值高,但如何实现平原种植,成为摆在沈钻专面前的首要难题。“政府牵线搭桥,成功引入浙江大学团队进行技术合作。”沈钻专语带自豪。
技术团队就位,难题迎刃而解。目前,产业园年收益达1100万元,带动900多户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天子湖镇和织里镇,是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的缩影。
浙江持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推动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农创客7221名,组建高层次农业产业技术团队450个,打造5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3个产业强镇,全省在乡村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超过10万人。
(摘编自李中文等《浙江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人民日报》2021年8月3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同时,流动人口增速也明显加快,反映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间的正向关系。
B.西部地区吸纳的流动人口占比自2005年起持续上升,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吸引人口能力在下降。
C.我国城城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2010年后快于乡城流动人口,其规模二十年间也翻了近两番。
D.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乡村居住人口减少,而城镇居住人口比重上升且增速显著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人口流动以乡城流动为主要模式,在人口流动中,乡城人口流动对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B.推动城乡融合的新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能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牵引拉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C.从天子湖镇和织里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可以看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D.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进而实现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3)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夫王得中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的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一一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原文及标题有改动)
(1)下列有关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出现“废物”一词,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废物”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小说插叙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改造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D.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这是因为“我”和营长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
(2)王得中自称为“废物”,文中“我”也用“废物”称呼他,如何理解“废物”这个称号?
(3)篇幅设计往往是一篇文章精彩与否的关键。本文的篇幅设计就十分巧妙。在文章最后,作者用寥寥数笔交代了王得中这一人物的结局,这一结局安排简短却富有震撼力。请简要赏析一下文章这样设计篇幅的好处。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一种“黄花”冲上热搜第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等8部门联合召开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工作会议,要求在本周内完成全市地面防除任务。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能简称为“一枝黄花”,①______:一枝黄花为乡土植物,头状花序不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不呈蝎尾状,根状茎无或不发达,为常规控制和利用对象;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外来生物,头状花序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呈蝎尾状,根状茎很发达,②______。
这种植物虽色泽亮丽,却被称为“毒草”,有着“此花开处百花杀”的说法。③______,而是因为它的根系特别发达,繁殖能力超强,仅单株就能繁殖两万多,清除非常困难,给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农作物带来极大影响。不仅这种花繁殖能力强,而且生长周期长,使得它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极大地危害了本地的生态平衡。因此,若市民外出看见这种黄花千万别采别种,请拨打电话“举报”!
(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组卷:6引用:6难度:0.4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多年前,甲午海战,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战舰奋勇作战,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后“致远号”战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00年前,嘉兴南湖,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13名代表在一艘红船上召开了中共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21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继5年前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一号航天飞船完成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后,又将迎来一个航天发射高峰年。神舟十二号发射已取得圆满成功,于9月17号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也已于10月16日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多项工作。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命运,也有不同的故事。阅读这些“船”的故事,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呢?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