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2022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11/27 14:30:2

一、基础知识

  •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8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9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9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9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3难度:0.8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一、基础知识

  • 2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潜,字渊明。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①栗里,地方名。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吏职,少日自解归   堪:忍受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 候:探望
    C.贵贱之者,有酒辄设 造:制造
    D.漉毕,还复 著: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 乐琴书消忧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胡为 乎遑遑欲何
    C.使二顷五十亩 种秫瞻衡宇,载欣载奔
    D.即便就酌,醉 鸟倦飞知还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4)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真率”的一组是
     

    ①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②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③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④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
    ⑤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⑥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写《五柳行生传》以自况,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因父母年迈,家境贫困,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即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给酒家,说明他虽然自己贫困,也要周济别人。
    (6)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
    ②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2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和节操,体现了儒家思想。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是陶渊明人生的另一大支柱,体现了他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指的是未被污染的、质朴纯净的、能让人身心得到释放的大自然。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B.陶渊明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C.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D.陶渊明的思想可以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陶渊明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不考虑贫富的问题,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到了挨饿的程度,也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和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和挽救,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能部分地达到目的。
    C.陶渊明在《形影神》里,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影”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是很艺术的。

    组卷: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