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三十八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1 8:0:1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C.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君子这种高尚人格则是人格教育的终极追求。
    D.君子有“修己”和“安人”两方面品格,是孔子人格教育体系中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首句有重要的作用,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B.文章结尾以君子和小人构成对比,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
    C.文章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格教育的体系”两方面展开论证,逻辑上成递进结构。
    D.文章大量引用孔子名言为论据,让整篇文章既显得论证充分,也显得文采飞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极其重视人格层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批评子贡、宰我、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
    B.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确立了教育的“理想目标”,又建立了教育的“现实目标”并阐释了具体要求。
    C.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是社会的榜样,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孔子把弟子努力往君子方向培养。
    D.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为自己谋事、谋食,更要努力修君子之德,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组卷:15引用:10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是落后、保守、专制等。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并且不断谋求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各国开展贸易合作、对外援助、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并不是中国制造能带来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全球格局观念等的吸引力,说到底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创造力。
          改革开放让很多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快餐、电影、节日等,这些事物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从猎奇到接受,甚至到崇拜,让很多中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产生了文化自卑感。中国文化的输出让更多国人能够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出现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化,中国流行的科技产品与应用软件成为国外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让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
    (摘编自杨文琴《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与符号化困境》,2018年6月)      材料二:我们的流行文化中,曾有“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以“玄幻、武侠、仙侠”类为主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已走向国外,但它们或者因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也不具备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并不能发挥提升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而在《三体》中,我们看到它对世界输出了表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意识,而它所诉求的世界观、人类观和宇宙观,具有人类所普遍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其承载的信息量,已完全超越了小说,甚至是文学的领域,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影响着世界文化。《三体》在日本出版的项目组主编就这样说,在日本“我们希望不仅是科幻小说读者,还有其他如工程师、科学家、研究人员、学者、知识分子去了解中国小说”。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具有深度、广度的渗透,文化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摘编自昊昊《由海外“<三体热>”说“文化输出”》,2019年7月23日)      材料三:与官方的努力相比,民间自发的文化输出有着灵活、新潮、流行的特点,形式更加接地气。表达方式也更贴合互联网语境,可以很快地进行传播。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包装“中国功夫”“京剧脸谱”“中国结”这些传统文化绞尽脑汁的时候,不妨转变思路:“阳春白雪”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需要传播,但更需要考虑的,是外国人的接受形式。“曲高和寡”,外国人也不全都是“文化精英”,大多数外国人也只是普通人罢了,相比于内涵丰富、形式较为复杂的传统文化而言,人们在心理上本能地对通俗流行之物接受度更高。
    (摘编自王嘉睿《文化输出,从来都不只是官方的事》,2019年12月11日)      材料四: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方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摘编自钟超《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1)下列对“文化输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建设“一带一路”等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B.西方的快餐、节日等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
    C.《三体》作为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日本。
    D.李子柒的视频获取了海内外大量的关注,旨在说明文明对话中价值共识的重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西方的文化输入提供了可能,中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更多积极的影响。
    B.文化输出需要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间的广泛参与。对于外国人来说,雅文化不如俗文化受欢迎。
    C.“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颇有“着意栽花花不发,闲情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D.真正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可以避免出现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和孤芳自赏的情况。
    (3)请结合材料概括文化输出应注意的问题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

    组卷:9引用:7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李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从庄无因与孟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认为战事和自己无关,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孟嵋从军之心的坚决。
    D.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起初虽态度不一,但最终都表示了支持,让读者感受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决心。
    (2)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组卷:25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研究显示,H1N1流感病毒在不锈钢表面最长竞可存活7天并依然具备传染能力。英国国民保健制度网站还说,流感病毒可以飞沫形式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低温会增加其存活能力。不过,①
     
    ,大约5分钟手上的病毒数量就会降到很低水平。因此,在流感季等流行性病毒肆虐时,②
     
    和对常用物品表面定期消毒,对于减缓病毒传播十分重要。研究显示,使用一定浓度的漂白剂、醋、洗洁精或是抗菌抹布清理物品表面,③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21日,一个淘气的七岁男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楼下住户全遭殃。
          孩子父母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把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请专人来清理楼体外墙,在清理时让孩子一直在太阳底下陪着。孩子妈妈陈女士说“必须让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事后,网友们纷纷为该父母点赞。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对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