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们所创造的中国边塞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C.文中引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意在表明将士们处境的凄凉。
    D.文中的“忧国忧民”,可以表现为“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顺势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举王昌龄写《出塞》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C.文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表明君子在“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出塞》诗,整篇文章都在表现他对汉将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也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B.“忧民”,是杜甫诗歌的常见主题,“三吏”“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望岳》和《春望》也是如此。
    C.中国古典诗词涵养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为了继承这种精神。
    D.本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民族复兴强大动力。

    组卷:20引用:42难度:0.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不收现金、打不着车、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车的尴尬场景时有发生。而常常感受到这种尴尬的,恰恰是最需要社会提供便利的那群人:老年人。
          新技术层出不穷,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支付难、看病难、孤独感加剧一谁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月21日)材料二:
          不少案例表明,老年人似乎正在被互联网时代遗忘,成为“互联网难民”。不过,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遗忘老年人的是发明、使用、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的人,是参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人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现实特征。
          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是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主要使用人群,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推广的各个环节往往都以年轻用户为核心,很少考虑老年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无法预约挂号、没有健康码不能乘坐公交车、不会使用购票软件买车票等问题,看起来是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下载和使用相关应用造成的,但如果有关方面在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的特征考虑进去,给他们更多线下操作的选择,完全可以避免他们的尴尬。此外,当一部分老年人想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的时候,子女、社会又缺乏足够的耐心教他们如何使用。
          因此,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触达不畅的问题,实则是老龄化社会众多问题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技术并不是“鸿沟”的罪魁祸首,而是将本来就横亘在老年人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放大了。
    (《老年人受困“数字鸿沟”,别把问题都推给新技术》,央广网,2020年9月23日)
    材料三:
          针对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需要保留的传统服务应用场景,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消费支付、游园健身、办事认证等。
          在传统服务保留形式上,《实施方案》明确三大类:一是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比如不会扫码或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车站、文体场馆保留车票、门票等传统的纸质凭证,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通用范围。二是专设老年人服务通道。主要是设立无健康码通道,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优化老年人绿色通道等。三是保留人工服务。让窗口服务、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帮助老年人,一些场所要保留传统办事方式,比如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社保、民政、电信缴费等也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除了上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频事项之外,在保留传统方式的同时,《实施方案》也要求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应用,开展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构建解决“数字鸿沟”长效机制。
          据悉,到今年底,有关部门将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再经过两年努力,到2022年底,将基本构建起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让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的水平显著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将更加协同高效。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经济日报,2020年11月2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不收现金、打不着车、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车的尴尬场景,时常发生在最需要社会提供便利的老年人身上。
    B.子女和社会缺乏足够的耐心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新科技,是导致老年人无法融入互联网生活的主要原因。
    C.年轻人是互联网技术的主要使用人群,所以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各个环节大都以他们为核心
    D.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实际上是老龄化社会众多问题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技术只是将本来就横亘在老年人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放大了而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网民人数、互联网普及率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率,可以得出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的老年人数量。
    B.如果互联网公司能考虑到老年用户的体验,在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特征考虑进去,给他们更多的选择,那么老年人就不会成为“互联网难民”。
    C.《方案》提出以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专设老年人服务通道和保留人工服务这三种形式保留传统服务。
    D.有关部门在未来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享受高智能化服务的水平,使线上线下服务更加协同高效。
    (3)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坳。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小瞎子的心上人)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羼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鹦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从侧面预示着小瞎子在万念俱灰后又重新获得了活着的支撑。
    B.“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使用拟人的修辞,写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使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C.小说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又详略得当。老瞎子离开那么久的原因为详写,老瞎子对生命的感悟及劝慰小瞎子的内容则是略写。
    D.文中老瞎子和他的师父都是智者勇者,都历经了世事沧桑和梦想幻灭,都通过追加两百根琴弦来给徒弟留下活着的目标和希望。
    (2)文章塑造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老瞎子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了绝望。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宗讳世民,高祖次子也。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时百姓避贼多入城,城中几万人,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计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
          高祖已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时左军已先返,即与陇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高祖乃将而前,迟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国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阵。高祖率建成居其东,太宗及柴绍居其南。老生兵薄东阵,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军却。太宗自南原驰下坂,分兵断其军为二,而出其阵后,老生兵败走,遂斩之。进次泾阳,击胡贼刘子,破之。
          刘武周据并州,高祖惧,诏诸将弃河东以守关中。太宗以为不可弃,得兵三万而破贼。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皆来降。刘武周惧,奔于突厥,其将杨伏念举并州降。
          赞曰: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选自《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B.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C.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D.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太宗”都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在本文中,“高祖”和“太宗”分别是李渊、李世民的庙号。
    B.关中即“四关之内”,四关分别指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这里四面是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C.汤武即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这里所说的“汤”,是推翻腐朽夏王朝的商朝开国国君商汤,而“武”则是指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西周的周武王。
    D.《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撰写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善于结交豪杰。在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事逃命的时候,李世民把他们藏了起来;同晋阳县县令刘文静特别友好,曾经晚上到狱中探望。
    B.李世民明于审时度势。唐兵向西征战,要到霍邑时,天气不好,高祖准备回兵太原。李世民多次劝谏,使高祖醒悟,采取补救措施,终于攻下霍邑。
    C.李世民智于用兵之术。在宋老生迫使高祖部队后退时,李世民从南边冲下山坡,分兵将其军队冲成两段,袭击敌人的阵后,使宋老生兵败逃走,而后被斩。
    D.李世民长于吃苦耐劳。李世民曾经与部队两天没有吃东西,忍受饥饿,仍坚持行军作战,一直到浩州才得到了食物,最终使刘武周因害怕逃到突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
    ②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围之者。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11.下面是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的事迹,请按照对联写作的要求,为张桂梅写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组卷:3引用:4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段医生手术后“豪饮”葡萄糖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大家关注。该医生名叫郑涛,是陕西西安某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当天郑涛做了一台脑干出血的手术,历时约4小时,凌晨4点刚下手术台。由于手术中途不能喝水,嗓子都快“冒烟”了,加上又饿又累,他就直接喝了一瓶含量5%的葡萄糖水。
          没想到,这件事却引来部分网友质疑:“这瓶葡萄糖谁付钱?免费喝吗?”
          也有网友表示:长时间手术透支体力,喝一瓶葡萄糖没必要吹毛求疵。
          还有网友表示:看到大量医务人员为抗击新冠肺炎冒着生命危险奋战,看到医生救死扶伤,真的为医护人员感动、祝福,但自己不会选择或不赞成孩子选择医学专业,理由是医护人员太辛苦、太危险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郑医生的做法和境遇对你的职业规划有影响吗?
          请在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交流课上,针对此类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