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集中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有无“悲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没有悲剧,至少没有“像样的”悲剧。他认为“吾国之文学中”,仅剩《红楼梦》一书,为“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彻头彻尾之悲剧”。王氏论据有二:一是作者“不敢自署其名”;二是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皆以大团圆收场。
          曹顺庆、涂慧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王氏立论依据存在问题。针对王氏论据一,曹、涂二人提出一条驳论:小说这种文体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文人视小说为小道末流而不愿意署名,是十分正常之事。并举《金瓶梅》作者至今不明作为旁证。
          但笔者认为,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曹、涂二人所指出的文体偏见,而是小说内容的政治敏感性。《红楼梦》中虽将“真事隐去”,仅留“假语村言”,且一再声称“大旨谈情”,但其中仍保留不少自传色彩,“伤时骂世之旨”亦随处可见。清朝文字狱极盛,曹雪芹有所顾虑,只得将作者之位拱手“让”于“石兄”“空空道人”,应在情理之中。
          针对王氏论据二,曹、涂二人的批驳更切中要害:王国维仅仅将戏曲、小说作为国人精神代表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符合中国文学的事实。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类上,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则主要体现在诗歌这一抒情性文类上,并逐渐延伸至“词”及产生较晚的戏曲、小说之中。
          曹、涂二人充分认识到,导致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的主导文类不同。西方文学以戏剧体诗引领风骚,中国古典文学则以抒情诗见长,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文类,非“诗”莫属。就叙事文学而言,史传、古小说等叙事散文起源甚早,其中亦不乏富有悲剧色彩的佳作,只是古人往往以“子史”看待,未归入狭义“文学”范畴的“集部”。实际上,以戏曲和白话小说作为“吾国人之精神”的“代表”,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史观影响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否定千年中华文学丰富的悲剧性,这必然背离文学史实。
          另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戏曲、白话小说的“乐天”结局,也与其文类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市民阶层消遣需求而兴起于勾栏瓦肆的戏曲与白话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质的通俗文学,而非寄情托志的严肃文学,因而势必要迎合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晚明戏曲家李渔名剧《风筝误》中有一首收场诗,诗中“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一句直接点明戏曲创作是为观众的喜好所决定的,戏曲创作家不得不努力去迎合他们的口味,此诗也道出了戏曲文类定位及其团圆结局的成因。可见戏剧在西方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应在中国历来是由诗,而绝非戏曲小说来承担的,不能简单地两相比附。显然,王氏“中国无悲剧”说站不住脚。
          再看《红楼梦》的文体渊源。笔者认为,从外形上看,《红楼梦》确是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但从美学内核看,《红楼梦》深受诗体影响,实为一部“抒情诗化”的文人小说。换言之,《红楼梦》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当时文艺市场上一般说部迥异,并非供人消遣,而是抒情言志。书中虽然极尽精细地再现了一个逼真的经验世界,但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自我,传达内心理念。因此,《红楼梦》从根本上是抒情性的,而传统“小说”文类一般都是叙述性的。这是《红楼梦》不落俗套,独以悲剧收场的一大原因。后人不解曹雪芹深意,仍习惯性地按“小说”文类规套予以期待,自然会对悲剧结局感到不满。于是纷纷续貂,为之补足一个团圆的结局。这一现象,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小说文类的精神”,并不足以扩展至所有文类乃至“吾国人之精神”。
    (摘编自林婧《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前,我国没有“像样的”悲剧。
    B.之所以《红楼梦》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本文作者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C.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是借不同的体裁体现出来的,西方偏重小说、戏剧,而我国偏重诗歌。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体现“小说文类的精神”,但不能够体现“吾国人之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摆出王国维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批驳。
    B.文章既阐述了曹顺庆、涂慧的观点,又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论述严谨而深入。
    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西方悲剧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D.文章引用李渔《风筝误》中的诗句点明戏曲创作与观众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虽与曹顺庆、涂慧都不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但本文作者与曹顺庆、涂慧的观点也是全然不同的。
    B.曹顺庆、涂慧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将小说视为小道末流,因此不愿意自署其名。
    C.中国的戏曲、白话小说有追求“乐天”结局的文学传统,这种以大团圆收场的文学没有悲剧文学的成就高。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方面迎合了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作者在传达内心理念。

    组卷:5引用:7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点:第一,老龄人口规模大。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64亿人,65岁及以上的为1.91亿人。第二,老龄化速度快。从1953年到2010年的57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4.41%增加到8.87%,增加了4.46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到2020年短短10年间,该比例由8.87%增加到13.5%,增加了4.6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和东北各区域的老龄化程度不均衡。例如,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8、6.6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它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相对较弱。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仅靠促进生育的政策难以逆转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自2022年1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材料二: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中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意愿。弘扬“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老少和顺。探索推进家庭照护者培训、赡养老年人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照料假、喘息服务、住房和环境适老化改造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
          同时,政府正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摘自2022年03月08日《人民日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有删改)材料三: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力财富和消费潜力,亟待开发。要加快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完善内需体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注意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复辅具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摘自2020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删改)(1)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近十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应该鼓励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拉动老龄群体的内需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
    C.我国老龄化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因素与老龄化程度相关,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也越弱。
    D.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加速提高,另一方面新增人口难以逆转老龄化进程,不同年龄人口变化情况反映出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影响到人口出生率,从而影响到人口均衡发展,因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B.我国近10年的老龄化速度相较建国以后近60年的发展速度更快。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
    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D.“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从而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3)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10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午  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
    “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
          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
          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
    “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
    “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
    “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
          接下来是饮料。
    “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
    “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
    “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
          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
          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
          我点了芦笋。
    “你不吃点吗?”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
          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
          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
          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
    “哦,我明白了。”
          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
          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
    “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
          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我”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我”要吸取教训。
    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
    (2)小说为何三番五次写“她”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即使吃也吃得很少?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二)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食物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
          其实,在保质期内,①________。比如奶粉打开包装久了会出现结块的现象,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潮发软等,这些食物结块、受潮等现象都是物理变化。食物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口感会差很多。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②________,例如酸味、馊味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人体健康有害物质。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如果食物发生了生物变化,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否则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给消费者的一个食用口感和安全性的最佳承诺时期,食物的保质期还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或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虫咬,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不可抗力的影响,③________。
          不过,在食物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如果食物未发生霉变、酸腐、异味等质量变化,仍可食用,但不建议食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6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新出一本《第二座山》的书,书中提出了“第二座山”的概念。他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的,你希望实现自我,越来越成功,获得幸福;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你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宁可失去自我。
          材料中有关“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论述,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