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ㅤㅤ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ㅤㅤ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风、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ㅤㅤ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山雕到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ㅤㅤ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屋主体部分喜欢用朱红色,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是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中,雕刻与雕塑占据主要地位,这与其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有关。
    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是由中西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所造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为前提,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证了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B.文章引用《春秋》中的话,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的事实。
    C.文章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D.文章对比中西建筑中的多种装饰艺术,旨在说明中国文化的“稳”和西方文化的“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装饰,在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结合的审美取向。
    B.不同于西方古代建筑装饰图案处于变革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稳定而丰富。
    C.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的装饰手法。
    D.西方中世纪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医学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精准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大大增强了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效果,进一步为人类消除病痛、健康生活带来更有力更好的保证。精准医学是一种生物医学医疗保健战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药物治疗及预后,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精准医学,又称为“个性化医疗”,是一种医疗模式,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
    (摘编自雷仕湛、陈刚《光学与精准医学》)材料二:
    ㅤㅤ精准医学何以现在成为可能?这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在各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首先是由于基因组测序以及DNA、RNA和蛋白质分析技术的进展。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进展,伴随着费用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变异,其费用往往与做一次基因检测一样。费用迅速降低的全基因组测序是一个有希望的研究工具,但其临床效用尚未得到证明,除了少数非常特殊的情况以外。采用这种有力的新技术的规模和步伐应该由临床需要、临床证据以及将病人置于医疗卫生政策中心的承诺来驱动。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被每一次技术发展不可避免伴随的大肆宣传所绑架,例如几年前被营利赚钱行为驱动的像流行病一样盛行的“干细胞治疗”乱象,而应该采取深思熟虑的路径,要求必须获得清晰的安全和有效的证据,将病人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其次,药物基因组学的进展。药物基因组学主要关注造成个体间药物反应异质性的基因变异,研究基因变异与药物安全间的关系,具有预测个体不良药物反应的潜力,其出发点是增进我们对在某一人群内基因变异如何影响对特定药物反应的理解。虽然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转化到临床很缓慢,但将诊断与治疗结合起来的干预使肿瘤病人获益良多。可是研发这些定制的治疗的经济费用很可能是巨大的,需要考虑其满足更广泛的医疗卫生需要方面的价值。再其次,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的进展,使得成功操纵基因精确性大为改进,在治疗癌症及一系列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方面有潜在的临床用途,但也引起了有关人类胚胎操纵以及生殖系基因治疗的科学与伦理学的争论。最后,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和数据分享。许多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因疾病和人群而异的生物样本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组织、基因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提供给研究人员,得到公共、慈善和商业机构的资助。这种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和电子健康记录相结合,能创造更好地理解基因在决定疾病和健康结局中作用的机会,也为深入研究重大疾病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数据分享在增加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总体理解以及促进从研究的早期和晚期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邱仁宗、翟晓梅《精准医学:对伦理和管理的挑战》)材料三:
    ㅤㅤ精准医学是把遗传密码研究开展以来出现的新信息用到医学中,特别是应用到临床医学中。从长远看,精准医疗对人类医学的发展是有益的,是医学发展的路标,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人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要微观地看到他的局部,更要具有宏观的整体观念,只有将精准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标,将基础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药物的转化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径,将尊重科学证据的循证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沿,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
    (摘编自杨振宇等《人类基因组项目与精准医疗的再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医学的提出和发展
    增强
    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保证
    人类消除病痛、健康生活的机会
    B.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带来
    医疗费用大幅度下降
    促进
    新技术被采用的研究与发展
    C.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改进
    成功操纵基因的精确性
    引发
    精准医学带来的伦理问题的讨论
    D.生物样本数据库
    提供
    重大疾病研究的资源和机会
    利于
    人们对人类基因组的总体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医学模式从对“症”下药改变为对“人”下药,贯穿于疾病预防、分析、诊断、治疗的各个阶段。
    B.精准医学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把遗传密码研究开展以来出现的新信息用到医学中的定制医疗模式。
    C.如果不能将病人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可能导致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被营利赚钱驱动乱象的出现。
    D.精准医学只有与转化医学、循证医学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医学路标的作用,实现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
    (3)材料三指出,精准医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原因。

    组卷:1引用:6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瓦猫
    葛亮
    ㅤㅤ这个冬天,瑞红生下了一个男婴。
    ㅤㅤ她对怀远说:“我和你商量,这个孩子,能用我们荣家的姓吗?”
    ㅤㅤ怀远说:“我无父无母,随你。”
    ㅤㅤ成红说:“你这么说,倒好像是我欺负了你。荣家是制瓦猫的,我们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算瓦猫坐房梁上,这手艺是要传下去的。那好,第二字用你的姓,总成了?”于是,这孩子叫荣宁生。怀远说,让他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很好。
    ㅤㅤ开春时候,镇上办了小学校。可临近开学,县上派下来的国文老师,却因为家事来不了。校长措手不及,发着愁,便在村里转悠。他在一家人门口看到副春联。上写“大序归于六义;先师蔽以一言”。字是用的很秀拔的瘦金体。他想一想便敲开了门。
    ㅤㅤ成红正在制陶,在围裙上擦着双手的泥。打开门,见是个陌生人,便问他找谁。校长说:“我找这写联的人。”
    ㅤㅤ瑞红道:“联是我男人写的。”
    ㅤㅤ校长笑笑说:“我可以见一见他吗?”
    ㅤㅤ瑞红引他进来。校长便看一个男人从作坊里走出来,是当地人的打扮,身量倒是西南人少有的高,走路有些高低脚。但见他鼻梁上,还戴着一副飞行员用的墨镜。整个人便无端有一种时髦的滑稽。
    ㅤㅤ两人坐下来寒暄。校长便听出了他北方的口音,便问:“小哥不是本地人啊?”怀远摇摇头,未说话。
    ㅤㅤ校长看见他嘴角上的疤痕,便不再追问,只和他聊起当地的风物,聊着聊着,便聊起那副春联。看他健谈起来,渐渐又聊到有关《毛诗》的一桩公案。
    ㅤㅤ听怀远的一番谈吐,校长点头称是,心里先有了数,竟至有些激动。他想,这个龙泉,还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ㅤㅤ他便说想请他到小学校做国文老师。如果他愿意,明天就拟聘书。
    ㅤㅤ怀远听了,愣一愣,继而苦笑道:“您也看见了,我又瞎又瘸,怎么为人师表?”
    ㅤㅤ校长说:“我请的是您的学问,不是样子。”
    ㅤㅤ怀远又说:“我没有什么学问,都是些乡野小识。我就是个手艺人。”
    ㅤㅤ瑞红在旁急急说:“就你那三脚猫的功夫,也配说自己是个手艺人!校长,我听懂了。你是要聘我男人去当先生。他以前做过先生,他是从北方来的,他在联大读的书。”
    ㅤㅤ校长沉吟道:“如今西南联大在筹备北归了,没有想着要回去吗?”
    ㅤㅤ几个人便都沉默了。两只春燕,剪着尾巴,在他们的头顶掠过,停在作坊的檐子下面,叽叽喳喳地忙着筑巢。
    ㅤㅤ这时候,瑞红开了腔。她的声音与平日不同,慢而有力,每个字出来,都像是落在地上的铜豌豆。地说:“宁怀远,往日人叫你‘猫先生’,是好心抬举你。你现在就给我去,做个实实在在的先生。”
    ㅤㅤ小学校开在龙头村的杨家祠堂。杨氏一族抗战初期整族迁移,不知去向。但这祠堂却留下来了。虽不轩敞,却十分规整。外头绿阴环绕,花木扶疏,环境幽雅清净;堂前的庭院里栽着四棵桂花树,经年郁郁葱葱。
    ㅤㅤ几个年级各有自己的教室,还有一间备课室,在偏厢。宁怀远教这些小孩子国文,有他自己的办法。以往教中学时并不觉得,他发觉了自己讲故事的才能。从《论语》到《春秋》,再到《左传》,一个解释一个,他便当作人之常情来讲。其中的臧否,是人间的。他也给他们讲国外的故事,他自然知道林琴南的翻译对原作做了许多的敷衍,但他就是喜欢,因为有中国人的烟火气。他讲《安徒生童话》,讲着讲着,觉得很不过瘾,就自己编了故事来讲。拿什么做主角呢?这些学生里,有许多其实都是旧相识,彼时他送瓦猫时,追着他后面嘲弄他的。后来叫他猫先生,如今真的就做了他们的先生。宁怀远就拿瓦猫来编故事,说它是上古时的神兽。当年共工大败于祝融,一头撞在了不周山上。山崩地裂,民不聊生。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剩下一块没用。这顽石浴火,自己便修炼成了一只似虎非虎的大猫。白天一动不动地驻扎在屋梁上守卫,晚上便四处云游,行侠仗义。宁怀远的故事,便是瓦猫在夜间侠隐的故事。孩子们很爱听,有的甚而晚上专门跑出来,去看看屋梁上的瓦猫,是不是真像猫先生说的一样,跑走不见了。后来就有学生学给了校长。校长便笑道:“宁老师,你的瓦猫,倒和《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成了同胞。”宁怀远说:“等他们看懂了《红楼梦》,就不信我讲的故事了。”
    ㅤㅤ龙泉这个地方,敬重读书人,也崇敬学问。办学便也自然得到当地望族的支持。几家望族的年幼子弟,尤为好学。以往家中的私学相授,和宁怀远所教的有如琴瑟。孩子回家说了,他们便都知道了这年轻先生的不凡。到了年节,他们带了礼物,特地上门来拜访。荣瑞红不禁有些怵,想自己一个普通人家,何曾受到过如此待见。那镇上的小公子们,一口一个师娘。她心里欢喜,竟然束手束脚,不知如何应对。倒看宁怀远仍是落落大方的样子。
    ㅤㅤ他们自己的孩子宁生,风吹见长,渐渐可以在院内爬动。宁生好动,看瑞红制陶,自己在屋檐底下和泥。瑞红冲他屁股上就是一巴掌,说:“学什么不好,学这粗笨活。往后一个榆木脑袋,怎么跟你爹读书?”
    ㅤㅤ宁怀远说:“呦,你又不怕家里的瓦猫后继无人了?”
    ㅤㅤ瑞红嘴硬道:“这倒两不耽误。白天去学堂,晚上跟我学手艺。”
    (有删改)[注]今译为《大卫•科波菲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瓦猫”为题,既交代了瑞红一家的匠人身份,又因瓦猫是神兽的名字,加上小说情节以西南小镇为背景,营造出小说浓郁的地方色彩。
    B.通过校长的眼睛写宁怀远“有一种时髦的滑稽”“嘴角上的疤痕”,与瑞红介绍丈夫“在联大读的书”一样,都暗示出了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
    C.“每个字出来,都像是落在地上的铜豌豆”,这个比喻写荣瑞红语气的坚定、不容置疑,也写荣瑞红因丈夫的不自信、犹豫而生气的情绪。
    D.小说结尾写瑞红教训儿子的事情,一方面透露出瑞红因丈夫教书深受欢迎而生的欢喜之情,一方而也可见当地敬重读书人、崇尚学问的风尚。
    (2)小说写“宁怀远教这些小孩子国文,有他自己的办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缘由。
    (3)这篇小说将凡人的日常写成传奇,请从“日常”与“传奇”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酸甜苦辣咸是人们常说的五味,其实辣觉并非味觉而是痛觉。吃辣椒时,辣椒中的辣椒素会与口腔中痛觉纤维的受体蛋白结合,进而激活痛觉神经通路,人就会感受到一种灼烧似的疼痛。①          ,人的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可以镇痛并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的化学物质。有人吃辣上瘾,就是②          。过去有人认为,舌头的不同部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味道:舌尖是用来感受甜味的,往后一点的两侧感受咸味,再往后的两侧感受酸味,而舌根是用来感受苦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味觉地图”。后来,科学家实验证明③          ,只是不同部位对各种味道的敏感程度不同。
    ㅤㅤ除酸甜苦咸之外,人类还有其他味觉吗?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将海带的水解物,分别出了一种名为谷氨酸的化学物质。通过实验发现:将谷氨酸的结晶体按不同比例稀释,即使谷氨酸的结晶体被稀释3000倍,它仍可以使菜和汤鲜美,而且这种鲜美的味道有别于酸甜苦咸四味。池田菊苗将它命名为“鲜”,而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钠,其实就是日常调味品味精的主要成分。
    ㅤㅤ对于远古的人类,上述五种基本味觉都是有用的。酸味可以帮助人识别未成熟的果子,苦味的东西往往有毒,咸味代表着盐分,甜味代表着成熟,鲜味则代表着各种肉类的美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5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韧性”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于21世纪初传入中国,因学者对其理解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也不尽相同。经历近二十年的融会贯通,发展到今天,“韧性”有了相对统一的翻译。大多数学者称其为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但也有一部分学者称其为复原力、抗逆力和恢复力等。这些概念所表达的核心内涵是相同的,即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快速恢复的能力。
    ㅤㅤ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蓝山》的“‘韧性’大家谈”栏目投稿。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