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在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糖酵解阶段)由多步化学反应共同构成,其中最后一步化学反应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H+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ATP。其中丙酮酸激酶需要Mg2+才表现出活性,ATP对它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有关该化学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7
  • 2.在我国南方,芥菜等蔬菜在霜冻后食用品质更佳。研究发现,植物在低温时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产生抗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 3.维生素B12(分子式为C0C63H88N14P)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稳定性低,植物和动物自身均不能合成维生素B12,动物体内的维生素B12主要储藏于肝脏中。维生素B12对于合成DNA和造血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维生素B1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7
  • 4.有关细胞的叙述,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①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②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产生CO2唯一场所
    ③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到进入红细胞,每次跨膜运输都要消耗能量
    ④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⑤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5.青藏高原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已经开展10年的不同化学形态氮素输入实验,利用13C示踪方法量化氮素添加处理下植物根部呼吸CO2释放速率的情况。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7
  • 6.为模拟生物体内细胞的真实分裂过程,将某一经15N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76引用:2难度:0.7
  • 7.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表所示。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红外光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X 不发芽
    组一 红光 发芽
    组二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三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组四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五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自然光 Y

    组卷:3引用:2难度:0.7
  • 8.1949年A.凯尔纳偶然发现灰色链丝菌等微生物经紫外线(UV)照射后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可减少死亡。实践证明这是微生物固有的DNA损伤修复功能,这一修复功能称为光复活。1958年R.L.希尔证明即使不经可见光照射,大肠杆菌也能修复它的由紫外线所造成的DNA损伤,这种修复功能称为暗复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0引用:2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 23.人体尿液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血浆在肾毛细血管处滤过形成原尿。然后原尿中的物质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选择性重吸收。最后肾小管、集合管分泌,形成终尿排出体外。结合如图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中水来源的途径主要有
     
    。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充盈状态,会刺激位于膀胱内壁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会
     
    (选填“传导”或者“传递”或者“传导和传递”)到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并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此过程
     
    (选填“是”或“否”)属于非条件反射。
    (2)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有3-5g,表明原尿中的Na+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Na+的重吸收对于
     
    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3)图1为肾小管的近端小管前半段对Na+和水的重吸收过程。请解释Na+和水在此部分重吸收的原理:
     

    (4)乙酰唑胺是一类碳酸酐酶(CA)抑制剂,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利尿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较为严重,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请根据图2解释说明乙酰唑胺对内环境稳态的副作用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 24.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同一植株上既有雌花也有雄花,雌花率影响黄瓜产量。研究人员利用黄瓜雌雄同株纯合品系甲培育出全雌株(只有雌花)纯合品系乙。为确定全雌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雌雄同株和全雌株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设计实验证明全雌性状为显性性状并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2)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品系甲、乙3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的情况如图所示,同时发现品系乙花蕾细胞中ASC蛋白和MYB1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品系甲,而BCAT蛋白无显著差异。

    由上述结果推测,品系乙可能由于
     
     
    的原因,导致合成的相应蛋白质增多,进而促进了雌花的发育。
    (3)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科研人员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该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gRNA和Cas9蛋白,gRNA可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引导Cas9蛋白对靶基因进行剪切,进而破坏靶基因结构。大致的实验过程如下:①由于品系乙难以被直接编辑,研究人员以品系甲为背景选育了转基因植株丙和丁。分别将以MYB1基因和AS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CRISPR-Cas9系统基因导入品系甲,得到植株丙和丁(植株丙和丁的所有染色体上均只有一个位点导入了CRISPRCas9系统基因)。转入植株丙和丁的基因可随配子传递给子代,该CRISPR-Cas9系统只在受精卵中发挥基因编辑作用。由此产生的变异变型属于
     

    ②将植株丙和植株丁分别与品系乙进行杂交,结果见表。
    F1
    亲本
    雌雄同株 全雌株
    植株丙×品系乙 0 35
    植株丁×品系乙
    据表推测:当植株丁与品系乙杂交的结果为
     
    时,则说明MYB1基因不能控制全雌性状,而ASC基因控制全雌性状。

    组卷:9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