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语文仿真试卷(四)
发布:2024/5/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喏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其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倏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蓬蓬。作诗火急追亡逍,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
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提倡取精用宏,反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贺筜谷惬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慕”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透彻的表达。
D.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
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
C.“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是相通的。
D.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社区团购一度站上热门风口。“简单地说,社区团购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浙商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陈腾曦表示,大多数用户的涌入主要依赖于团长在各类微信群“一分钱活动”的轰炸,它是一种快速的裂变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在很短时间内,聚拢各个社区的居民,使之成为其客户。他指出,社区团购解决了城市社区消费者下班没有时间逛菜市和超市、超市排队时间长、距离菜市场远等日常痛点。“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模式抓住了用户喜爱看短视频的习惯,引发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最后促成他们在社区团购平台上下单全套某道美食的食材。
每日优鲜等电商更多服务于一线城市居民,下单后30分钟或2小时之内就能送货上门,这需要在消费者附近部署一定密度的前置仓,以便快速提供配送服务。社区团购的初始流量依靠微信的社群属性,由团长带动熟人及周边人群,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程序等实现裂变式增长。
(摘编自《理性看待社区团购》,中国日报网2020年12月25日)材料二: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在2020年5月达到11.6亿的高位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与波动。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像过去那样靠跑马圈地就获得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对用户的分层运营以及流量的交叉复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买菜”生意具有高频、受众广的特点,很容易成为流量入口。所以,巨头重注这一领域,不仅可以开拓生鲜市场线上用户,而且也可以防止竞争对手通过社区团购抢走原本属于自己的用户,守护其商业版图。
社区团购往上游撬动的是一整条农副产品供应链,往下对接的是中国十几亿人口的一日三餐,而当生鲜产品的供应模式一旦跑通,那么从生鲜到日用百货乃至更多品类的扩张更是水到渠成,“预售”+“社区自提”的模式有可能成为下沉市场家庭的主流消费方式。因此,各大互联网巨头无论是出于流量目的,或是抓住新零售的创新红利与增长前景,都不会错失社区团购带来的机遇。
未来的社区团购谁将成为行业的赢家和幸存者?只有在供应链和履约能力上面进行精细化运营,控制好成本;在商品盘、用户定位、服务体验、品牌运营上实现差异化,保障好收入;使消费者、生态伙伴及投资人长期受益,或许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未来的头部企业当中保留一席之地。
(摘编自《再思社区团购:巨头考量与监管之眼》)材料三:
(资料来源:《艾媒咨询》)材料四:
随着资本对社区团购的关注,社区团购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高速发展。为了抢占用户,一些社区团购平台通过巨额补贴,以低于进货成本价格销售商品,利用欺骗性的语言、文字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行为时有发生。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已依法对部分社区团购平台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并敦促企业积极整改。
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所副所长刘斌指出,当平台企业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消费者倾销商品,且形成一种规模效应时,一些消费者可能就不再从小商小贩那里购买水果蔬菜,这就会使得小商小贩失去生计的抓手。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挤压了小商小贩的生存空间,危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未来,国家还应完善规则供给,考虑出台规范社区团购相关市场秩序的文件,严惩社区团购领域内的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刘斌进一步补充道,针对社区团购平台滥用数据算法手段进行垄断的行为,在监管时还应衔接《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他强调,加强监管的目的在于推动社区团购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消费者营造稳定便利的平台,企业只有恪守法律底线、诚信底线,才能行稳致远。
(摘编自《社区团购如何健康发展?》,《人民网》2021年11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社区消费者买菜存在诸多痛点,而通过“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的模式,消费者容易产生消费冲动,从而选择在团购平台上下单购买食材。
B.互联网巨头“盯上”“买菜”生意,除了社区团购可以开拓生鲜市场线上用户外,原因更在于稳定原本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守护其商业版图。
C.“预售”+“社区自提”的模式使得社区团购能够下沉市场家庭,这种模式现已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模式,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巨大的商业前景。
D.社区团购平台在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后,滥用数据算法挤压小商贩生存空间,使得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部分违规的社区团购平台作出了处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团购中“团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团长”主要通过微信群推广团购商品,并帮助企业聚拢各个社区的居民,将其发展成企业客户。
B.社区居民通过从“团长”处得到的团购商品的信息,进入平台或社区店下单,商家或者平台接单后直接将商品线下配送到社区居民家中。
C.通过长期运营,“团长”有机会掌握到本区域内消费者的一些消费喜好,这便于“团长”在微信群中更精准地将商品信息推广给社区居民。
D.在“团长”拉客和“价格战”的影响下,未来实体超市和农贸市场等传统业态或将面临更大的获客、推广以及运营成本压力,遭遇困境。
(3)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组卷:6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那片摇曳的风情
郭立泉
黄河口的庄稼里,最好吃的当然是小麦,最好看的就应该是高粱了。高粱天生一副模特身材,高挑的个子,纤美的腰身,粉红的面容,像风情万种的明星,在大地上摇曳,媚影婆娑,艳压群穑。
探马桥村的村西头,草桥沟的沟东崖,满坡的庄稼都是我们村的。这么多年了,我痴情的目光总是喜欢穿过那斑驳的高粱叶,望着那一片永远的高粱红。
“杨叶拍咣咣,满地耩高粱。”八爷爷说,耩高粱的节气在清明前后,农谚说:“清明高粱谷雨花,小满棉花不回家。”墒情好时,高粱在地里打个滚,四五天就可出苗。风调雨顺时,高粱长得很快,“麦子掉了头,高粱漫过牛”。麦收时节,高粱已经齐腰深了。
我六七岁时,看坡的八爷爷经常带我和妹妹去河子西的高粱地里玩儿。我们还是喜欢杂交高粱,因为它棵子发甜,我惦记着这些“甜棒”,趁大人不注意,总爱折几棵。让八爷爷逮着了,免不了挨顿训。看着丢在一旁半生不熟的高粱穗,他嘴里连连发出啧啧声:“唉,糟蹋粮食呀!”但八爷爷往往又体谅孩子们贪吃顽皮的天性,也为防止我们再“滥折无辜”,就教我们选甜棒:“要挑细点的,秫秸的颜色要往深里绿,折的时候从根骨节上一用劲,发出一声脆响的,保管甜。”并亲自折几棵秀不出穗的高粱让我们解解馋。
其实,在高粱地里,吸引我们目光的不光是甜棒,还有姑米(乌米),姑米是高粱感染结出的一种孢状物,外观饱满诱人,白皮黑瓤,微甜发面,有股特别的清气,经常吃得我和妹妹嘴上灰黑一片,像是画上了一圈黑胡子。姑米还是种药材,能够调经止血。生产队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打姑米的,因为姑米的诱惑藏在刚刚打包的穗头上,小孩子认不准,往往糟蹋了庄稼。
八爷爷有点絮叨,有时我也搞不清,他嘟嘟囔囔是在和我们说话还是自言自语。他说,吃红高粱的人命苦,老百姓就是吃红高粱的;又说,高粱地是打鬼子的好场子,然后就唱起《九一八小调》来:“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跟着八爷爷总有吃也吃不完的野物:烤蚂蚱、烧地瓜、燎青豆,藏在草丛里黄灿灿、香喷喷的小野瓜,高粱包里藏着的一嘟嘟的姑米,直吃得我小肚子圆圆的。妹妹在高粱地里唱着:“高粱叶,哗啦啦;不是你,就是他。”或者唱:“高粱叶,吹哈哈(唢呐);俺娘不给俺说婆家。”
这片高粱地很大,我们半天走不出去。清晨,太阳从东边的高粱地里升起;傍晚,太阳又从西边的高粱地里落下,霞光中的高粱红遍大地、红向天边。露珠在高粱叶上悄悄溜下来,啪嗒一下子滴到下面的高粱叶上,攒攒劲再往下溜,它一心想扑进大地的怀抱。葫芦花开,蝈蝈欢唱,蜘蛛在高粱地里忙上忙下。高粱还没秀穗前,一大群麻雀就闹哄哄地飞过来飞过去,它们比谁都盼着高粱快快成熟。
三遍地锄完,就该挂锄了。
高粱根粗穗大,都长成了一棵树,竟然还没有罗圈腿儿。
这一段日子,除了轰也轰不走的鸟儿们,高粱不喜欢任何人打扰。她要晒米了。
高粱在阳光下一天天地上色,它刻意吸收的太阳能量,最终都要被吸收到探马桥村的一个穷小子身上。
立秋之后,高粱脚底下的蔓蔓子草会爬一地,我和妹妹将一片片的蔓蔓子草割下来,晒个六七成干,装了满满一车,拉回家青贮起来,这些蔓蔓子草是冬天牲口的最爱。当我把车踩好,爬上车顶,望见晚霞中的红蜻蜓正在高粱穗的上空飞翔,极目天边,一切都深深地浸在高粱无边的红色中。我想,找一张巨大的毯子,放到成片的高粱的上面,让高粱托住我和我青涩的理想,在上面打几个滚,该有多么恣儿。
妹妹说,等高粱熟了,剪高粱时,只能你自己来了,我报了个班,要去学裁缝了。我知道,娘真给妹妹找了一个婆家,还要让妹妹去学裁缝手艺。妹妹说,哥,俺不愿意。我说不愿意就散嘛。妹妹使劲抿了抿嘴唇。一阵风来,高粱叶子哗啦啦地响。
收获的季节来临了,太阳思恋的芒从云层里穿过来,紧紧握住每一株高粱穗子,高粱站立的美丽即将终结。
我想我的高粱了,我要回家。我怀揣着高粱的名字回家。可大地上已找不到成片的高粱。我家的老屋已经坍塌,父母早已回归土地,妹妹已经出嫁。坚守的只有院子里瘦骨嶙峋的两棵枣树。
怀念故乡的高粱地,微风漫熏,阳光横陈。思恋大地上那片高挑的美丽——静美而热烈,朴素又野艳,与天空最切近,和大地同辽远。
高粱,是故乡的红裙,秋风一来,艳丽一片,裙裾飞扬。
高粱,是田间的诗人,总把不老的乡愁在秋风里点燃。
(摘选自郭立泉《黄河口的庄稼》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拟人、对比等修辞展开对高粱的描写,既展现了其“好看”的特点,又照应了题目,引出了下文。
B.“望着那一片永远的高粱红”,表现了家乡的高粱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只有家乡的高粱红才能定格痴情的目光。
C.妹妹向哥哥表达不愿嫁的想法,其中透露出妹妹对家人的留恋与不舍,也含蓄批判了农村包办婚姻的封建落后观念。
D.妹妹在高粱地里哼唱的小曲,以质朴无华的民歌民谣建构起庄稼与人的联系,展现出高粱的风姿和淳朴的乡村情致。
(2)请赏析画线段落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3)如作者所言,“破译黄河口人的生命密码,就要弄懂黄河口的庄稼”,请从本文所写的“高粱”入手,破译黄河口人的生命密码。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回答问题。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① 。无人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新模式应运而生、快速发展,驱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全方位的变革。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城市乡村,“数字+”正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创造力。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在服务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近年来,人社部已发布4批56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② ,拓展着职业版图。
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持续便民利民,③ 。新业态蕴藏无限潜力,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平衡数据开发与隐私保护?……这些都对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时间以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法等法律接连出台,着力夯实数字经济的法治基石,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完善数字经济规则制度、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才能更好为数字经济新业态保驾护航。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16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上行车,驾驶员的车龄有长有短,技术有高有低,但不管是经验老到的司机还是刚开车上路的新手,都会有这样的感悟:驾驶的关键在于要掌握住油门、刹车。意思是,面对不同的情况,驾驶员要灵活采取这两种操作行为,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以上驾驶操作对我们青少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