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来的训诂家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也不妨将其设想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艰苦。至于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则是记载于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是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也是一个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
          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例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中间驿站--人类要从乱世进化到太平之世,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小康之世的阶段。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在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在他看来,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每变一世,则愈进于仁”,即社会是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进到“太平世”(大同)的。
    (摘编自张翼《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材料二:
          与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历史阶段上的理论创新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全局观”的问题上,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是强调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要注重“全面性”。首先,历史地看,“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最早是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设计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就是要把中国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发展空间狭窄。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在现实上只能偏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集中力量改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局面,竭力实现中国社会在经济层面的单向度“小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具备了“全面”建成的可能。以此前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础,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完整回归邓小平同志最初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了我们要尽快完成的工作。其次,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有尽可能广泛的覆盖范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同时,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覆盖中国最为广泛的百姓群体,涵盖中国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也就是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既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社会进步。只有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收入、医疗、社保、教育、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社会发展难点问题得到不断改善,我们期望的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建成的可能。
          因此,总体来看,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全面”,对这一“全面”概念的把握,体现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表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思想的完整把握。
    (摘编自徐晓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蕴》)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
    “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语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与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宏伟蓝图壮美似锦。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间,特别是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之后,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截至2019年底,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实现摘帽。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是一份世界减贫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大攻坚战齐头并进,全面小康渐行渐近。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如江河奔涌的释放,这是新中国70年无惧风雨、高歌猛进、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传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
    (摘编自《求是》社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康”作为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理想,最早见于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B.从儒家思想渊源看,小康社会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与“大同”社会一样也靠礼仪关系维持。
    C.“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反映了对人民的重视。
    D.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概念与现在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内涵有所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的儒家学派对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存在幻想,直至进化论传入,“大同”才成为“小康”的后续进化历程。
    B.康有为以《春秋》为依托,提出“小康”之世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最终将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之世。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各地区、各民族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D.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这一概念,体现了我们党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上的进步。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B.“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D.“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对“小康”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7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漠走笔
    郭保林
          黄,无边无际残秋的黄,落日的黄,锈铜的黄,杏黄橙黄柠檬黄,狮黄蟹黄象牙黄,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黄,雄雄烈烈赫赫荒荒的黄,张牙舞爪扑来,劈头盖脸压来,吓得我直打趔趄。这漫漫黄沙把天空、把风、把过路的时间都染黄了,我真想大喊一声:“沙漠,沙漠,这就是你吗?”
          话到嘴边,我惶然变得无力,我难以挣脱黄沙的樊篱。我遥居东海之滨,一提起沙漠,便觉得那是遥远的传说,神秘而古老的童话,而现在我就困在茫茫沙海之中了。
          横在我眼前的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那翻滚的沙涛,那高耸的沙山,仿佛在无声地宣布:“这是生命的禁区!”
          我向大漠深处走去。
          啊,雄性的大漠,野性的大漠。你这天地间雄浑的史卷,到底记录着什么?汹涌澎湃的内容里包含着什么伟大深邃的哲理和诗情?
          雄沉。苍茫。博大。旷达。每一页沙涛,每一叠沙浪,每一尊沙峰,都展示了大漠狂傲不羁的风采,展示了大漠恢宏不凡的气度,这里有李太白的千古遗风,有苏东坡的大江东韵,也有贝多芬狂飙般的激情,还有三闾大夫的悲壮苍凉!
          只是沙。沙丘沙岭,连嶂竞起,叠叠重重,蜿蜿蟠蟠,地平线时而被拉得很近很近,时而又被推得很远很远,眩人眼眸的赫赫煌煌,仿佛是哪个巨盗大侠把世界的黄金偷来,又研成齑粉,他要干什么?
          仰天不见飞鸟,低首不见绿茵。七月流火,沙砾灼人。我被黄沙煮熟了,浑身瘫软下来。这时,我感到故乡烟雨霏霏、柳丝袅袅、粉荷亭亭、游鱼唼喋的大明湖,倒是一个虚幻,一个遥远的梦。
          那沙丘、沙梁、沙凹,都是一堆堆排列整齐的象形文字,它记录着一部瀚海雄奇的变迁史——也许这是古代海底的升降,也许是风雨和山岩搏斗的结局。以前的高山被时间磨碎了,残留的沙粒把命运交给大风——这个极不负责任的恶魔。不管命运如何,大漠你仍是宇宙大厦的支柱。你的存在乃是不可磨灭的象征。
          掬一捧沙粒,就像捧起一个斯芬可斯之谜。
          我在沙漠中蹒跚地行走。大漠板着一幅黄褐欲赤的面容,冷漠而严肃。那一峰峰沙丘,僵坐在那里,沉默着,木然着,接受着同样沉默的阳光。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吗?不,在这苍凉的画卷上,也偶尔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灰绿,那是沙蒿、沙蓬、沙棘和骆驼草,它们是来粉饰干旱和荒凉的吗?有一朵小花很潇洒,很风流,亭亭在荒沙上,这彩色的生命时而面对蓝天和太阳摇曳、微笑,袒露着它的情怀,它的思想,它的喜欢,它的诗;时而凝眉沉思,仿佛一个少女等待着黄昏,等待着一片美好的憧憬。它并不感到和这背景极不和谐。我弯下腰抚摸着它们,无意中发现它的根系如此发达,我想,正是这发达的根系支撑了这尊傲然、潇洒的生命。
          谁说大漠是僵化和凝固的象征?不,大漠是有灵性的,每一粒沙都是一个细胞,它有自身的律动。它平静时,明朗旷达;它发怒时,咆哮乳啸;它性情旷达而浮躁,雄沉而激昂。当风暴到来时,大漠复活了,生命开始骚动了,那是一幅多么雄悍壮伟的景观啊!当风暴停息之后,这时,一种大宁静便汹涌澎湃地弥漫开来,意识会逐渐消融。此刻,你会听到太阳金锤敲击天庭的雄韵,甚至会听到伏羲和女娲在天庭劳作的吭唷之声。
          在夜晚,看白苍苍的一丸明月,缓缓升上碧澄澄的天空,惟有这月光给大漠带来温柔和温馨。月光是那样纯净、童贞,夜气也是那样清新、沁人。时而会听到高空洒落的雁鸣,四处寂寂无声,看到这景观,你会感到一阵阵苍凉。痛饮几杯苍凉,也许使你的思想变得雄沉,变得深邃,能感悟到许多繁嚣的灯红酒绿的场面所不能体味的人生哲理。一切欲念立刻冷却,沾在心灵上的尘埃,在这清冷和孤寂中得到清除和洗涤,恢复清醒和澄明,使人真正进入了一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
          我依然漫步在大漠里,我成了大漠孤旅。在这瀚海中漫游,穹庐之下,苍漠之上,只有我和我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首先感到的是寂寞,苍凉上摞着寂寞,寂寞上又压着空旷,如何不使人感到沉重呢?
          至于那些沙丘们,它们自己并不感到寂寞。你看,它们搂抱得多么紧密,你箍着我的腰,我拽着你的腿,滚在一起,似乎可闻到那种追逐嬉戏的取闹声。而那些突兀的沙山却显示着庄严和沉默,面容古朴,表情淡漠,仿佛思索着宇宙和生命的玄学。阳光为它沐浴,风为它纹身,一切都是哑剧,只有过路的飞鸟,还有我这沙漠的匆匆过客是它们的观众。
          当你疲累了,只要躺在沙滩上,肌肤触及沙粒,你会感到犹如躺在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幸福,那是天空和大漠传导而来。风带着大漠干燥的芬芳和粗蛮的爱,轻轻地抚摸着你一颗错位的灵魂,颇有那种“俯仰即宇宙”的快感。这时,你会感到你微小的身躯也溶化在这无垠和浩瀚之中,化为一粒沙,在大自然面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呐,原来是一粒沙,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对沙漠的根本颜色“黄”的独特诠释,使色彩获得一种生命的活力,显示了沙漠的雄浑壮阔之美。
    B.作者两副笔墨并用,情感收放自如,描摹出了沙漠粗犷而细腻,野蛮而文静,暴戾而温柔,贪婪而保守的双重特征。
    C.身处在荒漠中作者,感到故乡的大明湖“倒是一个虚幻,一个遥远的梦”,表明作者对家乡留恋和思念。
    D.本文以史诗的形式,构成了汪洋恣肆、激越奔腾的艺术气势和意象迭起、气象变幻的诗情画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反问、通感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思维强健,联想丰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文的界限。
    B.“雄沉。苍茫。博大。旷大。”四词用句号隔开,消除了逗号所产生的单向、平面的感觉,更加展现了沙漠立体式的蔚然壮观。
    C.作者写景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深沉的情思与自然的图景结合,景随意设,情易景迁,情景交融,幻化出一幅幅的绚丽迷人的意境。
    D.本文行文思路貌似散乱无拘,其实以“我”的行进为线索,以感想为导引,前后照应,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3)概括塔克拉玛干沙漠给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
    (4)校园广播站“声音中的经典”栏目征稿,若你推荐此文,请从诵读的角度谈谈推荐理由。

    组卷:26引用:2难度:0.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闭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顸秋试”夏四月壬子,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中,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②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组卷:65引用:12难度:0.6

三、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是夜的告别,死是生的告别,告别是生活的常态。对于告别,悲观的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观的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达观的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
          春光复始,适常如斯。二十一世纪已过完21个年头,我们,即将告别高中,开启另一段人生。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回顾过往,岂能无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23引用:8难度:0.6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冬奥会的志愿者岗位上,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格外引人注目。每一个冬奥会志愿者都如同一簇“微火”,无论走到哪里,都洋溢着热情的气息,绽放着温暖的光芒。他们热情好客、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仅让国人为之赞叹,更令外国友人为之动容。“微火”成炬、温暖盛会。我们要向志愿者们看齐,让青春之风采激扬,让青春之担当绽放!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感悟,请以“因为有我”为题目,文面一流,引用一流,论证思路一流,写一篇89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套作,不抄袭,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组卷: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