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材料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审美文化。可以说,诗意的审美是通过感官察觉万物,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不同于普通的审美,它不仅仅是“经由感官觉察”就可以了,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
          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格、意境。这些品格、意境在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笔墨形式。民国时期,林风眠等油画家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改陈旧气,加入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新气象,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突破。
          首先,林风眠等人大多保留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至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系统接收了扎实的西方造型语言的体系训练,学习了西方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并未改变他们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传统的天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中,他们会顺其自然地流露出中国的传统审美取向,寓情于物,寄情山水,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经常表现与诗词意境相近的美感,甚至直接源取自古典文学艺术。
          其次,林风眠等人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文人画家以梅兰竹菊或山水、仕女等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品格。至民国时期,时代生活的变化需要新的精神滋养,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1928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一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亦都淹灭涣散到不可收拾”,而“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最后,林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时又求学西方,目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羸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文化。他们的诗意表现作品拓宽了表现内容,引入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尤其是西方的形式语言和哲学观念。
          总之,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
    (摘编自柴佳《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歌强调“情境”,把它作为自己特有的诗意呈现方式,这一概念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可借鉴使用。
    B.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对当下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
    C.基于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自由的精神在和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才可能是诗意的审美。
    D.林风眠等人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引人进来,力求改变我国文化羸弱的现状,这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创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都是需要营造一个具体的“景”来承载要表现的“情”。
    B.作者引经据典,先后引用了王夫之、王国维的相关言论,剖析论证了诗歌中“情境”的概念,很有说服力。
    C.费尔南多和托马斯以不同的诗句写出了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是因为他们的修辞有个性,将情绪渲染到极点。
    D.林风眠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我国传统绘画的山水、仕女等选材已存在着致命性的问题,所以才放声疾呼改革。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A.绘画大师李可染评价说:“我个人觉得林风眠老师的画摆在世界现代绘画里,就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也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B.林风眠的画特点鲜明,尤其是彩墨画,有着油画般的光色表现力,呈现出含蓄朦胧的东方意境,被艾青评价为“彩色的诗”。
    C.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将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的完美表达。
    D.齐白石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为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坚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材料二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探索时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对比,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观点为“诗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材料二则认为“艺术家眼中的诗意总体应包括‘情景交融’”等四种品格。有人认为两则材料提及的诗意风马牛不相及,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2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钢
    陆颖墨
    [前情概说:金钢本是西沙守岛部队的军犬,跟随礁长钟金泽已经五年零八个月。军犬为西沙守岛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沙的守礁部队也试着让军犬上岗,但是没有一只军犬能在南沙呆够两个月的试训期。为了打消部队领导准备研究“电子狗”来代替军犬的念头,钟金泽在用了六个月时间熟悉南沙环境后,才带着金钢来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钢能突破极限,呆满三个月的轮换期,守礁成功。但金钢在最后几天却因恶劣环境失去控制,做出伤人行为。因为台风,不能用船只撤离岛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处理(击毙)。但钟金泽希望金钢能够自己顺着海流漂回西沙]
          战士们都到了平台,钟金泽看了一下表。哦,该升旗了。升旗时间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南沙的纬度在祖国的最南端,而这个礁盘,经度和北京相当。所以战士们常说,他们天天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今天,钟金泽破例让金钢站在他的前面,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钟金泽仰望和太阳一道升起的国旗,心里一动。在队部,有几十面崭新的国旗,还有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这些国旗飘扬的时间,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几天。一直被紫外线照射的,红色变淡;雨打日晒的,颜色就不均匀了;也有经历狂风巨浪的,旗面会有破损。每一面国旗,在钟金;泽眼里就是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沧桑的壮美。每一个守礁士兵回大陆时,都会得到一面换下来的国旗。上次守礁六个月,钟金泽从中挑出了一起经历台风的那面国旗。
          早饭后,他把金钢领到救生筏前,开始布置任务。
          金钢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地用脸靠近钟金泽的腿,无声地接受了指令。钟金泽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金钢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这么多年一次次给它下达命令,金钢总是这么无条件地接受。
          接下来,钟金泽和刘岩立即带着金钢到筏子上,开始复习漂流中的各种训练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翻后怎么从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钢都熟练地完成了。
          傍晚,为了让金钢好好休息、积聚体能,钟金泽给它吃了两片安眠药。
    “三点五十五了!”刘岩提醒钟金泽。钟金泽回过神来,看了下表,告诉自己:金钢漂流出发的时间到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数用绳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软包装的饮料、淡水。绳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打翻,食品也不会丢失。用前爪配合牙齿解开绳结,是金钢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药,让它睡了个好觉。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边过来,渐渐地遮住了半边星空,也遮住了半个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盖预测的一样,是毛毛细雨,这小雨要持续两天,像是暴风雨的前兆。但对于金钢来说,在这炎热的南海海面,小雨就是甘霖。钟金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对刘岩说:“送行吧。”
          刘岩叫了声“金钢”,金钢晃了晃脑袋,知道自己该走了。作为饯行,刘岩拿出一个食品包,金钢熟练地打开,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而后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扬起头,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钢跳了上去。刘岩解开缆绳。
    “等一下!”身后传来一声叫喊,一听就是小周。不知什么时候,所有的战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钢!”小周顺着台阶,冲到小码头上。金钢也回过身去,跳上了码头,和小周紧紧拥抱起来。“金钢,记住,你给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们在一起做邻居。”小周哽咽着说。
          时间不等人。钟金泽假装没事人一样走下去,大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还能难倒咱金钢?过了台风期,还能见面。”他的声音很轻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实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预测的那样,海流跟着寒流准时来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几分钟后已到了百米之外。“是向北!是向北!”大家都欢呼起来。
          一片更大的乌云过来,遮住了整个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见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着,一动不动地目送。凉凉的细雨拂打着他们的脸庞。
          不知过了多久,钟金泽轻声说:“回去休息吧。”部队没有动,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解散!”
          部队还是没有动,一名战士捧出一面国旗说:“礁长,升旗的时间到了。”还是这面国旗。钟金泽马上说:“换一面新国旗。”他把战士手里的国旗接过、收好。这一面国旗,钟金泽是为金钢保存的。
          忽然,钟金泽的心头一紧;在礁盘的边际泛起了一道道白线,凭经验,白线的距离告诉他浪高在八十厘米左右。浪突然来了,金钢的漂流将加快,而风浪还会不会加大呢?
          钟金泽久久伫立在平台上,透过蒙蒙的细雨,牢牢盯着礁盘那边一道追着一道的白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钢在西沙守岛守了五年多,到了南沙守礁后却连三个月的轮换期都坚持不下来,这是由于金钢的军犬生涯太长的缘故。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故事情节,在看似平实安静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战士们对金钢强烈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C.“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一方面是不忍心打扰金钢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不忍心让金钢独自漂流回西沙。
    D.小说中描绘了南沙岛礁上陌生的环境,讲述了守礁战士和军犬的传奇故事,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陌生的阅读体验。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守礁战士和军犬金钢合起来写,互为补充,表现出中国边防战士这一群体昂扬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B.小说中画横线文字对海上的天气状况做了描绘,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在金钢独自漂流大海前紧张、压抑的氛围。
    C.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以钟金泽盯着白浪结束,表明了他对金钢的绝对信任,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回味无穷之效。
    D.小说的文字朴实而灵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如猎猎飘扬的国旗、台风来临前的大海、临走前金钢的动作神态等,都历历在目。
    (3)小说对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本文节选自《蓝海金钢》,被评为“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儿童小说。请结合文本,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柿子制作的油漆,①        ,所以确是相当环保。化工油漆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因此日本研究人员还研究,在柿漆的基础上,加入胡麻油、桐油、米蜡等其他纯天然材料,形成别的天然油漆产品。
          原先的柿漆工艺,在传统中国适用范围广泛。例如在竹编工艺中也会用到,有的人家在女儿的嫁妆中,常有针线匾、火熄、食品篮等几样竹制品。在清漆与树脂漆尚未流行、涂染料工艺也没有普及的20世纪60年代之前,柿漆②         
          柿染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作用非常大。它常常用于编织渔网、染色纸张,并用其制作成蒲扇、衣服、伞等各种适用于柿染的日常用品。只要使用了柿染工艺的物件,便可防水、防腐、防蛀,从而,③        ,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3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29年5月4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作为当代新青年,你对此肯定深有感触。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②请在“醉梦人”和方志敏等革命先辈中选一个作为叙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