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高级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月份)

发布:2024/9/7 19:0: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公平是指大家平等存在。传统中国有关公平的文献记录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中,如《礼记•大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家语•论礼》中:“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贵公》中:“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大道”是自然界的共相,代表一般与普遍,是如日、月、星、辰等诸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在儒学中“大道”不是信条而是客观现实与事实;“大道”不是人为主观“密谋”的封闭信条,而是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是“天下为公”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也就是“平”。因此,在儒学思想中“公平”这个名词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单纯的、简单性的独立概念。“公平”是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大道及其本性最简约、最简单的描述概括与总结。“大道”一致性地对待万物的结果是万物间呈现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重性,也就是“选贤与能”、或适者繁荣与适者生存。
          公平的本体论重要许诺之一是平等。在自然中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对多的关系和一对一的关系。在描述一对多关系时用公平表述,而当描述一对一关系时,用平等表述,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性。公平主要用于表述在上与下的关系中,上要对所有的下都保持一致性,而平等重点关注的是在平行性的关系中要保持相互间的一致性。例如人人生而平等的语句中所隐含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行性的平等关系;在我要公平话语中,通常所指向的是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对待我,也就是要一致性地对待他人和我。
          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是公正。“天下为公”的公平之目的是实现“选贤与能”。贤与能中所隐含的是差别、是不平等,因此差别和不平等是公的结果,也就是公正。“我要公正”中所要求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证明和证实我自己的独特性,证明我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公正所指向、所描述的是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也就是差异性或比较优势,或曰个体自由、个人主义。
          仁爱是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的“选贤与能”中所隐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一是差等的爱,也就是“选”和“与”中对个体间差异的证实、证明。以“天下为公”为前提、以“选贤与能”为基础的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与原则不是歧视、不是偏见,而是公平、公正与平等的现实化与情感化。
          公平的本体论许诺的核心精神是一致性,即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致性。公平不仅是儒学道德伦理的基础与大前提,而且也是其首要的与无所不在的初始原则。例如儒学中庸的前提与基础是天命,而天命就是大道、是公平。因此,在儒学中公平不仅应是宏观政策的基础,更应是一生“不可须臾离也”(《礼记•中庸》)的初始原则。
    (摘编自杨国利《简论儒家生命伦理学“四原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认为“大道”是客观现实与事实,是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决定自然物的存在。
    B.儒学思想中的“公平”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即有了“公”所以才有“平”。
    C.承认差别和不平等,追求个体价值、个体自由、个人主义,不违背“天下为公”精神。
    D.源远流长的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与原则是公平、公正与平等的现实化与情感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连续引用三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共同论证了“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
    B.文章阐述公平的内容之一“平等”时,先采用道理论证,然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两处引用了《礼记》中的话,分别论述了中国早有公平的记录、公平的重要性。
    D.文章以“公平”为话题,先界定概念,再多角度论述公平的内涵,最后指出其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公平、平等所描述的关系虽然有一对多和一对一之分,但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B.如果“我要公正”的要求得以实现,就意味着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C.摒弃歧视与偏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这正是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可贵的一面。
    D.公平的核心精神即孔子思想中包含的一致性,由此可知我国公平传统源自孔子。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秋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六、选择简答(共2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者问:2日,英国外交大臣亨特接受采访时称,《中英联合声明》仍旧有法律约束力,如果得不到履行将会有严重后果。亨特还表示,英国支持香港居民捍卫英方为其争取来的自由,希望所有国家履行国际义务。香港特区政府不得将抗议中的破坏行为作为镇压的借口。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耿爽答:我已经连续两天就亨特先生的涉港错误言论作出回应,表达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但是他似乎还沉浸在昔日英国殖民者的幻像当中,还执迷于           对他国事务           的恶习当中,仍然不思悔改,继续信口雌黄,我今天索性再多说几句:
          第一,关于《中英联合声明》,我要再次强调,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声明》中所规定的与英方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全部履行完毕。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政府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实行管治。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一无主权,二无治权,三无监督权,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责任”。英方动不动就以“守护者”自居,这纯粹是         、痴心妄想。
          第二,……
          第三,7月1日在香港特区发生的暴力冲击立法会事件,是践踏法治、危害社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亨特先生罔顾事实,居然称特区政府是在“镇压”,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我想问问亨特先生。如果英国议会被围攻、被闯入、被破坏,英政府会听之任之坐视不管吗?如果像亨特先生说的那样,这就是民主,他是否认为严密把守英国议会的警察应该撤走,让那些常年站在议会对面的示威者进入议会?他是否也认为英国警方处理2011年8月发生在伦敦的骚乱事件是镇压呢?
          最后,我要强调,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政府、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我们希望英方,特别是亨特先生不要再          ,粗暴干涉香港事务,这注定是徒劳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居心不良 指指点点 自作多情 自不量力
    B.居心不良 指手画脚 自讨没趣 自以为是
    C.居高临下 指指点点 自讨没趣 自以为是
    D.居高临下 指手画脚 自作多情 自不量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引用:4难度:0.6

八、作文(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花叫彼岸花,一听这名字,就很美,就很有深意。为什么叫它彼岸花呢?据传,彼岸花春季长叶,秋季开花,它长叶时只长叶,不开花,而开花时只开花,不长叶,叶与花永不相见。彼岸花,叶在花的彼岸,花在叶的彼岸,所以才有彼岸花的雅名。彼岸花开的花,很美,长的叶,也很美。彼岸花美,正是由于它的叶与花相互隔着彼岸,所以叶与花才有了相遇彼岸的希望和期待;而有了希望和期待,彼岸花才那么美丽。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