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内江六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1/24 5:0:2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小城无故事何立伟 护城河绕那棋盘似的小小古城一周,静静蜿蜒。即或是夜黑风紧,也不惊乍一叠浪响,因此就同古城中人的日子一样,平平淡淡流逝,没有故事。
某年,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人死了,孑遗下不足岁的一个细孙女。
如果硬说有故事,这就是唯一的一个。
城门口吴婆婆,毕生专做一种荷叶粑粑。将糯米黄豆与包谷,磨成粉,和在一起又加些糖,拿荷叶扁扁地包成三角形放在笼里蒸,荷叶的绿香又浸到里面去,因此那粑粑极好吃。又便宜,五分钱即可买得两个。就在门口搭一个凉棚,凉棚里有一木桶凉茶,吃了荷叶粑粑任意喝茶,并不加钱。
街对面,也有一个凉棚。凉棚里,也有同价的荷叶粑粑。茶也不另收钱,且还兼卖葱花米豆腐。这凉棚主人,因为背驼如锅,人就称他萧七罗锅。
对门对户竟不大打讲。晓事的人练达地说,“同行生妒嫉。”因此这边买两个荷叶粑粑吃,再到对面喝碗葱花米豆腐,饱了肚子,又皆大欢喜。
除红白喜事凑拢去或喜或悲热闹片刻外,小城中人,尽安安稳稳守住自己的本分。正应得一句老话:黄牛角,水牛角,角(各)管角(各)。
唯一不守本分的是那癫子。癫子是一个女人,三十多岁,并不披头散发。又晓得唱无数新旧歌子。那癫子手捏一枝栀子花满城里晃晃摇摇走。间常要停住足,痴痴闻花香好久好久。抬头随意看见一白脸后生,就走拢去柔声细语招手:
“你来。你莫走。你答应了我你不走。”
后生并不将白脸乍成红脸。只认真摇头道:“唉!”
“你莫叹气呐,今晚上你约我到城门外头护城河去,听我唱歌子你听呐——”
“唉,走吧,走吧!”
走的倒是他自己。
“答应我你不走啊。啊?‘鸳鸯戏水在河中央’……嘿嘿嘿嘿嘿……”
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
吴婆婆每看到那癫子,免不了要叹息再三。摸两个冷了的荷叶粑粑走出凉棚喊拢来那癫子。
“莫发癫!快快同我吃了!”
声音好严厉。那癫子全不晓得有甚么客气与害怕。极快地抓过来扯散荷叶三两口吞下去,并不细细嚼。复又哈哈脆笑,朝城门口走。头发黑乌乌的梳得好熨帖。栀子花一路的香过去。
萧七罗锅侧边喊:
“癫子,你拢来!”“癫子,把碗葱花米豆腐你吃!”
霍霍霍霍喝下肚,将那蓝花瓷碗往地上一撂,啪地碗碎了。
“你回来。你剃半边脑壳。坐班房。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啊哈哈哈哈……”
吴婆婆朝癫子背影望去,重重叹息。萧七罗锅呢也不发火,只摇着那精光的脑壳蹲身下去一片一片拣碎瓷。
“今天生意不好,怕要赚只碗钱不回来。”
吴婆婆对门搭腔:“我呢,一笼粑粑都没卖得完。整个一早晨。”
远远地来了三个年轻陌生男人。从装扮上,一看就晓得是大地方上人。到了这小小县城,拣热的吃罢又喝冷的,且酸的辣的一并来。白净额头上吐出了一些晶莹汗粒。一边抹又一边叹惋:“唉唉,只可惜肚子不能再装了!”
忽然感觉背后站得有人,同时惊闻一股花香;转脑壳即看到极妩媚极灿烂一朵微笑。那上下牙齿又白又细如珍珠。
“到底回来了啊。他们不敢用炮子打你吧?玉皇大帝要你来约我到护城河边去听我唱歌吧?……”
三个陌生客情绪上顿时有些振作。又细细将她看来看去,佩服她居然生得美丽。猜这地方上水土必定好。就高声问:
“她为什么得了神经病啊?啊!”
内中一人悄声正名:“精神病。”
陌生客心想,与她玩笑玩笑必定能助消化。就同她逗乐,要她唱完那“鸳鸯”,复又鼓掌要她再跳一段舞。街上人远远注目并不拢来。
癫子舞毕将乱发抚熨帖,促声促气道:“我好高兴咧。到底回来了。没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答应我你莫走!啊?啊?”
“不走。不走。今晚上到护城河边上去等你。”
陌生客畅心畅意笑着离开那癫子,就往城里头游去。满街满巷都是那栀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并没有。
三个陌生客,交口赞美这小城的古风同土产,又回顾各类各样小吃。一致结论到,还是城门口那个婆婆的荷叶粑粑,以及那个驼背的老爹的葱花米豆腐,好吃得很。走过那爿小酒家,看见李二爹在门前摆一局棋同一个后生对弈。
忽然摆手道:“不下了不下了。凤儿,凤儿,过来帮爹关板子!”
三个陌生客并没有意思要再到里头去歇憩。不深不浅一笑,沿青石街面朝前走。看见那个婆婆子了。
“一人再买你十个荷叶粑粑。”
抬头,慢慢认出这三个陌生客,吴婆婆从蛤蟆凳上弓起来,伸手去拿篾笼罩。
“不卖了。”
“咦,怎么不卖了呢?还有这么多!”
“回去自己吃。”
而在别的摊子上他们什么也没尝到。
远山淡淡如青烟。月亮正浮起。护城河粼粼闪闪绕城流。
三个陌生客,有几多迷惑,有几多疑云,又有几多怅惘同归思,在河边散步不说话。明天一早即要离别这小小古城了。难得再来。小小古城似乎不是小小谜语。不远不近有虫鸣,有水响,有萤火灯笼在草里头移,找寻那已流逝的岁月同故事。
忽然看到河边蓝幽幽地坐得一个人影如雕塑。有一种幽香迤逦过来。
啊!在什么地方闻到过呢?……
写于1983年7月(节选自何立伟《小城无故事》)(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人“孑遗下不足岁一个细孙女”,这个孙女应该就是癫子,这也是人们同情她的原因之一。
B.癫子之所以疯掉,很可能是因为她的意中人,她疯言疯语地约年轻人见面,似乎隐现着一段有关爱情的往事。
C.三个陌生客想再买十个荷叶粑粑,但婆婆说“不卖了”,因为她要“回去自己吃”,说明日落而息的婆婆要收摊了。
D.哪怕一天的生意也赚不回碗钱,萧七罗锅也不因癫子把蓝花瓷碗打碎而生气,是小城人关心关爱癫子的缩影。
(2)下面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小城无故事”,却又讲了唯一一个故事,看似矛盾,实则是对小城环境和小城人纯净无染的一种隐语。
B.小说结构巧妙,除多处情节相互照应外,首尾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也相映成趣,这些都有利于读者对主题的领会。
C.小说叙事无大波大澜,在诗化的语言中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加之多用方言,浓郁的乡土气息氤氲其中。
D.小说主题蕴藉,通过对小城民风的赞美批判了陌生城市人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对小城所代表的乡土文化的冲击。
(3)文章中多次写到栀子花香,请分析其作用。
(4)同为受伤害的女性形象,癫子和祥林嫂的人生命运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原因。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其实,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中国哲学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如果只会用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如果只局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贡献更多力量。
(摘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B.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如果只局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它学科领域得到彰显。
D.“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它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组卷:3引用:6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品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请试从论语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文本特点。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组卷:20引用:15难度:0.6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凌虚台记
苏 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C.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A.①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以其土筑台 ②皆以美于徐公 C.①坚固而不可动者 ②妇拍而鸣之 D.①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②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组卷:5引用:1难度:0.3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①。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2)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组卷:60引用:13难度:0.6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李白在《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句子是“,”。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组卷:48引用:3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雨果为阐明自己对真善美的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恨,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大量地采用了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丑之间的对比,① ,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首先,这种对比体现在人物的自身方面。② ,他丑的可怕,是所有丑相的结合体,但他的内心却无比的善良;弗比斯是美与恶的结合,他长的非常英俊,但言行举止轻浮,当爱斯梅拉达以谋杀罪被处于绞刑的时候,弗比斯抛弃了她。其次,③ 。弗罗洛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其实就是善与恶的对比,爱斯梅拉达是善的化身,代表着真善美,而弗罗洛是极恶的体现;还有爱斯梅拉达与甘果瓦的对比,其实就是高尚与卑下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在甘果瓦将要被绞死时救了他的性命,可当爱斯梅拉达需要帮助时,甘果瓦却弃她不顾,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在这种对比下,人物的性格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对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 -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甲。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乙。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丙,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选自《孤独的孟子》)组卷:59引用:7难度:0.6 -
9.以“政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当公众的生命健康因为入口的食品受到威胁时,公众需要政府为食品安全把关,而不是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需要企业把政府的“担保”当成刀枪不入的“护身符”。
政府组卷:7引用:4难度:0.6
八、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票房口碑双丰收。人们为“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春天”兴奋不已,但刘慈欣说:“除了我之外,别人都比我兴奋。”他感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正在加速衰落,中国的科幻文学其实与世界还差得很远。刘慈欣从小就爱读《红楼梦》等名著,他的小说承袭了古典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方法。他不愿住在大城市,认为大城市生活时尚丰富,会影响到自己对科学神秘感的探究和想象力的发挥;他和外界联系很少,认为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沉淀心灵。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4引用:2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