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语文综合练习试卷(三)
发布:2024/5/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伸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但在这时期涌现的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明代后期以“三言”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这类小说就大都贯穿了一个“劝世”的宗旨,宣扬了劝善惩恶的观念,因而小说中善的、美的代表,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像《卖油郎独占花魁》,又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尽管薄情的莫稽企图杀人害命,但最终还是采用偷天换日的手段,通过改变金玉奴的地位,使之终于团圆,对杀人犯只是“棒打一阵”了事,一场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此轻易地以喜剧的方式收场;凡此种种,为了“证明”善恶因果观念而硬是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在明清话本小说中比比皆是。
在明清之际诞生的中长篇章回体人情小说中,则更是充斥着为宣扬科举名教观念而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就是这类作品中比较好的代表。这类作品尽管人物情节有异,但其大旨无非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是“天子赐婚,宰相嫁女,状元探花娶妻:一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
《红楼梦》则不然,它正如作者在开卷第一回所声明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面反失其真传者”。这里所谓追求“真传”而反对“穿凿”。那是一个真正的惊天动地的人间大悲剧: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其中远嫁的远嫁,被卖的被卖,惨死的惨死,出家的出家;有很多人,包括宝玉和凤姐,还曾被捕下狱。后来宝玉和宝钗结婚,身边仅留下麝月一人为婢,穷困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最后,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从封建家族中反叛了出去。整个荣宁二府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四大家族以“一败涂地”即彻底的覆灭而告终。试想,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一部作品这样无情地写了一个贵族家庭和那么多可爱生命的毁灭,而且是那样彻底的毁灭!
在《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以及晴雯、鸳鸯、香菱、司棋等人的命运悲剧,再也不能用“恶有恶报”的老套子来加以解释了,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真的、美的、善的;即使是凤姐,她的悲剧造因也更多地是由于她身处“末世”。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B.明清时的人情小说往往会让情节和人物命运屈从于某种封建观念而硬凑成大团圆的结局。
C.《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悲剧违背了明清传统小说中善美人物获得圆满结局的创作宗旨。
D.鲁迅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揭示了明清章回体人情小说的常用套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将《红楼梦》与明清传统小说对比,旨在揭示明清人情小说的共同弊病。
B.文章第三段以“三言”话本小说为例,论证其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C.文中引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声明,阐明了《红楼梦》中悲剧的必然性。
D.文章使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式,不仅使论证充分,也让内容更容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牡丹亭》《长生殿》这样优秀的作品,也难逃“始于悲者终于欢”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善恶因果观念,写出了整个家族衰败的历史必然性。
C.《红楼梦》既是大观园青年男女的爱情命运悲剧,又是荣宁二府为代表的社会家庭悲剧。
D.王熙凤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暗示她悲剧的造因就在于身处“末世”。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由于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好比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样一层“虚拟”的薄膜,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冰墩墩前来助阵。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 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黄伟芬: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
叶菲菲;天宫课堂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了。天宫课堂实验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体系,引起了大家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会引起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引发学习行为。
记者:航天员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找答案。我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实验的?
黄伟芬:“小实验,大道理”,实验内容不仅是实验现象的展示,更要呈现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设计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多方意见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生教学实际,兼顾媒体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程约束条件,在确保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项目的可行性。经多轮专家讨论评审,对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呈现给大家精彩纷呈的授课实验项目。
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发挥好太空授课的引领作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此外,面向孩子们征集的搭载实验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中,我相信来自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将是我们后续天宫课堂的精彩一笔。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形式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传送至舱内显示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大屏幕就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摘编自央广网《刷屏的“天宫课堂”是如何实现的?》)(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授课天链卫星系统依托天地对话等互动形式采用
B.地面多台高清摄像机中继高速链路借助舱内的高清视频传送
C.地面高清图像舱内显示器传至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显示
D.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人机交互功能具备交互及操作平台、环境照明提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这是其最重要的意义。
B.空间站液桥实验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气液界面之间表面张力的作用,打破了地面不能完成液桥实验的生活经验。
C.天宫课堂的内容不在于展示实验现象,而在于呈现科学原理。液桥实验、微重力下的抛物实验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D.天宫课堂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启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带动形成了一批科普活动,让科学不再是“雾里看花”。
(3)请简要概括太空授课大受欢迎的原因。组卷:9引用: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服装的故事孙犁 我远不是什么纨绔子弟,但靠着勤劳的母亲纺线织布,粗布棉衣,到时总有的。深感到布匹的艰难,是在抗战时参加革命以后。
一九三九年春天,我从冀中平原到阜平一带山区,那里因为不能种植棉花,布匹很缺。过了夏季,渐渐秋凉,我们什么装备也还没有。我从冀中背来一件夹袍,同来的一位同志多才多艺,他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剪刀,把它裁开,缝成两条夹褥,铺在没有席子的土炕上。这使我第一次感到布匹的难得和可贵。
那时我在新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工作。冬季,我被派往雁北地区采访。雁北地区,就是雁门关以北的地区,是冰天雪地,大雁也不往那儿飞的地方。我穿的是一身粗布棉袄裤,我身材高,脚腕和手腕,都有很大部位暴露在外面。每天清早在大山脚下集合,寒风凛冽。有一天在部队出发时,一同采访的一位同志把他从冀中带来的一件日本军队的黄呢大衣,在风地里脱下来,给我穿在身上。我第一次感到了战斗伙伴的关怀和温暖。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回到冀中,有同志送给我一件狗皮大衣筒子。军队夜间转移,远近狗叫,就会暴露自己。冀中区的群众,几天之内,就把所有的狗都打死了。我把皮子拿回家去,我的爱人,用她织染的黑粗布,给我做了一件短皮袄。因为狗皮太厚,做起来很吃力,有几次把她的手扎伤。我回路西的时候,就珍重地带它过了铁路。
一九四三年冬季,敌人在晋察冀边区“扫荡”了整整三个月。第二年开春,我刚刚从山西的繁峙一带回到阜平,就奉命整装待发去延安。当时,要领单衣,把棉衣换下。因为我去晚了,所有的男衣,已发完,只剩下带大襟的女衣,没有办法,领下来。这种单衣的颜色,是用土靛染的,非常鲜艳,在山地名叫“月白”。因是女衣,在宿舍换衣服时,我犹豫了,这穿在身上像话吗?
忽然有两个女学生进来——我那时在华北联大高中班教书。她们带着剪刀针线,立即把这件女衣的大襟撕下,缝成一个翻领,然后把对襟部位缝好,变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我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
然后,我们就在枣树林里站队出发。路经盂县,正在那里下乡工作的一位同志,在一个要道口上迎接我,给我送行。初春,山地的清晨,草木之上,还有霜雪。显然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浓黑的鬓发上,也挂有一些白霜。他在我们行进的队伍旁边,和我握手告别,说了很简短的话。
应该补充,在我携带的行李中间,还有他的一件日本军用皮大衣,是他过去随军工作时,获得的战利品。在当时,这是很难得的东西,大衣做得坚实讲究:皮领,雨布面,上身是丝绵,下身是羊皮,袖子是长毛绒。羊皮之上,还带着敌人的血迹。这次出发前,我考虑到延安天气冷,去找我那件皮衣,找不到,就把他的拿起来。
初夏,我们到绥德,休整了五天。我到山沟里洗了个澡。
这是条向阳的山沟,小河的流水很温暖,水冲激着沙石,发出清越的声音。我躺在河中间一块平滑的大石板上,温柔的水,从我的头部胸部腿部流过去,细小的沙石常常冲到我的口中。
那件艰难携带了几千里路的大衣,到延安不久,就因为一次山洪暴发,同我所有的衣物,卷到延河里去了。这次水灾以后,领导上给我发了新的装备,包括一套羊毛棉衣。这种棉衣当然不错,不过有个缺点,穿几天,里面的羊毛就往下坠,上半身成了夹的,下半身则非常臃肿。和我一同到延安去的一位同志,要随王震将军南下,他们发的是絮棉花的棉衣,他告诉我路过桥儿沟的时间,叫我披着我那件羊毛棉衣,在街口等他,当他在那里走过的时候,我们俩“走马换衣”,他把那件难得的真正棉衣换给了我。因为既是南下,越走天气越暖和的。
这年冬季,女同学们又把我的一条棉褥里的棉花取出来,把我的棉裤里的羊毛换进去,于是我又有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棉裤。她们又给我打了一双羊毛线袜和一条很窄小的围巾,使我温暖愉快地过了这一个冬天。
这时,一位同志新从敌后到了延安,他身上穿的竟是我那件狗皮袄,说是另一位同志先穿了一阵,然后转送给他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我们在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时候,穿的就是这样。但比起上一代的老红军战士,我们的物质条件就算好得多了。
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我们奋勇向前。现在,那些刺骨的寒风,不再吹在我的身上,但仍然吹过我的心头。其中有雁门关外挟着冰雪的风,在冀中平原卷着黄沙的风,有延河两岸虽是严冬也有些温暖的风。我们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在冰冻石滑的山路上攀登,在深雪中滚爬,在激流中强渡。有时夜雾四塞,晨霜压身,但我们方向明确,太阳一出,歌声又起。
(有删改)文本二: 我以为中国散文之规律有二:一曰感发。所谓感发,即作者心中有所郁结,无可告语,遇有景物,触而发之形成文字。二曰含蓄。历来散文,多尚含蓄,不能一语道破,一揭到底。
(摘编自孙犁《为什么散文不能多产》)(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如“浓黑的鬓发上,也挂有一些白霜”生动地反映出那位同志等待时间之久,“说了很简短的话”十分符合战争年代的实际。
B.看到“我”穿在身上的经过改造的女衣,两位女学生拍手笑了,这不仅是赞美自己的手艺,更是嘲笑“我”的形象怪异滑稽,为全文增添了喜剧色彩。
C.文章构思谨严,如前文提及“我”找不到那件皮衣,后文写到一位从敌后到延安的同志身上穿着那件皮衣并交代其来历,可谓伏应紧密,严丝合缝。
D.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以服装为线索串联起各个人物,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军队艰苦的物质条件,生动地折射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2)文本一结尾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二,从“感发”和“含蓄”两方面对文本一作简要赏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古至今,咸作为“百味之首”,①______。人们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高盐饮食却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隐匿杀手”,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脑卒中等多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②______,高盐饮食排在第一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每日烹调用盐人均9.3克,有些家庭甚至达到了1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
③______。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增强,容易“失控”,结果就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钠摄入量每增加1克,收缩压随之平均增高2.86毫米汞柱。而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隐匿杀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高级工程师唐学海和隋少春、航天设计师冯韶伟和黄震、大学生刘羲檬、女医师王琳、小学教师任纪兰、电焊工张亮、救人快递小哥张裕、奥运冠军杨倩和陈梦等百余名在自己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青年获得了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求学的高中生以启示。复兴中学在五四青年节举行“青春的答卷”主题演讲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