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2023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9/6 7:0:8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8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627引用:6难度:0.8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226引用:4难度:0.7 -
4.下列选项中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明秀柔美的江南风光,是与形式丰富多变的水上桥梁分不开的。
②提起“江南水乡”,不由使人想到“户藏烟浦,家具画船”的一些水乡景色。
③它点缀了移步换影的景色,刻画了水乡的特征,同时又解决了交通问题。
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地从功能与艺术两方面来处理了复杂的水乡交通,美化了村镇城市的面貌的呢?
⑤每当杏花春雨,秋水落霞,更令人依恋难忘了。组卷:405引用:3难度:0.7
五、现代文阅读
-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湘西矮寨大桥 已于2012年3月31日建成通车的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位于湖南吉首矮寨镇,是长沙至重庆公路通道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距吉首市约20公里,在矮寨镇上空355米处跨越德夯大峡谷,德夯河流经谷底,十分雄伟壮观。悬索桥主跨11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主桥采用钢桁加劲梁,梁高为7.5米,梁宽27米,节段梁长14.5米,全桥共69节,主梁全长1000.5米。由于桥位地形险要,交通极为不便,大桥钢桁梁架设成为世界级的难题。
矮寨大峡谷是吉茶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悬索桥方案成为最佳选择,矮寨特大悬索桥成为吉茶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让这座世界级的峡谷大桥面临五大“世界级”施工难题。
首先,地形险要: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米,两岸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至100米。其次,地质复杂:索塔处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体等不良地质现象。仅在吉首崖索塔基坑附近就发现大小溶洞18个,其中最大的溶洞体积近万立方米。第三,气象多变:峡谷多雾,瞬间最大风速为31.9米每秒,严重影响施工测量和主缆架设。第四,吊装困难:主缆及钢桁梁在300至400米高空架设,单件吊装最大重量达120吨。最后,运输困难:土建工程运量大,仅钢材、水泥、砂石等材料运输总量就达18万吨。
曾被国家交通部授予“中国桥梁十大英雄团队”的湖南省路桥集团公司面对重重困难,精心施工,完成了目前世界上峡谷间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建设,被誉为桥梁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在施工中,首次采用轨索移梁工艺进行主桁梁架设。轨索移梁法即利用大桥永久吊索,在其下端安装水平轨索。再将水平轨索张紧作为加劲梁的运梁轨道,实现由跨中往两端节段拼装大桥的钢桁加劲梁。相对于桥面吊机拼装方案,轨索移梁方案可大大减少钢桁梁的高空拼装作业,既可节省工期和节约投资,又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一般悬索桥设计中塔与梁相接,但矮寨大桥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100米,下面即是数百米高的谷底,地形比较特殊。使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山体的开挖,缩短钢桁梁长度,节省投资。首次在悬索桥上使用大型岩锚吊索。由于使用了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结构,钢桁梁长度小于主塔中心距,主缆存在无吊索区,吊索卸载应力为零的情况就会出现,并且对大桥的钢桁梁受力也有不利影响。因而,大桥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在吉首岸设置一对岩锚吊索,茶峒岸设置两对岩锚吊索。岩锚吊索作为调节器,让主梁受力平衡。首次采用碳纤维预应力索对岩锚底座进行锚固。将岩锚吊索所受的拉力传至地面岩体上,常规岩锚索预应力筋材采用钢绞线,矮寨大桥根据研究试验后采用了高性能的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与传统钢绞线相比,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特点,为桥梁的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作为吉茶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该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非常重大:吉茶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的八条西部公路大通道之一——长沙至重庆高速公路中的一段,是湘西北的重要出口,作为该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矮寨大桥的作用真可谓是使“天堑变通途”。矮寨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目前湘渝两省市的交通现状,对两省市乃至中西部的对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桥梁建设的施工难题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根据文章结构,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地理位置——
(3)中国著名桥梁专家、北京工业大学高征铨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矮寨特大悬索桥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矮寨特大悬索桥都创造了哪些“世界第一”。
(4)文章第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悬索桥主跨11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组卷:347引用:3难度:0.4 -
13.课外阅读。
5G与北斗互相赋能,应用前景取决于想象力
付毅飞 近日,全国首个边坡监测领域的“5G+北斗高精度定位”融合应用项目落地广西。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5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2020年,随着2颗地球静止轨道北斗三号卫星在太空部署,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卫星组网将全面完成。两大国之重器看似天地相隔,却注定产生交集。它们的深度融合,将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风景。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所说:“北斗+5G将充分发挥北斗系统的天然特性,实现北斗系统在信息领域深度应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万屹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5G+北斗”相关的基本技术和理论已经具备,目前已进入标准化阶段。假以时日,相关应用将全面铺开。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2019年12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北斗系统和5G具有天然的渊源关系。
北斗本身是国家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信息,5G和北斗具有融网络、融科技、融技术、融终端、融应用的天然优势。同时,北斗可以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技术体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都离不开北斗,也离不开5G。
两者在融合的同时,也将相互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曾在报告中指出,5G是智能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其“极高速率、极大容量、极低时延”的特征,可为满足未来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应用需求提供基础支撑。
但要实现这些应用,单凭5G显然孤掌难鸣。刘经南表示,解决问题需要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系统能实现全球时间的精确同步,可以在广域甚至全球范围内,通过5G将导航、定位、授时这些自然界的生物智能赋给机器和网络环境。北斗与5G相互赋能、彼此增强,可以产生感知、学习、认知、决策、调控五大能力,让广域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理设备,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具有计算、通信、远程协同、精准控制和自治等功能。
5G与北斗深度融合将实现什么样的应用?
前文所述边坡监测系统,依托5G物联网技术,将大量用于探测地质松动、细小位移的监测传感器接入监测网,实现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智能分析、预警;同时将5G与北斗技术融合,实现优于1毫米的高精度定位,一旦发生异常位移,可精确定位隐患位置,便于迅速排查和第一时间处置。
对于未来的更多应用,万屹表示:“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
万屹介绍说,卫星定位技术的优势在于覆盖面广,但在室内或是有建筑物遮挡的地方,定位精度会有一定偏差。我国正在开展基于5G基站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并致力于将其与卫星导航系统融合起来,形成无处不在的定位网络。届时,商场导购、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将大有改善,许多基于定位功能的新业务也将发展起来。
“我们相信,北斗和5G的融合将会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将会在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家庭、智慧农业等未来的新技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冉承其说。
当然,要实现“5G+北斗”,目前还需要一个标准化过程。万屹表示,这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现阶段我们发布的5G标准主要还是在做宽带,提高传输速率。从下一个版本开始,跟物联网、定位以及一些增强技术相关的标准都会跟上。所以从标准化角度来说,目前还差一个版本。”万屹说,当标准化工作完成,大家统一标准、统一系统、统一网络、统一终端,整个业务便能快速铺开。
可以想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G+北斗”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2月,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G+北斗”相关的基本技术和理论已经具备,目前相关应用已经全面铺开。
B.5G“极高速率、极大容量、极低时延”的特征,可为给未来多种应用需求提供基础支撑。
C.北斗可以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技术体系。
D.北斗系统可以产生感知、学习、认知、决策、调控五大能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北斗+5G”将实现北斗系统在信息领域深度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B.“北斗+5G”应用前景广阔,主要取决于两方特性的相互补充。
C.“北斗+5G”将改善商场导购、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许多基于定位功能的新业务也将发展起来。
D.目前5G技术已经成熟,只要与北斗系统融合,就能轻松实现“5G+北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3)“北斗+5G”应用前景取决于想象力,请结合文章说说“北斗”与“5G”是如何相互赋能的。组卷:13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