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一些真正的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二: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郧西,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而偏僻的下营村一度是贫困县里的重点贫困村。通过在淘宝开店卖十堰绿松石,村民们找到了新出路。2014年,下营村成为湖北第一个淘宝村,并在2017年率先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下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0元。借着淘宝村的名头,村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等其他产业。
消费扶贫让贫困地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产业扶贫则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坪村,当地把荒山建成果园,从河谷底到半山腰,岩石“箍”出来的土地开始孕育兴旺的产业。户均3亩的经果林成为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之前60%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发展。
“产业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也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记者表示。
企业是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阿里巴巴、拼多多、碧桂园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据了解,近三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截至目前,拼多多平台已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让贫困地区有产业、有利益;碧桂园为贫困地区导入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提升当地自身造血能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摘编自2021年3月1日《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 升级版举措将集中落地》)材料三:
在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安徽长丰双河社区,“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厚实;在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精准,是一个又一个中国脱贫故事背后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其中,“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解决“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解决“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中国之治”再次书写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摘编自2月26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状况不清晰,扶贫措施不对路。
B.如果全省乃至全国不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那么帮扶工作就会存在盲点,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就不可能得到帮扶。
C.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都是扶贫的不同举措,其中产业扶贫对我国脱贫攻坚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
D.湖南安化、安徽长丰双河社区、河北阜平等各地扶贫举措各不相同,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特点,这也是我国减贫事业的宝贵经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放扶贫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因此,我国才改变了粗放扶贫的做法,开始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
B.企业是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有的行业龙头企业,将自身优势资源与贫困地区乡村优势资源相结合,将特色产品推向市场,为贫困地区输血解困。
C.“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扶贫对象,即开展建档立卡,然后选派驻村干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最后制定措施,解决“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D.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中国之治”再次书写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不精准扶贫的一项是
A.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形成种养、苗绣、旅游等五大产业体系,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
B.龙华街道在精准扶贫中,政府投入资金帮扶贫困县特色产业,合作社注资入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化,带动贫困户加入当地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C.新余市自然资源局在沔村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像李海恩这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资金入股、上岗就业等方式脱贫且年收入实现增长翻番的有不少户。
D.梁山农商银行加大“宜居贷”贷款投放,为居民提供住房按揭贷款和装修贷款,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难题。
(4)请结合材料,给“精准扶贫”下一个定义。
(5)产业扶贫会给贫困地区带来哪些实惠?请简要概括。组卷:14引用:4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忧愁的幸福
余秀华【注】
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
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
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
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草就会白得灼灼发光。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
2017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
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
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锥心之痛。
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
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
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
(有删节)
【注】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因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这就是“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的原因。
B.“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半寐的状态,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
C.“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
D.这篇散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在文中指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已不可恢复。
B.这句话将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
C.这句话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也是“我”的乡愁纠结之处。
D.这句话表明“我”只愿意生活在原来的田园牧歌的乡村中,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
(3)“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气温较低,皮肤本来就比较干燥,① ,就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层,使皮肤变得干燥,甚至瘙痒、皲裂。如果每天接触大量的灰尘,或者出很多汗,② ,但不要每天搓澡。如果运动量不大,身上没有异味,2-3天洗一次澡就可以了,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冬天洗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水温略高于体温即可,水温过高对皮肤和血液流通都有不利影响。
只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③ ,无需大力搓澡,否则容易损害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脂质膜。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以上内容是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后被称为“三牛精神”。作为一名高三的即将迈入大学的学生,你对“三牛精神”有着怎样的理解呢?你怎样用“三牛精神”开启你的人生之路呢?请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