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高级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9 14: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组卷:29引用:18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了,只因父母叫他们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地方上又没有战事,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
“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挑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局长看见了,至少也得说一声“先得我心”,便得意地卷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派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象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象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
“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
“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
“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
“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注】1924年10月,江苏军阀齐燮元(属直系)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属皖系)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齐卢之战”,叶圣陶先生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此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来临前,潘先生携家人离开让里逃难到上海,可一心挂念学校的潘先生放心不下学校,不顾夫人劝阻执意要回让里复学。
B.作者虽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写潘先生在难中的琐事,但也令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军阀混战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悲哀和苦难。
C.描写潘先生回家时“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等言行,看出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以及对王妈的信任。
D.文中潘先生“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为能入红十字会尽己之力而感到喜悦、自豪。
(2)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文一大特色,请梳理出潘先生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之前的心理变化。
(3)叶圣陶遵循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潘先生”是哪类人的典型?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典型意义。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① ,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
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圆环做打凹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②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佳绩。
奖牌盒以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③ ,又符合“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的理念。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B.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
C.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不仅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而且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D.奖牌造型质朴简洁,呼应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符合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4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是“薪”的本字,本义是指用斧子砍伐木材。(《说文解字》:“取木也。”)
后借用为“新旧”的“新”,可表示“刚出现的”“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使变成新的”等意思。
材料二:
放眼2022,壬寅要赢,不负青春。……大局新开展新颜……花开潮起,春风十里,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湖北新闻》2022新年献词 于你,于我,于家,于国,新的百年征程已经开始,星光将再次照亮赶路人的去途。2022年,继续出发,你准备好了吗?
——中访网2022年新年献词 2022年的序幕刚刚拉开,站在新年的门前,学校拟进行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新的一年的思考和展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