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锦江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组卷:17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3)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4)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

    组卷:20引用:9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这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稟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今,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后改元延康。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注】①曹操突然病逝洛阳,而太子曹丕远在邺城。曹操病逝前,急召爱子曹彰前往洛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
    B.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
    C.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
    D.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对之流涕”与“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两句中“或”字含义不同。
    B.海内,古代指四海之内,即天下之意;文中指全国,“平海内”即统一全国。
    C.绶,古代用来系官印或系勋章等东西的丝带,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志身份及等级。
    D.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五谷之神,后人用“社稷”来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知人善任,爱惜人才,奖惩分明,执法严明,生活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
    B.魏王去世,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不公布丧事,谏议大夫贾逵对此执反对态度。
    C.青州兵擅自离队,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贾逵不但不反对还要求给青州兵提供粮食。
    D.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询问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则认为曹彰不应该询问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②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
    (5)徐宣坚持不换城池守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是以艺术的创新思维、创意表现,改变乡村的面貌、产业、生活,建构美的共感形式,体现时代风貌,打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生态圈。在这里,②          ,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互动的有机关系。乡村不仅仅是一块土地、一个物理空间,还是承载乡土精神与文化根脉之所。(  ),也从艺术写真的体验者、乡村实践的参与者,转变成乡村建设的合作者。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成功标志,是③          、乡村资源活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是调动当地人的参与热情。美术院校的师生需要用艺术、行动、理念,以及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富有成效的沟通能力,激发当地人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对于美术院校的师生来说,深入乡村开展广泛、高质量的艺术实践,不是简单的下乡服务、改造美化,而是要致力于以艺术浸润心灵、带动村民精神面貌改善,这是社会需要,也是时代呼唤。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师生们参与以艺术助力乡村建设实践
    B.参与以艺术助力乡村建设实践的师生们
    C.师生们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实践
    D.参与乡村艺术建设与实践的师生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请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世界万物都是上天的恩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社会给了我们舞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阳光雨露。进入高中的你们是否学会感恩了呢?
          请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组卷:20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