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0 8:0:9
一、积累•运用(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①宁静,滋养着人们的心境,让人得以在沉静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彼此之间的默(qì)_______。
②亘古以来,就有着对于宁静的追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细细研读,便能体会到若耶溪的(yōu)_______深,恍若置身其间,耳边(yǐn)_______约听到了林间的鸟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稍加咀嚼,便能从中感受到“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特殊的享受。
③其实,宁静也是一种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有声之声、和谐之声。有声音生态学家写道:“(jì)_______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动听的流水声,铮铮淙淙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宁静,在声音的流变中,为人们熨帖心情、抚_______(wèi)心灵提供一种独特的氛围,亦可以在此间(hān)_______然入梦。
④品味宁静,总有回甘。我们要用心享受宁静、感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默(qì)
②(yōu)
③(yǐn)
④(jì)
⑤抚(wèi)
⑥(hān)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聆
A.líng
B.lín
②亘
A.gèng
B.gèn
③嚼
A.jiáo
B.jué
④淙
A.cóng
B.zōng
⑤熨
A.yùn
B.yù
⑥氛
A.fèn
B.fēn
(3)依据文段,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我们要用心享受宁静、感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B.我们要用心感受宁静、享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
C.我们要用心尽情体会个中滋味,享受宁静、感受宁静。
D.我们要用心尽情体会个中滋味,感受宁静、享受宁静。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聆听大自然”“细细研读”都是动宾短语。
B.第①段中的“让”表示使的意思,在某些语境中,“让”还可以表示被动的意思,相当于“被”。
C.第②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明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第③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里的“从”是副词。组卷:1引用:1难度:0.8 -
2.根据要求,完成答题。
(1)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而川北大木偶则是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下列关于木偶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B.木偶戏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C.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木偶本身的制作工艺,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D.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2)木偶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切自信从容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索;所有表面的风光,都是由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努力在支撑。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此精神的一项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组卷:0引用:1难度:0.3
二、阅读•鉴赏(7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ㅤㅤ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ㅤ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将小篆作为推行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几千年来,汉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文字。汉字,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如,我们看下雨的“雨”字,点点滴滴,正如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汉字里,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
ㅤㅤ每个中国人的一生,大约会说汉字四亿次,有出处的汉字总数近十万个,而经常用的汉字却不到四千。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我们说一个人的汉语很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会读、会写汉字,还是进一步了解字的本源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有人问某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用,对汉字充满好奇心。的确,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语言的根。
ㅤㅤ汉字_______,_______。
ㅤㅤ在古代,读书人“不污字纸”,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敬畏。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国人几乎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时候的汉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贴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ㅤㅤ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用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它的样子正如从天空降落水滴,点点滴滴。
B.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唯一的来源是文字。
C.中国人大年初一贴春联,既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也是敬畏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现。
D.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下列语句填入文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②实际上,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③这一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①③组卷:2引用:1难度:0.5 -
4.文言文阅读,完成答题。
材料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材料二: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①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到也。求入其门不由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 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②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选自朱熹《近思寻》,有删改)【注释】①门:比喻事物的关键,门路,途径。②训诂:解释古书文义。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国别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断代体史书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 觊足下由经以求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欲得之于己也 C.见往事耳 欲见知于人也 D.蒙乃始就学 乃无用之糟粕耳
A.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B.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C.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D.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求入其门不由经乎?
(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劝学”的观点。它与材料一中“劝学”的观点相同吗?为什么?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应用•写作(60分)
-
11.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图,请用文字表述该图的内容。
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120字。组卷:9引用:1难度:0.8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父母的爱、老师的关切、朋友的慰问都可以直接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但是,让人着迷的历史、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活蹦乱跳的宠物……我们的身边有太多事物没办法张口言语,如果它们能发出声音,又会说些什么呢?
请以“如果_____会说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