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1: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剧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
          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高贵而典雅的散文,代表了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如果不去研究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那就得不到正确的艺术结论。只有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才能找寻到散文在古代兴盛的本质规律--从遥远的《尚书》开始,到《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一直到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和曾巩,再到“公安派”、张岱和“桐城派”诸散文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他们的散文写作不曾偏离“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这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散文彻底拥抱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美学追求--这就是散文内在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散文强调的是真实,真实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地描绘。在这里,不能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其次,散文要抓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的“典型”。散文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既然散文的艺术容量有限,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著名艺术论断,虽然指的是整个文学艺术而言,但是,就散文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能力。而具有这样的艺术能力,散文写作者就得先具有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本质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需要散文写作者哲学、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其艺术表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再次,散文要有历史性的要求。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金含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摘编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讲究抒发真情实感,但与其他文体的纯粹抒情不同,散文是通过“叙事”而“抒情”。
    B.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的创作方向,是我国古代散文兴盛的根本原因。
    C.散文强调的真实,就是写作时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的自然的状态。
    D.散文艺术家要具有寻找“典型”的能力,就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然后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散文的艺术特征。
    B.文章论证全面,层次清晰,从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散文的艺术品格。
    C.文章用了对比、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最后一段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第一段便紧扣论题,提出了总论点,使得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观点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明朝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其文皆不失高贵典雅。
    B.要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与作家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
    C.散文的历史性要求,就是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和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生命力。
    D.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就是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

    组卷:10引用:9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亿次。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
    ㅤㅤ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ㅤㅤ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ㅤㅤ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材料二:
    ㅤㅤ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了。”
    ㅤㅤ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ㅤㅤ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ㅤㅤ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ㅤㅤ“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ㅤㅤ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ㅤㅤ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ㅤㅤ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ㅤㅤ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ㅤㅤ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ㅤㅤ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ㅤㅤ“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ㅤㅤ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ㅤㅤ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扬子晚报》记者张楠)(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从材料一可看出诗词大会给人们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份希冀;从材料二可看出诗词在青年一代中方兴未艾。
    D.材料三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一项是
     

    A.三则材料介绍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C.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综合上述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钱红莉
    ㅤㅤ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
    ㅤㅤ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ㅤㅤ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ㅤㅤ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ㅤㅤ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ㅤㅤ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ㅤㅤ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ㅤㅤ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ㅤㅤ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ㅤㅤ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ㅤㅤ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选自“光明网”2020年10月9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2)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中的“致杜甫”的?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6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出版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对网络文学作者进行“实名制”管理,将作者与作品一一对应。此次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的落地,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优质作者的合法权益,使版权纠纷、刷票乱象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扒掉烂文作者的层层“马甲”,让真正的好作品浮出水面,有助于一改泥沙俱下的现状,提升网络文学整体创作水准。以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为代表的规范化管理,在为网络文学精品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得更远打下“好底子”。

    组卷:5引用:8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
          大国工匠李万君说:“高铁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否则掉一个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参赛选手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