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 8:0:9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
-
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传承华夏文化,寻找中国元素”的主题活动,小敏所在的小组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筷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下面是小敏同学搜集到的材料,阅读后请你完成问题。
ㅤㅤ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fú( )射到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
ㅤㅤ筷子最初叫“箸(zhù)”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ㅤㅤ民以食为天□轻便灵巧的筷子被人们餐餐使用,筷子文化逐渐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情shì( )gù( ),令人感动。方寸之中有乾坤。小小的筷子承载_______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也是名副其实。
(1)根据拼音直接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
fú
人情shì
承载
(2)结合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成语
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
(3)选出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句号 引号 B.冒号 引号 C.句号 书名号 D.冒号 书名号
A.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因为在安阳殷墟曾出土了6支青铜箸头的原因。
B.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口头传说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踪迹”。
C.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历史悠久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认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发明者。
D.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饮食习惯和烹调技能的提高,用手抓食或单用勺进食很不方便,“箸”就应运而生。
(5)小敏放学回家发现妈妈买回了好多一次性筷子,并对小敏说:“今天遇到路边摊一次性筷子大打折,特意多买点,你以后每天去学校带一次性筷子就餐,这样卫生。”
ㅤㅤ小敏在网上找到了下面的图片,了解了劣质筷子的生产流程,请你结合图片内容,劝说小敏的妈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砍竹木→支撑筷→硫磺熏(非消毒)→地上晒
一般小作坊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流程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9引用:1难度:0.9 -
3.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组卷:65引用:6难度:0.8
三、作文。(满分30分)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
9.作文。
奋斗者,正青春。“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学校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展示、体育竞赛、课堂学习等都是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
请以“这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50字。组卷:8引用:2难度:0.5 -
10.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选择其一写一篇读后感。可以针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任一方面来写。重点写自己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ㅤㅤ请以“读《_______》有感”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组卷:7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