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西藏昌都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仿真汉语试卷

发布:2024/11/20 4:0:2

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4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7引用:2难度:0.8
  • 3.下列连线的成语,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组卷:26引用:2难度:0.7
  • 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2引用:2难度:0.9
  •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全是褒义词的一项是(  )

    组卷:46引用:2难度:0.9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2引用:3难度:0.7

二、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45分。(一)文言文阅读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再见槐花
    罗昭伦
          ①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槐树,每当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槐花如雪如银,一串串、一朵朵缀满枝头,满树摇曳,千种风姿,万般神韵。淡淡素雅的槐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甜甜的槐香浓浓烈烈,弥漫了山乡的沟沟坎坎,仿佛连空气也变得黏稠起来。
          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忽浓忽淡的槐香中浸染着度过的。记得那时候,母亲总是挑着担子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而我就像一条尾巴一样,紧随在母亲的后面。山里的农事特别忙碌,也特别难做。家乡的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地层薄,缺水缺肥。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以及秋天所有的收获,都要靠人工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由于家庭条件所迫,父亲只好去外面打工,以换取家庭开支所需的钱。自然,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单薄的肩上。那时的母亲是高大的,我总是仰了脸跟随在她的身后,只见肩上的担子在母亲很有节奏的脚步声里上下颤动着。母亲那张像男人一样古铜色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汗珠,头发湿湿的粘在额前。和亮晶晶的汗珠交相辉映的是她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母亲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那位沙漠巨人,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惫。
          ③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缺少粮食,又没钱买粮作补充,只好掺和着野菜度日。什么马齿苋、灰灰菜、鱼腥草、野油菜、野山椒、野豌豆、蕨菜等都吃过。但在我的记忆里,槐花蒸饭是最好吃的了。每到槐花开放季节,母亲便在竹竿头上绑上镰刀,拿着它外出采摘槐花。我和妹妹则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站在树下,用竹竿钩住枝条往下拧,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槐树枝条采摘槐花。为给母亲分忧,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抓住槐树的枝条,一手仔细采摘枝条上的槐花。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则调皮地把从地上捡起来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作耳坠玩。槐花的花期不长,槐花盛开几天以后做出来的槐花饭,吃起来的味道就没有槐花刚开花时的味道鲜美了。槐花采回来后,母亲便开始按部就班地做槐花饭。她把装在篮子里的新鲜槐花在井水里淘洗两三遍后,再放入一个大瓷盆里,均匀地洒上盐巴,再用玉米面或小麦面粉搅拌在一起,让面粉把一朵朵槐花包裹起来,最后放在甑子上蒸。我就是干些跑腿的活儿,到菜园里拔蒜苗、韭菜。采摘回来后,母亲就把蒜苗、韭菜,还有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葱等一一切碎,拌上麻油、酱油、陈醋,撒拌在槐花饭里。拌好的槐花饭,总是令我垂涎欲滴,但又不能多吃。每次吃饭前,母亲就给我和弟弟、妹妹打招呼,每顿一人只能吃一碗,得给在外挣钱的父亲多留些。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咀嚼。至今回想起来,那槐花饭真香啊!
          ④暮春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其实老家已没什么亲人了,回去只是为了圆一个梦:再看一看那满山遍野的槐花,让浓醇的槐香把久居城里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五脏六腑涤濯干净。置身于白茫茫的一片花海之中,踏着当年随母亲走过的山路,我仿佛走近了远逝的童年……
          ⑤这不是“龙门石”吗?清楚地记得,当年随母亲采摘槐花时,我曾登上过它。站在众山之巅,母亲遥指东方说,你看,山那边是城市,那片天蓝蓝的,很大很大。那是我第一次遥望山外的世界,也是心中种下的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⑥多年后的一个早晨,我就是循着母亲手指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小城就偎在那片“很大很大的蓝天”边。其实,母亲当时根本就没见过城市。对于城市的全部经验,就是站在这十几公里外的岩石上,所能望见的那片蓝天的一角。这之前以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母亲从没走过这片障碍重重的大山。母亲的路在山上,犹如槐树的根在山上一样。母亲是由我和妻子以及我的两个女儿陪伴才走进那片蓝天的。母亲进城的那天,两个女儿一左一右扯着奶奶的手,像小鸟一样飞东飞西。母亲仿佛也变成了孩子。
          ⑦哦,这是“龙泉”么?泉水依然清洌如初。靠了它,山上的庄稼才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不知母亲从这里担走了多少生命之水!只有龙泉知道,只有母亲那呈“S”形严重错位畸变的脊椎知道。那张X光片就留在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档案里,也年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⑧从家乡归来后,我把带回来的一大束槐花,送给已经进城和我居住在一起的母亲。母亲捧着它看了很久很久后,才把脸深深地埋在里面,像见了久别的亲人。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
          ⑨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用手轻轻梳理着她那花白的头发,眼前又弥漫起那满山遍野的银白。
      (有删改)(1)①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2)②自然段中,不能表现母亲劳作辛苦的一项是
     

    A.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地层薄,缺水缺肥。
    B.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都要靠人工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
    C.因为父亲去外面打工,所有农活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
    D.母亲脸上挂着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
    (3)下列判断,与③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花开前主要写回味怀念之情。
    B.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花开时主要写兴奋憧憬之情。
    C.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做槐花饭时主要写依依不舍之情。
    D.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吃槐花饭时主要写失望无奈之情。
    (4)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磅礴、清新优美
    B.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C.精辟深刻、含蓄蕴藉
    D.辞藻华丽、朴素自然
    (5)下列判断,与⑤⑥⑦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龙门石我种下了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B.母亲在龙门石获得了对城市丰富的经验。
    C.龙泉见证了母亲在山间地头劳作的经历。
    D.我循着母亲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城市。
    (6)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①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②(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③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7)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
    B.小说
    C.议论文
    D.散文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回忆了艰苦的童年生活,分析了导致生活贫苦的深层原因,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愧疚之情。
    B.文中“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我”因生活艰辛、缺少吃的而流泪。
    C.文章回忆母亲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饭与开篇槐花盛开的美景相呼应,也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D.文中“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是因母亲对槐花的深厚感情而流泪。
    (9)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作文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去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去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战士肖思远、战士王焯冉英勇牺牲。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材料二:近日,人民日报曝光了烈士们生前的一些细节,18岁的烈士陈祥榕写下了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23岁的烈士王焯冉在第四次蹚河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他说道:“你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24岁的烈士肖思远在他的战地日记中写下--“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读了以上内容,你对“英雄”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