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 故乡》2023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10/3 6:0:1

一、选择题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2引用:2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  )

    组卷:170引用:4难度:0.8
  • 3.下列《故乡》选段,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起来了。

    组卷:423引用:3难度:0.7

五、现代文阅读

  • 10.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故乡(节选)
    鲁迅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④“阿!闰土哥,——你来了?……”
          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⑦“老爷!……”
          ⑧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⑨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⑩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⑪“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⑫“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⑬“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⑭“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⑮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⑯“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⑰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⑱“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⑲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⑳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㉑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闰土“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比作“松树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闰土手的粗糙、苍老。画线句子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⑥⑦两段。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4)文中写闰土的语言时,用的省略号比较多,对刻画人物很有作用。第⑱段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组卷:6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谓故乡      有时我想,人类的智慧简直无与伦比,可钻天,可入地。可凭按一个电钮,操纵一场海空陆现代战争。可有时,又觉得人类的肤浅令人沮丧。比如,何谓故乡,或者说,故乡是什么?对这个与生俱来、稔熟于心的概念,竟难以作出贴切、丰满、全面的表述。我有意翻阅了辞海辞源辞通,也是茫然,枉然。那里对故乡的解释,也只是干巴巴的以词解词,曰故土,故园,家乡之类。至多再加引荀子“过故乡,则必徘徊焉”或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云云。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我很藐视这些常为人师的辞书。他们对故乡的解释,简单得等于零,根本不能满足一个人对故乡的最普通也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我虽浅陋,但经再三揣度,我想“故乡”的内涵应当包括:
          故乡是月。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差不多都有的人生体验。此刻,我在这异地千里的深山古寺,望见那殿角的铜镜般的青空秋月,一下子就想到故乡。而且,意象翩翩,乡情汩汩。一个“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春夜,满院的月光如同白昼,爹织布,妈纺花,吱咛——吱咛,咔通——咔通,在这如水的月光、如瀑的白布相合相映的情景中,在这机杼声和母亲的“月亮头,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的伊呀歌吟中,我在妈的怀腿间睡着了。直到月落屋梁,爹走下机子,拍拍我沾了露水的头皮嚷:“小裱匠,回屋睡去!”还有那个中秋夜,一家五口分食着一个小小的月饼,爹噙着旱烟咝啦咝啦地吸一阵,又咂一口手中只有过节才喝一点的烧酒,带了点酒意地一指那中庭树梢的月,对我说:“裱匠,你看那月儿贼圆贼圆的。”……还有,我上中学时的一个秋假,我当了护青员,夜里扛一柄长矛,在田野巡逻。我在将熟未熟、月光斑驳的玉米、谷子、高粱织成的青纱帐中穿行,那轮贼亮的月儿,就远远地高悬夜空。我走月也走,我停月也停,为我照路,为我伴行……
          故乡是土。古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皇帝高高在上,与土何干?土真正属于故乡的人们,春种秋收,耕犁锄耙,大人们在田里翻腾,小孩们就在大路上和尿泥,过家家,或是扬起车辙里一把一把的老黄灰打烟幕仗,灰头土脑,临回家,还要在口袋里装几把灰。若遇下雨天,就光了脚丫,在泥泞中用脚搞踩塑,塑个蛋蛋,塑个杠子镆,高兴时还用稀泥给自己、给同伴糊个青眼小鬼。要是肚子疼,妈在老墙根抠一把老房土熬成盐茶,一喝下去就好。这“土方”,使不少游子或“千里去做官”的人,临走叫悄悄带上几把“老娘土”……
          故乡是根。少年也好,成人也好。凡夫俗子也罢,天才伟人也罢,无不记得自己的生养之所。特别那些功成名就者,人们更少不了对其原籍根脉的追踪稽考。这根脉,就是他的故乡。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便是最具共性的故土情结的一个妙喻。封建士大夫的衣锦还乡,蒋介石的祭母,许世友的尸骨还家,毛泽东的回韶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拨又一拨的海外华裔不远万里的省亲热,从某一视角上讲,同属故土寻根,或曰心系故根。地望人杰,根深叶茂。这地望,这根脉,即是故乡。背井离乡或远离故乡的人,不管白日如何繁华和荣耀,他的梦里断断少不了思乡恋根之真情……
          故乡是站。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次漫长而传奇的壮游,那故乡则是这人生之旅的第一站,出航的第一港。无论战功赫赫的将军,著述等身的文豪,还是庸庸碌碌的众生,若没有故乡的第一站,他无法成行。这首站,无论对其最终的成功与高攀,有否直接的作用,但这“第一”是无法逾越和替代的。尽管这第一站,是步履蹒跚的,铤而走险的,甚至对某些人来说,还交织着痛苦,愤懑,或羞辱。比如,鲁迅的走出故乡,直接原因是家道中落,乃父病逝;巴金的跨出故乡码头,是因为厌弃那个颓败的大厦将倾的家;白薇,她的告别故乡,仅是为了逃婚和寻求个性解放,然而,故乡对他们的才气、智慧乃至形貌风骨,是有着祖脉地气的孕育之功的。总之,这故乡第一站对他们的禀赋、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这对每个人也都是刻骨铭心的。
          最后我想,这故乡还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毫无疑问,故乡无论在深山,在平野,在滨海,在岗洼,在大漠,在荒原,都只是一个小社会。然而,这小社会里不乏桃花源,文明与野蛮、崇高与鄙卑、鲜花与血光……杂糅共陈、相辅相成。它是大社会、大世界的光与微缩。熟记故乡,“小百科”常读常新的人,对整个社会、人生与宇宙的审视与把握,也就有了重要参照坐标。
          因此,一个热爱故乡、谙熟故乡的人,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充分理解人生的人。由故乡走向社会,再由社会归故乡,进而反观社会的人,则近于哲与圣的超然,彻悟与睿智。故土情深,故乡是经典!
    (1)作者心中故乡的月,凝结他哪些复杂的情感体验?
    (2)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乡比作“土”呢?这一节中你对哪个细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3)故乡是人生壮游的第一站,每个人都是匆匆的游人,如果我们可以在第一站带三样旅途的必需品,你选择什么?谈一谈理由。
    (4)“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移花影上栏杆”“月亮头,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这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月歌,请再举出三例写月的诗词。
    (5)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远离故土的经历,有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未离家园,是否就没有乡愁?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组卷:60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