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中学高三(上)一轮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0 10:30:2
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提到“见义勇为”,大家会自然联想到奋不顾身拯救溺水者、路见不平勇斗歹徒者、临危不惧救助受灾群众者……诚然,______之际挺身而出折射英雄本色,但朱阿姨在情急之下“借鞋”相助,工作人员生怕老人在扶梯上摔倒而主动挡在身后,司机脱衣为生病乘客保暖而自己赤膊开车,这些暖心的小事,也未尝不是受助者眼中的“见义勇为”。
为国家不惧艰险的大义凛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______,勾勒了正义的宏大叙事;然而,良言一句、帮扶一把,在细微处做到恰当适宜、合乎情理,也能铺陈出情义的真挚表达。大到生死抉择,小到互帮互助,流淌出的道德情感都一样纯粹。让别人穿鞋赶车,自己却光脚回家,这样的“勇为”看似无关紧要,但不计较投入与回报、不考虑经济和荣誉,一句“赶火车要紧”,正是最可贵的善意。
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社会带来了正气,给人们也带来了温度。不少地方纷纷发布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及相关实施办法,正是从制度层面保证不让热心人“流血流汗又流泪”。助人者不计回报,受助者需懂感恩,( )
人们常说,______易,______难。所易者,举手之劳给人添美;所难者,竭心尽力难中解困。在他人孤独无助时,不围观、不漠视,该出手时勇于出手,用你我的“在场”温暖人心,用涓涓暖流汇聚出正能量的海洋。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人们带来了温度,也给社会带来了正气。
B.一直以来,见义勇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正气,也给人们带来了温度
C.一直以来,见义勇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温度,也给人们带来了正气。
D.一直以来,不仅见义勇为给社会带来了正气,也给人们带来了温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哪怕一封感谢信、一次回访,也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
B.写一封感谢信、作一次回访,也不能让无私的热忱“受凉”。
C.虽然只是一封感谢信、一次回访,却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
D.即使一封感谢信、一次回访,也应当不至于让无私的热忱“受凉”。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生死存亡 气冲霄汉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B.生死攸关 气冲霄汉 济困扶危 扶弱抑强 C.生死攸关 义薄云天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D.生死存亡 义薄云天 济困扶危 扶弱抑强 组卷:22引用:8难度:0.7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在此基础上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关于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公众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因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非常有自信。
B.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C.中国公众在文化特色、发展趋同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强。
D.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软实力关键来源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B.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
C.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成,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D.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的一项是
A.理性对待自身文化,不自卑,不自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进行新的价值重构。
B.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
C.网络上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不少年轻人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观被襄扶而不自知。
D.推崇老子、孔子、架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组卷:38引用:5难度:0.6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率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A.岂其所欲哉 其皆出于此乎 B.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请以战喻 C.天之生是人也 何厌之有 D.乃泣而书之 图穷而匕首见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较好地体现了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组卷:21引用:1难度:0.6
六、(10分)
-
9.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暖手宝是以电池供能的、可持续对外传热的电子产品,因便于携带深受消费者青睐。
某市市场监管局曾对暖手宝类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共采集样品40批次,其中有7批次不合格。根据抽查结果,
要特别注意的是,暖手宝最怕跌落。一旦跌落,组卷:19引用:5难度:0.7
七、(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先贤大哲,他们著书立说,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
先秦诸子经典对你有哪些影响?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