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③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④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⑤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⑥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⑦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B.文字下乡难,是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来交流。
    C.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要有效推行,必须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也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D.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③段中用教授们的孩子与乡下孩子在捉蚱蜢时的不同表现的事例,证明了“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的观点。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文章开头采用立论的方式,通过对比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种种表现,得出了乡下人“愚”,不是指智力不及人,而是指知识不及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我们在现代社会里住久了,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会支配我们,会用声气辨认。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4)请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汽车等待的时候
    [美]欧•亨利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小公园的安静的角落里。她坐在长椅上看书。
          再说一遍:她的衣服是灰色的,并且朴素得足以掩盖式样和剪裁的完美。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散发着安详恬静的美的脸蛋。昨天同一个时候,她也来到这里,前天也是如此;有一个人了解这个情况。
          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逡巡走近,把希望寄托在幸运之神身上。他的虔诚得到了回报,因为她翻书页的时候,书本从地手里滑下来,在椅子上一磕,落到足足有一码远的地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在公园和公共场所里司空见惯的神情把它还给它的主人,那种神情既殷勤又充满希望,还掺杂一些对附近那个值班警察的忌惮。他用悦耳的声调冒险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关于天气的话——那种造成世间多少不幸的开场白——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等待着他的运气。
          姑娘看了一眼年轻人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用深沉的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年轻人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年轻人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唯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年轻人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上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诱惑看透了!”姑娘回答。年轻人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年轻人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是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
          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年轻人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汽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年轻人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年轻人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汽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年轻人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汽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往回走。在拐角上,他脚下碰到一本小小的、纸面的书,他把它踢到了草皮边上。那张花花绿绿的封面使他认出这就是那姑娘刚才看的书。他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作者是斯蒂文森【注】。他仍旧把它扔在草地上,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走近那辆汽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俱乐部,亨利。”
    (有删改)
    【注】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新天方夜评》是一部带有异国情调的惊险浪漫故事集,其中刻意追求新奇和刺激,脱离了现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强调姑娘穿的衣服是“灰色”的,足以掩饰式样和剪裁的完美,表明姑娘装扮高雅而低调,为了不引起旁人对她的注意。
    B.姑娘翻动书页时,一不留神,手中的书本滑落在地。这一动作引出年轻人与姑娘的交谈,一场美丽的邂逅继而展开。
    C.年轻人说自己是“饭店的出纳员”,他是过腻了上流社会富人的生活,想要体验普通人的生活,这都源于他内心情感的错位。
    D.小说幽默风趣,故事内容贴近社会小人物心理,前后形象反转很大,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读完后让人凄然一笑,反思深刻。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点明书名叫作《新天方夜谭》,富有深意,书名暗示姑娘在与年轻人交谈时口中所描述的美好生活并不是真的,而是脱离实际的、虚诞离奇的。
    B.姑娘来自劳动阶层,却向往和追求不切合自己真实身份的上流社会贵族小姐的生活,突出她爱慕虚荣的形象特征。
    C.女子是说自己讨厌金钱、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说明她是一个贵族小姐,过着富人的生活。
    D.作品刻画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怪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文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5)《劝学》文段(二)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组卷:58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10.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语。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罗大众对黑洞照片的“戏谑狂欢”,天文学家表示,这张黑洞照片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它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视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②
     
       ③
     
        ④
     
        ⑤
     

    组卷:40引用:7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前不久,杭州《都市快报》第五版整版刊登了则题为《关少尘,我要跟你“脱离父子关系”》的声明。确切地说,这是一封父亲写给90后儿子的信。据这位父亲称,儿子从小爱跟老爸一起玩,但上高中、考进大学以后,父子俩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儿子的微信朋友圈屏蔽老爸;常不接老爸电话;在本地上学,回家却越来越少……面对渐行渐无的父子关系,他开始思考,研究像儿子一样的90后人群。在了解90后和儿子在这个阶段的作为后,老关做出了这个决定,希望同儿子“脱离父子关系”,成为“兄弟”,用声明中的话就是:“我想和你如兄弟般携手同行,一起乘风破浪,一起干大事!前20年你是我儿子,后60年你是我兄弟!”
          大多数网友肯定了父亲的做法,纷纷为这位主动跨越代沟的父亲点赞;也有网友认为勇敢的背后是心酸和无奈。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说,爱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