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1/23 7:0:26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洲何处
夏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
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
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
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
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
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
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
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②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
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
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③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
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
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
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
[注]①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③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温庭筠笔下的美丽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时对家乡外面世界的诗意想象。
B.江水“几个起伏”就把迁居的小船带到江心,简单的笔触中饱含离家的漂泊之苦。
C.作者认为无需太多评价屈原、郁达夫的选择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
D.文中写严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赞美,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此诗诗句,首尾照应,结构谨严。
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
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
D.“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
(3)文中多次写到“渡口”,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古而今,异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读现象。这种误读现象可分为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异文化的时候,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对所接受的文化呈现出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有意识误读,是指异文化接受者由于先存在着一个“期待视野”,所以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受其主观动机的支配,过滤掉了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而取其期待接受的部分。
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青年诗人庞德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它强调用形象鲜明的诗歌语言直接表现事物,提倡一种新的诗体,可见,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
对汉字结构的误解是导致误读产生的重要因素。庞德本人对汉语文字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他的《汉诗译卷》是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根据费诺罗萨的观点,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成的。因此中国作家在纸上写的都是组合的图画,从而中国古典诗歌就被认为是无处不充满意象了。庞德于是就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庞德常用的方法是从方块字的组成中寻找意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被他在《诗章》第七十五章中化用为“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让人高兴的事”。其中“白色的翅膀”的意象是从“習”字中演化出来的。
对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不了解是误读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了大部分连接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而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由于中国汉诗从语言到诗律与英语诗相去甚远,因此在汉诗英译时很难把中国诗中原有的格律与句法完全移植到英译诗中去。以庞德等为首的新诗倡导者抛弃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韵律,而把它变成了自由体诗,并由此逐步确立了以自由诗来表现中国古典诗歌风味的译诗原则。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却是有意的。赵毅衡先生曾在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查到了费诺罗萨的笔记。里面可以看到屈原的诗相当完整,是由中文、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组成的,另外还有宋玉、白居易、蔡琰等的诗作,注解释义都相当完整。但庞德都没有取用。选入《汉诗译卷》的共19首诗,包括《诗经》的1首、古乐府的2首、陶潜的1首、卢照邻的1首、王维的1首、李白的12首。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所知极少的庞德,也有他的取舍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联系到当时美国新诗运动的背景就不难看出,庞德真正感兴趣的是从中国诗例中找到对意象派原则的支持。庞德是这样翻译李白的诗《古风第六》中的“惊沙乱海日”一句的: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另外,李白《古风第十四》中“荒城空大漠”被译成: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在这里,庞德取消了传统英语诗中常用的动词、连接词,通过几个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来传达他心目中中国古典诗的真正意境与独特风格。显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庞德几乎完全误解了这两句古诗。而在费诺罗萨的笔记原件中这两句诗的英语注解是比较详细和准确的。庞德在翻译中依据字注写出上述诗句的做法,是有意借李白和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来进行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这种由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更加突出了意象,并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成为意象派诗歌的重要形式特征。要把汉语诗歌的特质引入英语译文中而又不丧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可以说,庞德采取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方法。
可以看出,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之所以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并不是纯粹为了猎奇抑或只是给自己的创作增加点儿异国情调,而是由于他们敏感地觉察到了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他们所需要的,实际上是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的语言的诗及组合方式寻找理论支持,而最终目的则是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诗歌美学原则。
(摘编自熊文莉《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看误读的积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德受费诺罗萨对汉字构成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并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这是庞德的有意识误读。
B.庞德有意甩开费诺罗萨对中国古典诗的串解,按自己的标准取舍,对中国古典诗产生误读,是想从中找到对意象派创作原则的理论支持。
C.庞德通过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诗行,突出意象,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的方法,是对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之间的契合之处,所以,他们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的内涵,为下文的论证张本。
B.文章从对汉字结构的误解和不懂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等方面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
C.文章将庞德与费诺罗萨进行对比,论证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义的理解更恰当的观点
D.文章举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这一个例,有助于具体讨论“误读”这种文学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形式和意义上,庞德在翻译李白的两句诗时脱离了费诺罗萨笔记的详细与准确的串解,可见,他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素养不高。
B.费诺罗萨认为,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充满意象,这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
C.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所有连接词,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意象派原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可见,误读有积极作用。组卷: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97引用:2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组卷:10引用:3难度:0.6 -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醑,美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酒渭城边”一句,“渭城边”点明地点,“斗酒”形容饮酒之多,表明送别时借酒浇愁的失落心情。
B.“垆头”是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醉不眠”写送别者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不愿睡去,表现了其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
C.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颔联对仗工整,其中“梨”谐音“离”,“杨”即柳,谐音“留”,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于表达不舍之情。
(2)本诗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组卷:38引用:5难度:0.6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组卷:3引用:1难度:0.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姥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那些嵯峨的山石,是凝结的海的浪花。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被雨滴敲开。一块大石差点惊落万丈深渊,晃动了两下,又被风扶住。风肯定是太姥自家养的,携着芳香只在山里转,笑笑闹闹把每一个角落都转遍。
一路攀登,有人说看到了金龟爬壁、银鼠跳崖。可我看到了一个世俗世界:农妇在提水弯腰;孩童在赤裸洗浴;牛放下了耕耘的农具,扭身望着傍晚的夕阳。那是些乡嫂吧,聚在一起,也不管姿态雅不雅, ,伸腰拉胯,肯定上演着什么好戏。还有穿长衫的绅士,挺胸凹肚, 。远远的单单的可是老子?在那里思索,又像送别刚刚问道的谁。这片区域,几乎聚集了所有个性独具的顽石,它们 ,亦仙亦幻,构成太姥山的洒脱从容,磅礴大气。
太姥山,一座低调的山,它不浮躁,不虚飘,充满了沉宁的内涵。真的是 的老母,什么都悟空。你来了,同她坐在一起,不消说什么话,就会陷入她的深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危言危行 高谈阔论 规行矩步 听而不闻 B.摇头晃脑 夸夸其谈 放浪形骸 听而不闻 C.摇头晃脑 高谈阔论 放浪形骸 饱经沧桑 D.危言危行 夸夸其谈 规行矩步 饱经沧桑
A.农妇在弯腰提水;孩童在赤裸洗浴;牛放下了耕耘的农具,扭身望着夕阳。
B.农妇在提水鸾腰;孩童在赤裸洗浴;牛放下了耕耘的农具,扭身望着傍晚的夕阳。
C.农妇在提水弯腰;孩童在赤裸洗浴;牛卸下了耕耘的农具,扭身望着傍晚的夕阳。
D.农妇在弯腰提水;孩童在赤裸洗浴;牛卸下了耕耘的农具,扭身望着夕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其作简要分析。组卷:35引用:7难度:0.6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下万亩水稻田正值一年中最丰饶的季节,无边的稻浪翻滚起伏,充满自然的律动。一位白发老人站在田头,在田埂边走来走去,轻轻抚弄着稻穗,细细端详,他告诉我们,早年收稻,都要举行隆重的开镰仪式,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开镰前夜,月华如水,在秋虫的鸣叫中,家家传来磨刀声。“唰唰啊”的磨刀声,正与秋声合辙,为每家每户的小院平志了几分喜庆。开镰第一日,碧空如洗,秋阳高照,在金色的稻田里,村于里几十个精壮汉于,手持镰刀依次排开。一声锣响,“开镰了”!汉子们挥舞银镰,镰刀起处,成片成片的水稻应声倒地,而后农人们又开始了另外的作业,将收割的水稻一一捆扎,井然有序地搬运到晒场,均匀摊开晾晒,风干后等待脱粒。开镰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也是一年里最醉人的时刻。
正是夕阳映照的下午,流连在田头,原本金黄的稻田被余辉染得愈加燿眼,熠熠生辉,这该是今秋最切题也最醉人的“魔幻一刻”。看到有人从市区远道驾车而来,他们为观美景,携相机手机纷纷跳下车来,奔向金色的田野:有人以金色的稻海为背景,举着剪刀手,迫不及待地留下自己的风采;有人亲吻着稻穗拍照;有人高举相机指向稻田中行驶的收割机……
(1)下面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莫泊桑《项链》)
B.人们不会忘记,山东大葱、辽宁白菜、陕西苹果、内蒙古土豆……“搬家式”支援,武汉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C.“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王愿坚《金色的鱼钩》)
D.连续战斗数十天,每天都忙到深夜的河北省柏乡县城阳村村干部李增运,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原本金黄的稻田如金子一般,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组卷:26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