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人体内都有数十万亿计的细胞,它们每天有序“工作”,人体才能正常运转。
          但如果人体的正常细胞发生了病变,这个“生了病”的细胞就会变成另一副面孔。它不再有计划地正常分裂,而是变得极具掠夺性,疯狂抢占营养、恶性繁殖、生长失控,这就是癌细胞。所以,一旦人类遭遇细胞癌变,往往会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面对癌细胞的“肆意妄为”,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就成了人类消灭“肿瘤君”的三大手段。放射治疗是最常用的。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放疗“1.0时代”,最常使用的射线是X射线,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伽马射线,它们都被称为传统放疗射线。
          在对抗癌细胞时,传统射线就像是一个蒙着眼睛的“杀手”,无法主动辨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在进入人体后实施无差别杀伤。传统射线这种自带的属性,对于患者而言,随之而来的就是难以避免的副作用,甚至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最可怕的是,经常出现好细胞先死亡、癌细胞的生命力却特别顽强的结果。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放射技术也在进步,科研人员不断寻找、创造、改良着可以利用的新手段,最终找到了比传统射线这个“蒙眼杀手”更有智慧和本事的新一代“杀手”,它的名字叫“重离子束”。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发的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离子治疗系统的出现,意味着在抗击癌症的放疗之路上,中国正式迈入了全面升级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疗“2.0时代”。
          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与克里曼在实验中观测到带电粒子束进入物质后,会在某个深度形成一个剂量高峰,科学界称之为“布拉格峰”。
          这个“神奇”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1946年,美国人威尔逊首次提出用布拉格峰进行肿瘤放疗,这就意味着,带电粒子束比传统放疗射线更具优势。197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实践了首例使用重离子束对肿瘤放疗的案例。此后,日本、德国、中国相继开展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研究。
          重离子束在穿越生物组织的过程中,沉积的剂量较小,也就是说在穿透过程中,重离子束只是路过并不施加伤害,正常细胞终于可以不再躺枪,有利于保护正常组织和关键器官;当它到达癌细胞时,才开始放大招杀敌,就是所谓的剂量主要沉积在射程末端,这个现象就是前文提到的“布拉格峰”。布拉格峰精确落在肿瘤处,既可进行精准杀灭,同时也能关爱健康组织。
          重离子束进入生物组织后,在癌细胞聚集的地方,沉积的能量密度高,这会使得癌细胞DNA产生双链断裂的比例较高。都双键断裂了,癌细胞再想恶性繁殖也是很难很难了……重离子相对生物学效应比传统放疗射线要高约3倍。因而,重离子束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更大,治疗次数相应减少,从而缩短治疗周期。
          重离子束与生物组织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后会产生正电子发射体,利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技术进行外部成像,并与治疗计划的CT图像比对,可以对重离子束照射到体内肿瘤的剂量分布进行在线验证,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重离子束可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能精确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且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达到最小,对于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常规射线治疗后复发的部分肿瘤,均可接受重离子束的治疗。
          由于自身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重离子束被认为是21世纪最理想的放疗射线。
    (摘编自《重离子束:打败癌细胞的新一代“杀手”》,《光明日报》2021年8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射线作为“蒙眼杀手”,在对抗癌细胞过程中经常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同时消灭。
    B.人类细胞遭遇癌变后,会按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治疗三个阶段来进行治疗。
    C.详尽地介绍“布拉格峰”知识及引入治疗的过程,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D.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我国也开展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研究,这标志我国进入放疗的新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常细胞“工作”,癌细胞“肆意妄为”,比拟修辞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通俗易懂。
    B.传统射线治疗癌症不仅无法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C.“重离子相对生物学效应比传统放疗射线要高约3倍”,运用准确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D.“2.0时代”和“1.0时代”的对比,有力地证明重离子束是21世纪最理想的放疗射线。
    (3)重离子束治疗癌症具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火气
     吕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描写: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满深情,也令人难忘。
    B.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我潜在的影响。
    D.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突出了滋养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2)文章语言真情而隽永,请说说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3)“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刻意蕴。

    组卷:28引用:17难度:0.7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是,光禄供奉内府,自有常额。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上为然,即敕兵部侍郎,同给事御史清理裁革。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馀万。古称仁人之言其利溥,此之谓与!”然中官因是愈侧目大夏矣。
          弘治十六年春二月,敕河南取牡丹三十本,巡抚都御史孙需上疏不可,上命止之。
          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因言:“兵政之弊,未能革。”乞退,不允,令开陈所言弊端。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命所司一一行之。上又召大夏于便殿,谕之曰:“事有不可,每欲召卿议,又以非卿部事而止。今后有当行当罢者,卿可揭帖启朕。”大夏对曰:“不敢。”上问:“何也?”曰:“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臣不敢效顺。”上称善。又尝问:“天下何时太平?如何得如古帝王?”对曰:“求治不宜太急,凡用人行政,即召内阁,并执政大臣而议行之,但求顺理以致太平。”上曰:“刘健尝荐刘宇才堪大用。朕观宇小人,内阁亦岂尽可托?”时刑部尚书闵圭持法旨,上与大夏语及之而怒,大夏曰:“人臣执法,不过效忠朝廷,圭所为无足异。”上曰:“古亦有之乎?”对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执之而已。”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竟允圭请。一日,上召大夏入御榻前,上左右顾,近侍内臣退避去。奏事毕,复来。大夏对久,欲起不能,上命太监李荣掖大夏出。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注]①“皋陶为士”后省略了“瞽瞍(舜的父亲)杀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B.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C.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D.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恻:悲痛的意思,与“恻隐之心”中“恻”的意思相同。
    B.侧目:指不敢正视,形容畏惧;或者指怒目而视,形容怒恨。在文中理解为前一种含意。
    C.悉:副词,全都,全部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和《出师表》中“悉以咨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忤:逆,不顺从的意思。与文中“臣不敢效顺”中的“效顺”意思相反。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有时指牺牲,即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但“牺”与“牲”有区别,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B.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丙申”就是以年号纪年。
    C.朕,在秦朝以前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以自称“朕”;自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自称。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长官,分掌行政事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夏认为光禄寺每日置办用度繁多浪费,既损失民财,又损伤君子仁心,并因此向皇帝提出裁汰革除的建议。
    B.城大旱,刘大夏趁机进言,皇帝要求他报告兵政的弊端,他列举了十件事,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一一推行。
    C.皇帝为了方便与刘大夏商讨政事,允许他用“揭帖”,但是刘大夏认为这样做会产生弊端,所以拒绝了。
    D.皇帝与刘大夏谈论政事时非常谨慎,有一次刘大夏奏事时,皇帝示意侍从回避,奏事完毕他们才返回。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馀万。古称仁人之言其利溥,此之谓与!
    ②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竟允圭请。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见兄弟之亲情。请结合颔联、颈联,分析诗人对弟弟出使契丹有哪些嘱咐。

    组卷:3引用:3难度:0.6

六、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2分)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写女子婚后早晨晚上都辛苦做家务的诗句是“
     
    ”。
    (2)李白《蜀道难》在描写瀑布飞溅壮阔喧闹之后,又以“
     
    ”描写了水石相击、峡谷空鸣的情景。
    (3)古人常用“蛾眉遭妒”表现贤才受到排挤的境遇,屈原在《离骚》里以“
     
    ”表达了自己因此遭受到的诋毁诽谤。
    (4)《望海潮》中描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乐音和歌声,然后更以“
     
    ”直接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百姓戏乐欢悦的美好图景。
    (5)《扬州慢》以“过春风十里”虚写扬州曾经的繁华景况,又以“
     
    ”实写现在扬州野麦生长,一派荒芜。
    (6)《陈情表》中李密自己身份低微,却被授予太子侍从官的职务,他表示自己哪怕是用生命也无法报答的句子是“
     
    ”。
    (7)《兰亭集序》中作者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缘由,如果和自己产生了共鸣,尽管不能明白为什么,但是也会有“
     
    ”的感受。
    (8)《归去来兮辞》用“
     
    ”表现行船轻松,也表达了陶渊明返归田园轻松愉悦的心情。

    组卷:3引用:2难度:0.9

六、作文(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