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衡水十三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8/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时间长,范围广,多地抗旱形势严峻。为支援重庆抗旱,中国气象局调派飞机驰援重庆的增雨抗旱工作,并派专家进行增雨作业指导。
很多人都听过人工影响天气,天上的一朵朵云,是如何变成地上一滴滴雨的呢?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席专家周毓荃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主要采用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的方法,使某些局地天气过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的一项科学技术措施,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等的总称。
一般来说,当云的厚度超过两千米,缺乏冰晶却拥有丰富的水汽,而且云体外面仍然有充足的水汽源源不断补给,就算通过“审核”,被认定具备增雨潜力。
具体来讲,云有冷暖之分。暖云里充满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上升气流的托举使它们飘浮在空中掉不下来;冷云的温度在0℃以下,云里有许多闪亮的冰晶和过冷水珠,但由于它们又小又轻,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也不会掉下来。这时候,就需要人工来帮忙了。
合适的“目标云”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需要等待时机。争取在时机未“溜走”之前,把催化剂送到“目标云”中,像“卤水点豆腐”一样,把云“幻化”成雨。
“冷云和暖云的降水机制不同,需要的催化剂种类也不同。”周毓荃说,目前常用的催化剂有制冷剂(如干冰等)、结晶剂(如碘化银等)、吸湿剂(食盐、尿素等)等。
制冷剂和结晶剂主要用于冷云。当干冰、液态氮和碘化银等进入云中,便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冰核转化成冰晶,冰晶吸附水汽,凝结增长,或碰到过冷却云水,使其变为冰晶。当冰晶增长到一定程度而上升气流无法托举住它们时,便降落下来,变成雨。
暖云则靠吸湿剂。当吸湿的食盐、氯化钙、尿素、硝酸铵等进入云中,使那些小小的水珠快速成长为直径几十微米以上的大云滴,“过度肥胖”的它们“体重”暴增,上升气流给的支撑终于抵不住重力的作用,只好掉了下来,形成降雨。
那么,催化剂是如何到云里的呢?“这时候,各种高科技装备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周毓荃说,首先是飞机,如果是层状的可降水云系,工作人员会派出“新舟60”高性能飞机、“空中国王”飞机等执行任务,直接飞到云中,像播撒种子那样,把催化剂播撒在云中。此次驰援重庆的就是“新舟60”高性能飞机,飞机作业机动性强,催化作业面积大,增雨效果好。
再就是火箭,有时候,碰到强对流云,产生很多闪电,派飞机就很危险,工作人员会计算好方位,在作业点用火箭发射架向空中发射含有催化剂的火箭弹。当火箭弹抵达预定的“目标云”位置,催化剂自动点燃,随着火箭弹沿途燃烧,“线源播撒”催化剂。此外,在山区等特殊地形中,还建有增雨烟炉,催化剂在烟炉燃烧后袅袅升空,直到云中。
一般情况下,当催化剂成功送达15分钟至20分钟后,就开始降雨了。
(摘编自《重庆终于迎来人工降雨!专家:这块云是经过“审核”的》)材料二:
自汉至清,地方政府要奏报雨泽(雪),还要申报米粮时价。清康熙帝根据四方雨泽奏报,预知丰稔,要求地方官劝农多积米粮,防备凶荒。古人还推测长时段的水旱灾荒周期规律和农业丰歉周期,提出10年、12年、30年、60年等天变周期。
既然气候变化有周期,农业有丰歉,就要提前预备救灾物资。丰年储粮,荒年粜粮,救饥、平抑粮价,是历代政府实施的重要政治措施。《管子》提出十年储备三年粮食,建立平准,平抑粮价。隋开皇五年建立义仓制度,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清乾隆十三年确定各省常平仓定额,除赈济、平抑粮价、出借于民外,还供应军需。平籴法、常平仓制度,是古人对世界救荒的贡献。水旱灾害奏报为次,救济为要。
由唐至清,报灾、检灾、赈济等都有细化规定。唐武德二年确定灾害等级、减免赋税分数,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分以上课役俱免等,受损程度和减免租税数量,都有量化规定。历朝历代严格规定报灾、验灾时间和程序,如全部调查完毕,需要多月。救灾之弊在迟缓,缓不救急。救济为要,奏报为次。乾隆帝说“拯灾恤困乃国家第一要务”。
《管子》说:“故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五害,包括水、旱、风雾雹霜、疠、虫。五害中,水害最大。除五害,以治水为始,于春季枯水期未播种前,夜短昼长,修治城郭、堤川、沟池等。秦国利用水工郑国修渠,亩收一钟,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很多朝代都有治水机构和行政法规。汉有都水官;唐设水部、都水监(后期有都水司);宋有都水监外,又创立河渠司;明清工部有都水司,以应对水旱灾害。历代都由中央政府组织兴修水利,重视水利管理制度。除减缓赋税、赈济钱粮外,以工代赈成为主要救灾措施,各地修建堤埝、塘坝,疏浚河渠,既赈济了灾民,又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
(摘编自王培华《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影响天气,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等的总称,主要采用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的方法。
B.人工降雨需要等待时机并要抓住时机,把催化剂送到“目标云”中,把云“幻化”成雨。
C.暖云在食盐、氯化钙、尿素、硝酸铵等吸湿剂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冰晶,形成降雨。
D.中国古代重视治水,很多朝代有治水机构,古代还建设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大,重庆抗旱形势最为严峻,中国气象局调派飞机驰援重庆的增雨抗旱工作。
B.“空中国王”飞机作业机动性强,催化作业面积大,增雨效果好,为此次重庆的人工降雨立下功劳。
C.丰年储粮,荒年粜粮,救饥、平抑粮价,是历代政府实施的重要政治措施,所以农业常常有丰歉。
D.由唐至清,报灾、检灾、赈济等都有细化规定。救灾之弊在迟缓,缓不救急,救济比奏报更重要。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工降雨的技术措施的一项是
A.将干冰、液态氮等撒入冷云中,将会促使人工冰核的产生,然后转化成冰晶。
B.云的厚度超过两千米,拥有丰富的水汽,而且云体外面仍然有充足的水汽补给。
C.通过吸湿剂让暖云中的那些小小的水珠快速成长为直径几十微米以上的大云滴。
D.向“目标云”发射含有催化剂的火箭弹,催化剂随着火箭弹燃烧,播撒催化剂。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极端天气,但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二,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时,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砰!”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 (有删改)[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2)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3)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4)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汗水,也就是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其组成成分98%一99%是水。由于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被①_____,知觉发汗区域分布广,涉及全身各部位皮肤;另外,精神紧张也可以引起发汗,发汗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所以在紧张情绪影响下,②____。汗液具有降温散热、保护皮肤、排泄体内废物等作用;然而,过于发达的汗腺也常常会给人们带来苦恼:粘腻的汗水打湿衣物,不仅会让人感到难受,还可能散发出“不友好”的味道。
你知道吗?其实咸咸的汗水还有其他妙用,没错,③_____。2021年,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制作出了一种薄膜状的纳米吸水材料,这种薄膜状的材料能够使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蒸发。更巧妙的是,它还利用水驱动发电技术,将人体汗液中的水分收集起来,为手表、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不友好”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D.有些网络小说作者扬扬得意的“佳作”很快就被人们抛弃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坚定信念,忘我工作,甘于奉献,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七一勋章”获得者、三十岁的扶贫干部黄文秀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无怨无悔;17岁的苏翊鸣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冬奥会金牌获得者,彰显了青春的魅力和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身经历,以“让青春绽放时代光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6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