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
发布:2024/6/10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的诗论,散见于他的书札、序文,题跋,诗歌以及别人的诗话、笔记之中,它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其中最受后人讥评的,是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在许多批评家的心目中,“夺胎换骨”几乎成了“蹈袭剽窃”的代名词。
黄庭坚曾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又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细察庭坚之言,这里的“点铁成金”主要是指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主要是指师前人之意,本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二者当作一个概念来讨论。
黄庭坚的这两段话中有一点共同的精神,即:在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时要有所发展变化。取古人之“陈言”要经过“陶冶”,重新熔铸,然后为我所有。取古人之意要“造其语”即改换其言词;或“形容之”,即有所引中发展。反对此论的人往往只看到他有所因袭,而忽略了其中的求新精神。
其实,求新求变的精神,是贯穿于黄庭坚的整个理论的。所以,在讨论“夺胎换骨”说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黄庭坚在论诗和论书法中的一些意见。黄庭坚在诗歌、书法等方面都是以“自成一家”自期、自许的。黄庭坚说:“听它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强调学习古人须“以识为主”,而不能跟在古人后面一枝一节地亦步亦趋。他论书法也有类似的意见:“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证明庭坚的“夺胎换骨”说不可能是提倡“蹈袭剽窃”而是要从古人那里“师意”和“师辞”。他所谓的“无一字无来处”,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多地吸收,借鉴前人诗文中的语言技巧,如词汇、典故等修辞手段,充分利用前人的文学遗产,达到“以故为新”。在这里“以故”只是手段,“为新”才是目的。
论者也许会诂难说;为什么要“以故为新”?自创新意、自铸新词不是更好吗?这个意见当然有道理,但我们却不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除了生民之初,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其前一个时代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无论是意境,形象,还是用来表现这些意境,形象的词汇、典故等修辞手段,都有很强的传统性,它们的改变是相当缓慢的。到了北宋,诗歌的各种艺术技巧都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之后,诗人们要想“一空依傍”地自创新意、自铸新词,就非常困难了。
清人蒋士铨诗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确是道出了宋人处境之艰难。黄庭坚生当其时,他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继承了韩愈的“陈言务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转而对前人留下的丰厚遗产采取积极利用的态度,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法。
“夺胎换骨”说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这种对前人艺术技巧的借鉴方法容易被误解成从书本中去寻找创作源泉。一些没有出息的诗人奉此为圭臬,却没有学到“求新”精神。这是黄庭坚此论受到后人讥评的重要原因。如果江西诗派中人都只知“蹈袭剽窃”,那么这个诗派早就会销声匿迹,绝对不可能对南宋诗坛产生那样巨大的影响。江西诗派中的几位健将,如陈师道,陈与义,徐俯,韩驹、吕本中等,都颇有自立的气概,而不是一些蹈袭剽窃之徒。这就证明“夺胎换骨”说在江西诗派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有限的。
(摘编自莫砺锋《黄庭坚“夺胎换骨”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分别是指从言辞和诗意两个角度学习古人,后人对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分。
B.许多批评家只从字面理解“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却不结合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实践去分析其理论。
C.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高峰,阻碍了宋代诗人的写作,黄庭坚认清了这一局面,提出了“夺胎换骨”说。
D.将“夺胎换骨”说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的江西诗派人才辈出,表明该理论不可能是提倡“蹈袭剽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黄庭坚关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原文,并作出解释,为论证本文观点作准备。
B.文章认为创新是黄庭坚一以贯之的思想,在引用其诗论后又以其书法理论佐证,使论证更严密。
C.文章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指出文学创新很难“一空依傍”,来进一步肯定黄庭坚的观点。
D.文章最后指出“夺胎换骨”产生的流弊,并以江西诗派的诗歌成就反面论证这种流弊真实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没有创作专著来阐述自己的诗歌理论,他的诗论被记录在他的各种诗文甚至是别人的文章中。
B.黄庭坚认为自铸新词是最难的,杜甫、韩愈的诗文语言都是有来处的,但后代读书少的人并不知道。
C.黄庭坚“夺胎换骨”说全部继承了韩愈“陈言务去”的主张,反映出古代文学理论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D.不同的艺术门类,比如诗歌和书法,在创作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它们既要继承优秀传统,也要创新。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农民日报《认识生物质能源》) 材料二: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不仅可以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物质气体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减碳效果显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粗略测算,我国生物天然气年开发潜力在1500亿—2000亿立方米,万亿市场投资规模,目前年产量约3亿立方米,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气产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链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一种既适应我国当前、又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有效措施。
(摘编自《生物天然气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科技日报2022年09月22日) 材料三:生物液体燃料是指把生物质以发酵提纯或者生化合成的方式制造成乙醇或油类等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多年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遵循“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来自于生物基。我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市场在欧盟,国内主要用于环保型增塑剂的制造。
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原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乔映宾算了一笔账:1亿吨秸秆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用好纤维素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
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
(摘编自《生物液体燃料:变废物为绿能,让环境和经济双赢》科技日报2022年9月8日)(1)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质能源是利用生物质而生成的能源,生物质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源也具有相应的特点。
B.生物质能源属于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C.生物质气体燃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和振兴。
D.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所以使用生物质燃料能有效减轻地球温室效应,实现减排目标。
B.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我国天然气开发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C.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还能减少能源对外依赖性,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D.根据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
(3)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促成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组卷:3引用:8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3)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到健康,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高颜值、好身材,但在这条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过早长出白发。白发过早长出的原因,一种是遗传导致的,部分患者有家族史,说明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①
(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C.蹉跎了如黄金般的青春岁月,我感到对不起自己。
D.“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6引用:9难度:0.6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材料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5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