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诊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6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但对人有亲疏之别、差等之爱,对于人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也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最终导致环境危机,是因为人们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和“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都属于此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名句,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C.恩格斯的话说明,急功近利的观念最终将祸及自身,所以人们不能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D.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B.“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C.“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谈谈其理论依据。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良平八岁那年,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铺设小火车轨道。他每天都去村边观看这项工程。说是工程,其实只是用斗车装运土方——不过良平正是对此颇感兴趣而跑去观看的。他想至少能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
一天,良平一个人来到工地,他站在那里看着斗车往上爬,这时正午已经过去了。推这辆斗车的是两个年轻人。良平一见他俩,就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平易可亲的气氛。
“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
其中有一个人,——穿着有条纹的衬衣正埋头推着斗车的男工,头也没抬一下,立即爽快地答了话。
“哦,来推吧。”
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开始拼命地推起来。
“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
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良平心里七上八下地嘀咕着。可是那两个年轻的小工还是闷声不响地继续推他们的斗车,只是腰板比刚才挺得更直了。良平终于忍耐不住,战战兢兢地试探着:“一直照这样推下去好吗?”
“当然好喽。”两个男工同时回答。
再往前推了五六百米远,轨道又一次碰上了陡坡。这里,两侧是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
“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良平心里这么想,一边使出全身的劲来推着斗车。
从蜜橘园中间往上推到最高处,轨道一下子急转直下。身穿条纹衬衣的男工对良平喊了声:“喂,上来。”良平立即举脚跃上斗车。在三个人附着车身乘上来的同时,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乘斗车比推斗车要美得多呢。”——良平让自己的外衣鼓着野风,一面想着这毋庸置疑的道理。“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良平还这么想过。
斗车一来到竹丛区,慢慢地停止了飞驰。三个人又像方才那样,开始推起这辆沉重的斗车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这里,上坡的路途上,到处都是落叶。沿着这条路,斗车好容易才登上坡顶。这时,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
三个人又乘上斗车,斗车沿着海的左边滑行,同时从杂树林的枝叶下钻过。不过,良平此时的感觉已不像方才那样兴致勃勃了。“斗车马上回去就好了。”——良平暗暗地祷念起来。
接下来,斗车停在一个茶馆前,两个小工进店悠闲自得地又是喝茶又是吃点心。良平独自一人在斗车周围转着,心里焦躁不安。过了一会儿,他们从茶馆出来,临出来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工递给良平一包用报纸包着的粗点心。良平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但他马上又感到,这么冷淡有点对不起那位男工。良平像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冷淡,就拿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
山坡一直往前下到坡脚,又有一个和前面差不多的茶馆。两个小工进入茶馆,一出来,就漫不经心地对良平这样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回家太晚了的话,你家里也许要不放心了呢。”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天色快黑下来了,现在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回家去,——良平一下子明白过来是这么回事了。他几乎要哭出来,然而哭又何济于事呢?良平觉得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他向这两个年轻的小工很不自然地鞠了个躬告辞之后,就拼命地顺着轨道跑步前进。
良平不顾一切地沿着轨道的一侧不停地奔跑着,他就这样跑上了陡坡。眼泪一直往上涌,脸就自然而然地歪扭了。——即使勉强忍住了泪,可鼻子总不停地抽嗒作响。
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良平越发焦虑不安起来。也许是去和来情况有所不一样的缘故吧,景色的不同也令人担心和不安。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好不容易在远处的暮霭当中显出村边工地的影子。这时,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又继续向前奔跑起来。
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这一声哭喊,一下子就使父母亲聚集到良平身边来了。大概是因良平的哭声太厉害了,住在邻近的三四个妇女也集聚到良平家昏暗的大门口来了。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询问起良平哭泣的原因来。可是无论问什么,良平只好一门心思地大声哭泣。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凄凉,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情。
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一次推车的经历像是一趟人生的旅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在推矿车时,相较于平缓的路段他更希望多一些需要推车的上坡路,他认为这样矿工就会让他一直帮忙推下去。
B.“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这一理所当然的想法使后文良平得知矿工不回去时的失落更加凸显。
C.两位矿工从茶馆出来给良平带了点心,但他只是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这是因为他生气矿工没有带他一起进茶馆喝茶。
D.良平好几次强忍着眼泪一路飞奔,跑进自己的家门才忍不住大哭起来,眼泪只到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才流下,写出了个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想要推矿车,于是选择和两位看起来平易可亲的矿工搭话,细节描写表现出良平孩童想法的单纯。
B.“洋面上寒意轻笼”一句中的“寒意”一词,用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良平开始变得害怕担忧的心情。
C.小说整体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但也有通过良平的有限视角观察事物的情景描写,如“村边的影子”。
D.小说对良平细的心理描写和一路“蜜橘园”“竹丛”等景物的描写,体现出绚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帮矿工推车一事使良平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4)现代小说多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菌草,有人将其称为“幸福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草”。
①______?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1996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在福建福州参加首届菌草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菌草从此有了中英文名称和定义。值得骄傲的是,直到现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名字都是汉语拼音“Juncao”,因为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②______?最初,它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
菌草还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保水保土。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从而③______。福建平潭的幸福洋滩涂盐碱地,见证着盐碱地变菌草良田的奇迹。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Juncao”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D.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7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棒寓意团结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接力棒是在接力赛跑时使用的短棒,需要运动员传递,有木质的但是大多数是用金属制成。金属接力棒为空心管状短棒,起源于古代奥运会中以长矛在跑步中互相传递的运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