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一中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三)

发布:2024/11/28 2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人民文学》《收获》《花城》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现实或历史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二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非虚构写作”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又体现了创作主体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它所透露出来的,是一些当代作家面对现实或历史的介入性写作姿态,以及试图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这种写作伦理,一方面直接指向了信息时代的仿真化和符号化的文化趣味,另一方面也直接针对庸常化和表象化的文坛现状。
          从现实文化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凭借其强大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手段,已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支撑,所有电子媒介都已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仿真化机器:拟像、符号、复制、数字处理……几乎所有这些信息制造的手段,都是为了建构一种现代仿真文化。这种仿真文化以其所谓的“超真实”,直接导致现实世界的真实和虚幻合二为一,不可分辨,并进而取代有关“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尔就认为,“虚拟以其不间断的升级使现实终止”。在他看来,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真实。当真实不再具备客体意义上的实存,而成为人类“超真实”的仿真符号,虚构也就变得合理合法了。处在这种裂变之中,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从历史记忆角度来看,由仿真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对历史的态度常常是一种戏拟、解构以及理想化的重构,其中渗透了“历史虚无主义”逻辑。的确,从“宫斗剧”里的人际诡术到具象化的抗日神剧,在仿真化的信息伦理中,我们正在远离最基本的历史事实,也在规避必要的历史逻辑。并且,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由仿真文化催生出来的审美趣味,并沉迷于奇幻化、感官化和戏拟化的审美格调,像《幻城》《盗墓笔记》《斗破苍穹》、“后宫系列”等虚构作品,一波接一波地甚嚣尘上。当“非虚构写作”不断重返历史记忆时,作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试图通过揭示真相被遮蔽的过程,展示这种重返历史现场的艰难与必要。
          受仿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更不愿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与思考;也鲜有作家认真地潜入到历史内部,搜集成查阅相关史料。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拔。它多少能够改变当代作家蛰居于书斋的写作习惯,激发作家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兴趣,使作家们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到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现实或历史领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从而强化并重构有关真实信念的叙事伦理。
    (摘编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的作品与虚构作品相比,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能够体现出作家对现实或历史的积极介入。
    B.由电子媒介建构的仿真文化营造出来的“超真实”世界,取代了真实生活,使得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C.博德里亚尔认为,不断升级的虚拟技术最终会使模拟事物取代真实事物,届时虚构也将变得合理合法。
    D.读者之所以追捧“非虚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类作品试图在仿真文化的包围中重建一种“真实信念”。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分析,最后补充论述。
    B.文章在阐释“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伦理的特征时,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维度切入分析。
    C.文章引用博德里亚尔的观点,有力论证了仿真文化对“真实生活”的遮蔽甚至取代。
    D.文章明确反对仿真文化时代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指出了“非虚构写作”的艰难与必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仿真文化时代,盗墓、仙侠、穿越等类作品,因其具有奇幻化、感官化、戏拟化格调而被大众接受。
    B.知名博主李子柒通过制作精良的视频,向世人呈现悠然的乡村田园生活,这也是仿真文化的代表之一。
    C.与追求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不同,仿真化可能会使作家们蛰居书斋,缺乏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兴趣。
    D.尝试重建一种“真实信念”,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因此它是反仿真文化,反虚构的。

    组卷:11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发生变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鉴于屏读的日益普及,并对纸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纸读与屏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过比较研究。
          所谓纸读,即纸质阅读,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是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目前仍然占据阅读的主流地位。自造纸术诞生以来,纸质阅读就成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是因为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纸读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是屏读不可企及的。触翻、听声、闻香、视读、品味是纸读的五感。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装帧精美的纸质书刊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阅读的舒适性能给阅读者带来宁静感,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纸质书刊更能打造一个安抚社会浮躁心灵的文化空间,给人以阅读过程的文化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要读那些内容深刻、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品质书刊,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许多读者依旧首选纸读。
          屏读就是屏幕阅读,是一种电子阅读。屏读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等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更重视学习时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交流。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屏读方便快捷,读物来源极其丰富、渗透率高,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并可与他人即时分享与互动。在屏读时,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都消失了,阅读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也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性的同时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力。纸读与屏读,不是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取舍,而是因时因地的巧妙平衡。
    (取材于杨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有些电子阅读器正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一次性阅读、选择性阅读,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纸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则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缜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
          假如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王欣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纸读目前仍然占据着阅读的主流地位。
    B.纸读能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愉悦体验。
    C.屏读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D.人脑对纸上和屏幕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完全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纸读中的内容可信度相对较高,能吸引许多读者。
    B.屏读不受时空限制,促进了全民阅读。
    C.喜欢屏读的读者数量一定会超过喜欢纸读的读者数量。
    D.电子阅读器能模拟出翻书的声音和书籍的气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屏读与纸读这两种阅读方式。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  名
    梁晓声
          子诚是我的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几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他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负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失语,良久才问出一句话是:“黑指什么?”
    “就是黑恶势力呀。”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仿佛被割掉了舌的我,终于又能说出话来。而且,说得激动。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子诚的话,却说得异常平静。
          不待我再说什么,问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我,极愕。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衬托徐阿婆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
    B.文章通过肖像、动作及语言等描写,塑造了一个美丽端庄、气度不俗、清名至上、自尊自立、吃苦耐劳、隐忍顽强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文中“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意蕴丰富,既写出徐阿婆的做法让有关方面感到尴尬和内疚,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D.文章结尾“我之羞愧,亦因如此……”一句中的“羞愧”主要是因为自己目睹了徐阿婆的现状,却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能够帮助她。
    (2)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何以“清名”为题。
    (3)文章中多次出现人物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组卷:14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俄乌冲突问题,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在答记者问时表明:乌克兰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经纬,演变到今天这种局面,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安全应该是共同、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应该得到尊重和解决,这是中方的一贯立场。中方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一直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关国家不断拱火浇油,挥舞制裁大棒的行为非但无助于解决乌克兰问题,还会制造出新的问题,干扰政治解决的进程。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对话谈判,而不是以自己为标准单方面定义“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更不是逼迫各国选边站队、制造非友即敌的“寒蝉效应”。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我国的立场、态度、做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上述语段提取关键信息,每点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组卷:11引用:5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九十年前,胡适对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虚掷,落空)”;近年来,继“咸鱼”“佛系”“丧文化”等网络词语流行后,人们又开始用“摸鱼”“躺平”“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来调侃自我或降低期待;被称为“野生钢铁侠”的科技博主稚晖君在《@青春,2022!》节目里说:“如果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那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保持热爱,奔赴星海。”
          躺平或奋斗,中庸或激进,留在舒适圈或奔赴星海……现代多元的社会为个人提供了学习与生活的多种姿态,即将走进大学的你,将以怎样的姿态开始新的人生征程?结合以上材料、按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9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