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4.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1年同步练习卷(25)

发布:2024/10/28 18:30:2

一、单选题

  • 1.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组卷:587引用:91难度:0.5
  • 2.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组卷:459引用:124难度:0.6
  • 3.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组卷:385引用:57难度:0.6
  •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组卷:550引用:139难度:0.9
  • 5.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组卷:474引用:127难度:0.9
  • 6.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组卷:303引用:43难度:0.8
  • 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与这一记载无关的是(  )

    组卷:56引用:70难度:0.9

一、单选题

  • 20.随着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一种新的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和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崛起。下列属于“市民文化”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汉赋
    ③宋词
    ④小说

    组卷:14引用:120难度:0.9

二、材料分析题

  • 21.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取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组卷:6引用:10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