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生态文明则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义是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开始坦诚地看待自然,歌咏自然,寄情山水。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情怀。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沙狐》等草原生态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等生态诗歌,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他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危机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要应对这种危机就要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
    B.生态文学饱含诗意栖居愿景,关注心灵,终极追求是人与自然能达到和谐交融的境界。
    C.相较而言,中国作家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情怀,其作品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
    D.中西方的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表达思想一致,体现为对生态伦理有着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是为了引出对生态文学价值的探讨。
    B.文章在梳理中西方生态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列举华兹华斯、梭罗等文学作品,证明西方作家从文学角度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文章结尾呼应标题,进一步阐明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指出其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提升公民环境素养。
    B.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起着作用,其传播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C.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相反。
    D.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因此,作家创作要有自觉担当意识。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2017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 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摘编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材料二:

    材料三:
          以前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所以,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元。但2016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其次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
          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GDP化,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摘编自《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19年年底,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中国方案”取得优异成绩,这可以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借鉴。
    B.2017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2016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30%左右,究其主要原因,是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D.三则材料,都涉及了中国扶贫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彰显了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图1可知,2012-2015年间,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
    B.图2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人员的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率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
    C.中国贫困人口逐渐减少,是与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对扶贫资金的投入以及实施精准化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有密切关系。
    D.中国贫困户致贫的因素多种多样,只有帮扶措施适应贫困治理形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才能取得扶贫实效。
    (3)四川西南某地,交通闭塞,但景色秀美,当地居民“会唱山歌,能编竹器”,贫困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病人。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采取哪些精准扶贫措施?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笃笃笃!
          开门的是老太太。
          老太太还没来得及开口问话,就被他横刀格起了脖子。他对惊愕地赶来的老头说,我不会伤害她,我只要三百块钱回家的路费。我会还你。
          接过老头颤颤巍巍递过来的三百块钱,他夺门而出。
          几秒钟后,他又返身,扔进一张纸条。你别不信我,这是我老板给我的工资欠条,先押你这儿,我还钱后你再给我。
          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长途车站。
          终于弄到钱坐车回家过年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在这里干了半年工,临过年了,工头却说,没结到款,发不了工资,回家路费自己想办法。人生地不熟的他,能有什么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路人乞讨。可除了个别人给个一元二元外,多数人对他避而远之。万般无奈的他,只好用下下策,铤而走险。他打探好了,路边这户人家,住着一对老夫妻,没有什么反抗能力,是最佳选择。他果然成功了,弄到了回家的路费。
          一路颠簸回到家。母亲果然早已站在村口远远企望。母亲却不承认在等他,母亲说,我只是出来走走。
          母亲又嗔怪道,不是跟你说了吗,没有领到钱就不用回来,我挺好的。
          他却看到母亲阴沉沉的心田抹上了暖暖的阳光。他知道母亲是口是心非。
          快快乐乐地过完年后,告别母亲,重返工地。他找到老头老太太,归还了三百块钱,同时送给了他们一些家乡土特产。老头老太太没有责备他,还留他吃了饭……
    --所有这些,都只是他的设想。
          现在,他站在门外。敲门前,这些设想又放电影似的在他脑子里快速播放了一遍。
          他的设想里,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他归还三百块钱后,老人没有原谅他。老太太偷偷报了警。他刚出门就被警察抓走了。
          如果是后一种结果,那就惨了。
          但是,此刻,脑海中母亲站在村外企盼的身影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先弄到回家的路费再说。
          他举起了手。
          事情的发展,完全没有按照他的剧本演下去。
          第一幕,就出现了意外,偏离了设计好的轨道。
          门没有上锁,是虚掩的,轻轻一推,就开了。
          老头老太太以不符合他们年龄的速度倏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浮现在脸上的,是惊喜、欢迎、期望,好像看到了外出久归的亲人。
          他呆愣了几秒钟后,返身想逃离,被老头一把拽住胳膊,按到了饭桌前。
          你一定很饿了吧?坐下吃些东西。老太婆,弄些酒菜上来。
          像早就准备好了似的,老太太变魔术般摆了一桌子东西。
          他想拔腿离开,可满桌子的诱惑和空气中氤氲的香味使他的胃背叛了他。
          吃!吃!
          老头一边不停地给他倒酒、夹菜,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唠叨开了:“我年轻时也去外面做过工,但过年我一定回家。有一年,工头说,没结到款,发不了工资,回家路费自己想办法。唉,人生地不熟的,能有什么办法?只好去路边讨。虽有好心人给个一元二元的,哪够买车票的钱啊!我就打起了住在路边一对老人家的主意。我想敲开他家门后,拿刀吓唬他们借我个几十百把块钱。谁知他家的门根本没上锁,轻轻一推就开了。那对老人让我坐下吃饭,又给了我回家的路费,就像现在你进来我们家一样。吃吧,吃饱了我给你路费回家。母亲在家等着你呢。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工,我怕他随时会回来进不了门着急,就一直不上 锁……”
          从老人家中出来,他懵懵懂懂向车站走去。
          难道老人年轻时真有和他一模一样的经历?还是老人已知晓他的遭遇和打算,故意编个故事来暗示他?如果今天遇到的不是这对老人而是别人,是不是此时自己就可能被关进监牢了?……不知是因为老人讲的故事,还是酒的作用,他如同做梦一般,一忽儿觉得自己就是老人的儿子,一忽儿觉得自己是几十年前的老人,一忽儿觉得自己变成了几十年后的老头……
    (摘编自赖海石《羊城晚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家的心切与母亲的期盼,促使“他”铤而走险,决定入室强借三百元,以此作为回家的路费。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善良仁慈、热情温暖的老头的形象。
    C.小说在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这一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创作,虚构了老头与“他”都有被拖欠工资的相似经历。
    D.小说最后一段叙写“他”产生了多种幻觉,揭示了“他”受到老头言行的影响,内心激荡,升华了主题。
    (2)请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简要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在“母亲在家等着你”和“回家”两个标题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组卷:9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法制、教育、科技、军事等方面任选一个词语,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相同。
          示例:新中国在凯歌悠扬中走过71年,我国在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女排精神熠熠生辉,全民健康蒸蒸日上,体育让生活精彩。
          仿写:新中国在凯歌悠扬中走过71年,我国在
     
    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组卷:7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某日报统计,近三年该省高考报考专业排行榜如下:理科前五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科前五位:会计学、法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这些专业备受广大考生与家长青睐。
    材料二
          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寄语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他表示,“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搞农业又苦又累,没有前途。
    材料三
          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有网友评论,如此分数报考冷门专业实属浪费。对此,钟芳蓉回应:“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材料四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在发言中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者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医者的使命。”他曾寄语年轻人: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在学校下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个人专业选择与自我价值实现”,请你围绕这个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两则及以上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