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聊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9 18: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31引用:37难度:0.8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星期天(节选)
    汪曾祺
          这人名叫赫连都。他不是这个学校里的人,只是住在这个学校里。他是电影演员,也是介绍我到这个学校里来的那位文学戏剧前辈把他介绍给赵宗浚,住到这个学校里来的,因为他在上海找不到地方住。
          赫连都有点神秘。他是个电影演员,可是一直没有见他主演过什么片子。他长得高大、挺拔、英俊,很有男子气。虽然住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房子里,睡在一张破旧的小铁床上,出门时却总是西装笔挺,容光焕发,像个大明星。他忙得很。一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他的舞跳得很好。探戈跳得尤其好,曾应邀在跑狗场举办的探戈舞表演晚会上表演过。
          赵宗浚于是邀请他来参加舞会,教大家跳舞。他欣然同意,说:“好啊!”他在这里寄居,不交房钱,这点义务是应该尽的,否则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哪儿也不去了。胡凤英在家吃了早饭就到学校里来,和老左、沈福根把楼下大教室的课桌课椅都搬开,然后换了几个大灯泡,蒙上红蓝玻璃纸。到了晚上,这所学校就成了一个俱乐部。下棋的下棋,唱戏的唱戏,跳舞的跳舞。
          参加舞会的,除了本校教员、王家三姊妹,还有本校毕业出去现已就业的女生,还有胡凤英约来的一些男女朋友。她的这些朋友都有点不三不四,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大概是飞机场的机械士;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不过他们到这里参加舞会,还比较收敛,甚至很拘谨。
          赫连都几乎整场都不空。女孩子都爱找他跳。他的舞跳得非常的“帅”。跟他跳舞,自己觉得轻得像一朵云,交关舒服。
          这一天,华灯初上,舞乐轻扬。参加舞会的来宾陆续到了,赫连都却还没有出现——他平常都是和赵宗浚一同张罗着迎接客人的。
          大家正盼望着他,忽然听到铁门外人声杂乱,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到门口一看,只见一群人簇护着赫连都。赫连都头发散乱,衬衫碎成了好几片。李维廉在他旁边,夹着他的上衣。赫连都连连向人群拱手:“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呒不啥,呒不啥!大家全是中国人!”“侬为中国人吐出一口气,应该谢谢侬!”
          一个在公园里教人打拳的沧州老人说:“兄弟,你是好样儿的!”
          对面弄堂里卖咖喱牛肉面的江北人说:“赫先生!你今天干的这桩事,真是叫人佩服!晏一歇请到小摊子上吃一碗牛肉面宵夜,我也好表表我的心!”
          赫连都连忙说:“谢谢,谢谢!改天,改天扰您!”人群散去,赫连都回身向赵宗浚说:“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
          大家忙问李维廉,是怎么回事。
    “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我和他从霞飞路回来,四个美国兵喝醉了,正在侮辱一个中国女的。真不像话,他们把女的衣服差不多全剥光了!女的直叫救命。围了好些人,谁都不敢上。赫连都脱了上衣,一人给了他们一拳,全都揍趴下了。他们起来,轮流和赫连都打开了boxing,赫连都毫不含糊。到后来,四个一齐上。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
          大家议论纷纷,都很激动。
          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
          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
          于是下棋的下棋,跳舞的跳舞。
          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
          舞会快要结束时,王静仪起来,在唱片里挑了一张《La-paloma》对赫连都说:“我们跳这一张。”赫连都说:“好。”
          西班牙舞曲响了,飘逸的探戈舞跳起来了。他们跳得那样优美,以致原来准备起舞的几对都停了下来,大家远远地看他们俩跳。这支曲子他们都很熟,配合得非常默契。赫连都一晚上只有跳这一次舞是一种享受。他托着王静仪的腰,贴得很近;轻轻握着她的指尖,拉得很远,有时又撒开手,各自随着音乐的旋律进退起伏。王静仪高高地抬起手臂,微微地侧着肩膀,俯仰,回旋,又轻盈,又奔放。她的眼睛发亮。她的白纱长裙飘动着,像一朵大百合花。
          大家都看得痴了。
          史先生轻声地说:“这才叫跳舞!”
          音乐结束了,太短了!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是似乎也够了。
          舞会散了,围棋也结束了。
          国手之一意味深长地对国手之二说:“这位赫连都先生,他会不会是共产党?”国手之二回答:“难讲的。”
          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这里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有删改)(注)①该作品为作者回忆20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的生活而作。②吉普女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军用吉普车上以陪伴官兵、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人。③呒不啥:没什么,上海方言。④晏一歇:休息一会儿。⑤boxing:英文,指拳击。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与星期天舞会有关的故事,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老上海的社会风貌。
    B.小说开头写到“赫连都有点神秘”,说是电影演员却没见过他主演过什么片子,睡在“暗无天日的房子里”,出门时却像个大明星,矛盾之中彰显神秘。
    C.“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写出了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侧面落笔,委婉而含蓄。
    D.文中写赫连都和王静仪一起翩翩起舞,共同将舞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尽管“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人们内心深处依旧想要追求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舞会来串联人物故事,自然而流畅,于娓娓叙述中展现世俗人生。
    B.“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看似不经意的外貌描写,却展现出当时一些人对美国的趋附态度。
    C.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呒不啥”“侬”等方言,地域色彩浓重,质朴而又贴近生活。
    D.文章最后写“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静静地燃烧着”巧妙地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旧上海夜晚灯光闪耀的画面。
    (3)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发生后,包括赫连都在内的舞会中的各色人物都有不同的反应,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作品中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组卷:26引用:9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一句文字,完成各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2)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爷爷”的木匠师傅在海内外视频平台上走红。一顶草帽,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全程不讲一句话、不着一滴胶、不落一根钉,仅在木头上“左1”“右2”做好标记后,用普通刀锯切削组合,用传统的榫接卯和的技艺镶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甚至造出爱心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视频俘获了众多观众,他的粉丝数高达几百万,视频的总播放量过亿。
    材料二:
          聊城一中以“领袖气质、君子风度、科学精神、工匠才干”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佳绩频传,深受社会赞誉。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