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5/1/2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
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非李白原作。
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韵,咍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
其实,文章作者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白集都有标注。比如,《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
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文章作者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定呢?并不能这样看。
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说而已。
第二,从数量对比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提及。比如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
此外,文章作者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一从古体诗规则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
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则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此。
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如生前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
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
(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1)下列选项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是
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
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
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
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
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对比、古体诗规则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
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测。
(3)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是
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
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
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
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组卷:28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近地轨道。天和号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至此,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
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空间站工程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中国空间站是百吨量级的,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符合中国国情,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的结果。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将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摘编自《揭秘中国空间站-天宫,不再遥远》,《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
材料二: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蕴含了希望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得更为舒适的愿望,更寄寓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浪漫情怀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天宫”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组成,它运行在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的近圆轨道,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在地球上可以通过观测设备一睹其“芳容”。中国空间站建造 工作阶段 具体工作内容 空间站关键技术
验证阶段发射试验核心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推进剂补
加、机械臂在轨组装建造、航天员出舱活动等关键技术进
行飞行验证和评估,对核心舱功能和长期驻留功能进行考
核。组装建造阶段 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并与核心舱在轨交会
对接,完成空间站建造,同步开展科学技术实验。运营阶段 航天员乘组将分批进驻空间站工作,开展科学技术研
究和探索活动。
(摘编自包为民《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人民日报》2021年9月)材料三:
NSR:首批三位航天员已经进入“天和”核心舱一个多月了,他们开始参与实验工作了吗?
高铭:首批航天员已经辅助开展了一些测试试验,例如高微重力实验柜实验装置的测试。我们在核心舱中安排了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和高微重力实验柜,未来航天员还将参与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的样品更换,以及高微重力实验项目的更多科学实验。
NSR:我国空间站会接收外国的航天员吗?
高铭:原则上是可以的。我国的载人航天一直都保持着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愿意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表达了这方面的需求,希望能在我们的空间站上继续进行空间科学研究。
NSR:对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高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们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我认为在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科学问题导向,工程实现的过程要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以更好地获取科学成果。空间站已经到了应用的阶段,空间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引领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摘编自《NSR对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的访谈》2021年7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空间站最重要的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近地轨道,拉开了我国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的序幕。
B.空间站工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走上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
C.相比于在轨运行的由十六国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我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尚有差距,但更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及综合需求。
D.“天宫”空间站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它的三个舱体被命名为“天和”“问天”和“梦天”,极具中国韵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空间站的组装建造,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近地科技实验、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B.发射核心舱、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等工作之后,首批航天员完成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的验证并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我国空间站正式建成运营。
C.“天宫”空间站采用电解制氧、尿液收集与处理等先进的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了站内资源再生利用,缓解了空间站氧气和水资源的补给压力。
D.为了体现设计者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天宫”里特意配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和视频监视系统,航天员可以使用移动电话和地面上的家人通话。
(3)“天宫”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营过程,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哪些成功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地气
李汉荣 我们的生命越来越缺少地气了。
从水泥路走到另一条水泥路。从水泥楼走到另一栋水泥楼。到家了,家是什么呢?一个用水泥构筑的巢。
我们听不见蛐蛐和蝈蝈的啼叫,不知道纺织娘是怎样在夜晚纺织它那美丽的梦想。“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们只知道诗人是这样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人的背影越来越模糊,我们只能“听取电视一片”“听取键盘一片”或“听取麻将一片”。我们行走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很结实也很干净:除了定时清除的垃圾,什么也不生长,包括野草、闲花,包括幻想和诗意,这一切都不生长。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这样充满生机和地气的诗句作为对联贴在我们的门前,是莫大的讽刺。苔痕有再大的耐心也不会登上门来造访我们了,草色有再长的腿也走不到我们的楼上。我们有阶,有越来越高的阶,沿着这阶我们向越来越高的荒凉攀援。我们无帘,我们只有防盗门,用它拒绝窃贼也拒绝阳光和天空的邀请。
不禁羡慕古时的人们,他们或居官舍或住民宅,或客寄驿站,或静处禅房,不过是朴素的土墙瓦舍竹篱,总能时时与绿色相处,与禽鸟比邻,无处不在的鲜活地气充盈着他们的生活和心性。或许他们有愁苦的时候,但不会或少有绝望的时候:大自然生生不已的活力和层出不穷的景观一次次安顿和安慰了他们。他们活在自然中也活得自然,因而他们活得从容。在从容的生存中,他们发现了天地间浸漫的诗意。
而我们活着必须把自己交给这一堆堆钢筋和水泥。钢筋和水泥保护我们也塑造我们,然后我们也有了钢筋的心肠和水泥的脸。我们居住和行走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也是另一种钢筋水泥。
一切事件和情绪都发生在钢筋水泥之中,又消失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只知道市场行情,知道股市的涨落,知道流行什么连衣裙和歌星,我们不知道诗为何物,彩虹为何物,鸟为何物。我们只知道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甚至知道未来两周的天气预报,我们不再看天,不再看云,不再看银河数星星,因为市场不在天上,天上没钱也没有可口可乐,伟大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虚无,让上帝和天文学家去主管天空吧,我们是钢筋水泥中人,是市场中人。让诗人去数星星吧,我们躲在防盗门里数钱,又安全又实惠。
走到哪里我们也不会留下脚印,更不会留下深深的脚窝。风很快清除了我们的影子和痕迹。僵硬的地板和僵硬的生存,淡漠多情的触摸和柔软的亲吻。没有碧澄的溪水抢拍童年的微笑,没有亲切的檐雨陪伴失眠的心情,没有彩虹临摹初恋的梦境,没有落叶满窗前引发我们美丽而荒凉的联想。坐车出去又坐车返回,除了带回一些货物钞票和一些灰尘,我们什么也没有体验。李白的脚印里盛着原野的春水,倒映着唐朝的天空,明丽又高远。陆游的马蹄敲着强劲的诗韵,蹄窝里秋水映着苍凉的夕阳,古老而纯真。这都是遥远的往事了。我们只顾赶路,没有脚印也没有蹄窝,只溅起一点渺茫的声响。好像在飞行,但我们拒绝了天空;好像在行走,但我们并没有触到地气。上不挨天下不着地,我们是无根的生物。
诗人们在水泥板上耕种麦田,千万亩稿纸上和网页上荒草疯长而丰收无望,没有地气浸润他们的身心,没有露水灌溉他们的想象,以一枝尖利的笔、滑溜的鼠标,就能在荒滩上耕种诗的作物?
古人是原生林,强大的地气和充沛的天光笼罩和化育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他们创造的文化也如同苍茫森林里的风涛、瀑布、泉流和幽草,充盈着神性、浩气和灵气。
而我们是盆栽,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也如同盆栽,多的是机巧和聪明,多的是漂亮的玩意儿和媚俗的杂耍,绝少那种浑然天成、妙合神灵的魂魄和气韵。
文无地气则无味,诗无地气则无韵,人无地气则无情。
或许我们必须与地气沟通,方可复活和壮大我们日渐萎缩的心性和情怀。
有时候,我读《诗经》读《楚辞》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开始觉得是在读古书,读着读着就感到是在读古时候的大地山川,是在呼吸那强盛而神秘的地气。
然则,我就靠保存在古书里的地气供养自己?我该怎样吸取更广大的地气,以救助这衰落的生命和心魂?
(选自《李汉荣散文集》)文本二:
李汉荣的诗化散文展现出新的艺术与思想上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李汉荣的诗化散文摆脱了传统诗化散文对诗意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而将诗性渗透在散文的各个方面,整体呈现出诗性特质,提升了散文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物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有诗的形式;意境深邃遨远。
(摘编自《李汉荣散文的独特价值》)(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首尾呼应,均使用问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B.作者认为人们在“钢筋”和“水泥”中寻求保护,最终却销蚀着心性和情怀。
C.作者将古今生活状态进行对比,饱含对古人的艳羡和对今人生活方式的反思。
D.作者既表达了对社会喧嚣浮躁风气的批判,又表达了对传承古典文化的隐忧。
(2)文本二对散文的诗性特质做了三方面的阐释,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3)有人说,作者“用最亲切的口吻,在最常见的生活里,体现着对生命最深切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4引用:5难度:0.6
八、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在国家队滑冰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全力训练的同时,① 。他们就是为冬奥、为国家队提供保障服务的十二人制冰团队。制冰是保障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制冰师制作一块冰,从制作底冰开始到最后的投入使用,共有七八道工序。临近冬奥,国家队的训练越紧,② 。制冰师只能在比赛间隙进行修冰,他们用浇冰车把整个冰面全部刮一遍,③ 水温需控制在50℃到60℃之间,把冰碴融掉,之后再喷上干冰气体使其冻上。如果发现赛道上有凹陷和凸起,制冰师还需用冰将凹凸处补上,再用冰刀顺着冰面反复刮动,进行修整。这样的修冰工作每天都需要五次到六次。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将一次修冰过程补充完整,每处4个字。组卷:7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上,谷爱凌首次在比赛中挑战超高难度动作“向左偏轴1620”获得成功,斩获了个人首枚奥运金牌。
“阿克塞尔四周跳”是目前国际花样滑冰的天花板动作,从未有人在国际比赛中完成过。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羽生结弦希望在北京冬奥会上挑战该动作,将男子花滑向前推进一大步,结果惜败,未能成功卫冤。
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