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5/1/3 4:30:2
一、现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可以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值得深入挖掘、认真汲取。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一些中外学者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框架下的中国哲学史叙述。当前,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新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摘编自舒大刚《加强古籍研究,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从古医书中获得提取青蒿素的思路,让人意识到古籍中蕴含着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然而,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是如此脆弱,经不起翻阅等直接接触,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保护,就难以利用;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才让这对矛盾迎刃而解。
古籍数字化有多重要?对搞文史研究的人来说,占有独家资料几乎意味着初步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说,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发现的新时代,数字目录和古籍全文发布后,我们可能无意中就发现重要的研究素材。过去我们只知道大的馆藏,其实很多小馆也收藏着珍贵的古籍。
数字化浪潮改变了固有的秩序。古籍普查在线上登记,阅览在网上免费共享,数字化替身保护了图书原件。如果不拘泥于物质形态只考虑文化内涵,数字化甚至可以看作是流落海外珍稀古籍另一种形式的“回家”。
同年上线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备受读者欢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因为拥有原版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2016年点击率增长了1000%,201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100%。2018年,过去排在地方志、中文图书、民国期刊之后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页面浏览量跃居第一位。古籍数据库用户艾俊川说,数字化是对古籍高效、永久的保存。古籍化身千百,不仅造福学者,也让业余文史爱好者使用方便,功德无量。
摘编自张稚丹《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材料三:
在过去,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研究作为支撑,许多保护手段只能依靠前人朴素而模糊的经验,尽管这些经验中有不少措施行之有效,但也有一些措施在今天看来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对古籍有负面影响。例如古人晒书的习惯,虽然能杀虫去雾除湿气,但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纸张老化,对古籍透成损伤。我们今天提倡科学保护古籍文献,就必须搞清楚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基本原理,依靠科学理念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保护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古籍保护研究的内容和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除了批量化脱酸和加固等目前亟待攻克的应用性问题之外,尚有许多基础领域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在古籍保护实践工作中,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些老问题。这些老问题几乎贯穿在日常工作当中,尽管目前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但当下的方法并不符合科学保护的要求,或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类问题的存在,一部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替代方法,也可能是由于科学研究未能跟实践有效结合。这类问题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其负面影响产生的过程非常缓慢,短时间内不易观察到明显的危害。例如纸质文献永久保藏的适宜环境,以及修复材料、装具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由于这类问题短时间没有迫切解决的需求,容易被习惯性忽视。从长期来看,当这种慢性不显见的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时,对古籍文献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比较大,而且这种伤害大多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易晓辉《古籁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籍,蕴含着哲学思想,凝结着古人智慧,值得今天的人们深入挖掘并认真汲取。
B.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就不应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书写中国哲学史,而应挖掘我国古籍哲学思想。
C.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之所以难以兼顾,主要因为古籍经不起翻阅等直接接触,但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化解了这一矛盾。
D.从晒书这一习惯对古籍造成的损伤看出,保护古籍文献需要依靠科学理念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方法,而非只凭经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与材料三均谈到了古籍保护问题,但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若没有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启示,我们就意识不到古籍中蕴含着惊人的财富。
C.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发现的新时代,更有利于古籍研究者利用珍贵的古籍。
D.古籍保护实践中易忽视一些隐性危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迫切解决的需求。
(3)下列选项,最符合古籍保存理念的做法是
A.用樟木柜存放,并在柜里放入卫生球、天然樟脑块等对人无害的防虫药物。
B.在不损坏古籍的前提下,常翻倒图书,及时清理蛀虫,防止蛀虫生长蔓延。
C.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以存放。
D.利用空调或其他保湿设备控制温湿度,以此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献的保存寿命。
(4)如何推动中国古籍综合利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5)为更好地实现古籍保护,我国做了多方面积极有意义的工作,这些给我们日常行事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一)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转身
范稳 南山村在老鹰山下,一些山头高过了鹰的翅膀。老鹰山很多年都没有见着老鹰了,不是鹰恨山高,而是人穷了,连鹰都不来。外面的人到南山村,没有不被这里的恶劣环境吓到的。这样的山旮旯,怎么活人?他们大多会这样感叹。南山村的北面是悬崖,村子的南面通向境外,有一座势如鹰头的老鹰山,东西两侧都是比老鹰山更大的山,还有更多的搬不动掷不走、让人陡生绝望的石灰岩石头。没有人烟,少有树木植被,连稍大一点的野生动物都养不活。生活在喀斯特地貌区的人们,只能拥有大地上最卑微的村庄。
南山村曾经有一个很光荣的名字——南山营盘,几百年来这里都是戍边将士们的守关之地。在村庄的上方老鹰山上,清朝时就有一块界碑,现在叫198号碑。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走得最远的一支队伍一路随军征战,直到在南山村驻扎了下来。他们奉大明皇帝之命屯田戍边,由一个百户长曾应征统领。据曹氏族谱上记载,先祖们当年来到老鹰山时,这一带人烟稀少,百兽出没。百户长以军功投田,前脚戍边,后脚开垦,新的家园便在先祖的解甲处建立,飘拂的炊烟驱散了战争的烽烟,牛羊的鸣叫替代了征战的呐喊。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四代。
每年带领族人祭祖的人是村长曹前宽。曹前宽从年轻时干生产队长,到后来当南山村的村民小组长,已干了几十年,人们都“村长、村长”地叫,加之他还是村党小组组长,在村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得他拿主意。那天曹前宽背对先祖的碑,面对父老乡亲,说前天自己被叫到乡里开会,跟乡长说,南山村自己要干一条路。乡长说,南山村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别指望县上会给南山村修路的钱,有这笔钱修路,还不如把南山村搬下来。
南山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它像一段破败的裤带,挂在村子北面的悬崖上。村人常常抱怨:外面的世界都在赚大钱,我们连抬一头猪出去卖都难。
土地承包以后,人们开始慢慢吃得饱肚子。山下靠近公路的村寨,一年一个样。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已经不需要下乡的干部多说。可是那年月政府的乡村道路建设只规划到行政村一级。南山村这样人口不足三百人的自然村,要想修路便只能靠自己。村里调皮的小孩都说,可怜可怜我家的肥猪吧,它又不长翅膀,咋个飞得下山去呀?
参加祭祖的男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族长那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动感情了,发火了。他的大嗓门把山风都挡回去了,林中的鸟儿也吓得噤了声。曹前宽说到悲愤处,连在地下躺了六百多年的曹家老祖宗都用之动容:
“你们不要以为乡长是随便说说的,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老鹰山上的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当年在这里打仗,生死不管,我们是支前模范村,县里、州里、省上,天天得表扬。我们南山村还是给祖先脸上增过光的。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生死不管,我们就来干一条路。就是用指头抠,老子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
曹前宽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我们穷死饿死也不搬家。
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纷纷说,你们这些老辈子也不想想我们的日子不好过,村里快成光棍村啦。看看我们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连火塘都烧不热!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更不用说看病就医,娃儿上学,哪样不比山里好?人挪活,树挪死,这些道理你们这些老辈子难道不晓得吗?
曹家的后人们在先祖面前吵翻了天,最后还是族长曹前宽一锤定音。“父老乡亲,老少爷们,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自古修路架桥,就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祖先看着我们哩。当了异乡客,我们曹家列祖列宗的光荣就再说不出口了。你们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讨生活,我们不反对。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
曹前宽的母亲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瘫痪在床二十多年。在她八十六岁高龄时,眼看着生命之光一灯如豆,一丝风就会吹灭。老人家说,宽儿,我走了一辈子山路,还不认得大马路是啥样子哩。在我归逝前,你带我去走走大马路。
曹前宽把母亲背到山下公路边,放在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坐好,说:“妈,这是大马路,跑汽车,跑拖拉机,也走人马牛羊。将来,我们也要从这岩子上挖一条这样宽的大马路出来,让你孙子把车开到家门口来。”
老人呆呆地看着眼前弯曲的公路,时不时有车轰隆而来,又呼啸而去。汽车卷起的尘埃扑满了曹前宽母亲的脸,但老人浑然不觉,微微张了嘴呼吸,好像还很受这汽车带来的味道……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为插叙,交代了南山村的历史,点明曹姓人家世代守护南山村并以此为荣的原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选取祭祖、带母亲走大马路等平常小事,多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小见大,有力地刻画了人物,使主题深化。
C.小说标题具有象征意味,意蕴丰富,既暗示修路的艰难,也预示南山村的人们在曹前宽的带领下努力摆脱贫困。
D.小说结尾富有深意,令人回味,表面写出老人对公路上卷起的尘埃的独特感受,实则体现村长曹前宽的复杂心理。
(2)关于文中祭祖时曹家后人们争吵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前宽的讲话铿锵有力,一个“抠”字,凸显了他带领村民修路的决心。
B.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表示饿死也不搬家,流露出对曹前宽工作的支持。
C.年轻人反对修路的理由,与前文着力描写的南山村的恶劣环境形成呼应。
D.“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是曹前宽对年轻人的担忧。
(3)小说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面对“生态癌症”,搬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曹前宽为什么执意主张修路?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理解。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一旦出现下列症状:肌肉没有弹性、免疫力降低、消化不良、精力不够充沛,这可能① 。蛋白质不仅是人类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而且是构成人体内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如胶类、多肽类激素、抗体、醉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它们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肌肉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如果肌肉得不到所需的养分,② 。同时,人体有各种抵抗疾病的机能,在正常状态下,肝脏会制造球蛋白或抗体,这些保卫人体健康的战士能打败各种细菌及病毒,使其不能危害人体的健康。其中球蛋白及抗体与蛋白质的摄取密切相关,当人体蛋白质的摄取量不足时,人体免疫力就会降低。此外,蛋白质进入人体后还构成人体必需的各种酶,酶的作用主要是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如果酶分泌不足,人体就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吸收不好等情况,导致人靡萎不振:相反,如果酶分泌充足,人体内的各种消化吸收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战士”是指参加正义斗争的人。文中称球蛋白或抗体为“战士”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你的理解。组卷:7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每年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2000年3月5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下发通知,把这一天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如图为中国志愿者服务标识,请体会其寓意并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雷锋精神、中国志愿者服务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感悟。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3引用:1难度:0.5